是(拼音:shì),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是”的基本义是正、不偏斜,引申出对、正确之义,再引申为应答之词,表同意、赞成、服从等义。汉代以后“是”用作系词表示判断。也假借表示这个、这、这样等义。
字源演变
早期的能够确认的“是”字见于西周早期(或以为甲骨文已有“是”字),多作图2、3类字形,上部像日晷之类跟太阳有关的事物,下部为“止”字;个别作图1类字形,上部圆圈中没有点。个别字形上部写作“子”形,见于西周中期器物娄簋(《集成》 3911盖铭作图3,器铭作图A, 3910同铭簋盖、器铭分别作图B、图C)。
“是”字最早字形的构意不明,郭沫若认为乃“匙”之本字;马叙伦、戴家祥等认为此字“像有矢箸之”,上部的构件E像“射鹄形”;张日昇以之与“万(萬)”类比,认为“是”本为虫类。
“是”字形体的演变分为两途:一是图2由演变为图4、6、7,字形上部构件发生变化,与 “禽”(图E—图F)、 “万(萬)” (图G—图H—图I)等字的演变类同;一是上部构件的下半自春秋时期(图5,6,7,8,11,12)开始逐渐与下部构件“止”融为一体,整字讹变为从日从正,为小篆形体所沿袭。第一种演变在战国时期中断,没有流传到后世。图2的写法一直保持到汉代,但已非主流写法,最终被从日从正的写法所替代。春秋器徐醓尹征城(《集成》425)作图J,大概是银雀山汉简图21写法之所本。现在的楷书的“是”其实是糅合了古隶和篆书的写法而形成的。至于《说文》籀文图K,不见于汉代以前的文字资料,似是汉人依“正”字古文而附会。
“是”之意义,《说文》就讹变的字形训“直”,文献用义有一个围绕“正、直”而引申的意义系列。先秦时期“是”字主要作
指示代词,相当于“此”,表示近指,意思是“这”。指示代词“是”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谓语、定语等各种不同的句法成分。
判断词“是”是由指示代词“是”演变而来的。用作指示代词的“是”经常用在主、谓语之间用来复指主语。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常见的语法形式,为了强调宾语,常常把宾语放在谓语之前,在前置宾语后经常用指示代词“是”重复指代被提前的宾语,如:“秉国之钧,四方是维。”(《诗经》)“四方”是“维”的宾语,放在“维”的前面,中间用指示代词“是”复指。“是”字作为复指代词,除了用来指代被前置的宾语外,还经常在主语比较复杂的句子中,用来复指前面的主语,如:“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在这个句子中,由于主语过长,使得整个句子结构复杂,为使整个句子结构更加紧凑,就用“是”字复指,“是”字作为分句“是吾忧也”的主语,“是”翻译成“这些”。“是”与谓语“无忧也”组成一个判断句。“是”作为复指代词,可以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重复指代主语。当主语部分比较短的时候, 主语和谓语之间构成的判断已经非常明显, 但古人仍然习惯用指示代词“是”去复指主语。此时句子中的复指代词“是”的复指作用就变得非常弱了,由指代作用转向联系主语和谓语、加强肯定判断语气的作用。
西汉时期,“是”字作判断词逐渐变多,司马迁所作的《
史记》中就有许多“是”字作判断词的例子。在这些例子中,有的句尾表示判断的“也”消失不见,但大多还是同时用“也”和“是”表示判断。这时“也”的消失表示判断词“是”的发展趋于成熟。但是这种用法也并不完全适用于各个例子,也仍有许多模棱两可的例子,同时具有两种性质的“是”字。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作判断词的判断句就十分普遍了,并且应用比例逐渐上升。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二】【是部】承旨切(shì)
是,直也。从日正。凡是之属皆从是。
𣆞,籀文是从古文正。
说文解字注
“(是)直也”注:直部曰:“正见也。”
“从日正”注:十目烛隐则曰直,以日为正则曰是。从日正,会意。天下之物莫正於日也。《左传》曰:“正直为正,正曲为直。”《五经文字》是入曰部,则唐本从曰也,恐非。承旨切,旨当作纸,十六部。
“(𣆞)籒文是。从古文正”注:按,此知籀篆皆从日。
广韵
承纸切,上纸常 ‖ 是声支部(shì)
是,是非也。《说文》曰:“直也。”又姓,《吴志》云:“是仪,本姓氏,孔融嘲之曰:‘氏字民无上。’乃改为是焉。”又虏复姓,四氏。西魏有开府是云宝,《后魏书》又有是连、是娄、是贲三氏。承纸切。十。
【校释】是娄:《魏书·官氏志》有“是楼氏后改为高氏”,无是娄氏。
康熙字典
【辰集上】【日部】 是;部外笔画:5
古文:𣆞
(shì)《唐韵》承纸切。《集韵》《韵会》上纸切。并音姼。《说文》:作昰。直也。从日正。《释名》:是,嗜也,人嗜乐之也。《玉篇》:是,是非也。《礼·曲礼》:夫礼者,所以定亲疎、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又《博雅》:是,此也。《易·乾卦》:不见是而无闷。又:是故居上位而不骄。
又姓。《姓氏急就篇》:是氏,吴有是仪,唐有是光。
(tí)又《集韵》田黎切,音题。《公羊传·僖十六年》:是月者何,仅逮是月也。注:是,月边也。鲁人语也。《释文》:是,如字。一音徒兮反。
又与氏通。《前汉·地理志》:氏为庄公。注:氏,与是同。古通用。
又《韵补》:叶市之切。蔡邕《释诲》:予惟悼哉,害其若是。天高地厚,跼而蹐之。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日”小“𤴓”大。“日”居上居中,上宽下窄。“𤴓”,居下半格;首笔长横在横中线;竖笔在竖中线;撇笔短,捺笔长,相接于左下格。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中上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