辕门口为东南西北中轴线的中心,是全城的制高点。到20世纪30年代中叶,城内已有大小街道64条。昭通古城 文脉源远流长,历史上就是人文荟萃的地方。是唯一最具规模、成片集中反映昭通历史文化和地区特色传统风貌区,是昭通传统市井文化、传统街巷风貌保护较 好和街巷最密集的区域,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老昭通情感价值。特别是解放前的0.67平方公里,是古城保护的主要内容。
昭通古城一度曾遍布清代各地会馆,是远近闻名的“会馆之都”。“会馆”是解读昭通清代商业发展史最好的课本。清雍正年间,全国各地来昭通从事矿产开采和进行商贸的商人前赴后继,一浪胜比一浪。为此,旅居昭通的各乡人士纷纷利用乡土情谊建立同乡会馆,保护自身利益。于是,昭通古城先后建成了川地庙(成都会馆)、陕西庙(西安会馆)、雷神庙(江西会馆)、妈祖庙(福建会馆),以及两广会馆、两湖会馆、云南会馆、贵州会馆等十五个规模宏大的会馆,在昭通古城形成了丰富的清代中国古建筑群落。
历史性街区。包括福禄街(今朝阳街)、怀远街、永固街(今巩固街)、文渊街(今文渊街中段)、启文街、 崇义街、文化街、达智街、集贤街、薄济街、德育街、和平街等地区,是昭通历史文化、传统民俗的精华所在。这些街巷的命名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文化底蕴 深厚,重在启发民智。
夕阳西下,站在陡街上往下看,梧桐树已横七竖八躺倒的上西街显得敞亮无比。两旁一百多年前的法式建筑在拆下各种招牌后,如今素面朝天,露出了本真唯美的容颜,一百多年来古典端庄的伫立,此刻一抹夕阳淡淡的余晖,看上去,愈发的沧桑和怀旧。
经年累月的风雨,魁梧的树干依旧昂立着,不卑不亢。老的新的树皮,或粗糙或绿嫩,颜色斑驳,像那关公的脸。为了不影响街道两旁复杂交织的线缆,树冠过几年就得锯一次,不能参天的枝叶努力地向四维伸展着,伸展出一片片烈日下的荫凉。
在古城区的保护中,既要 注意保护好古城区,又要保护好与古城区密切相关的文物古迹及其外部
自然地理环境;既要继承古城区的传统格局,又要保护古城轴线、路网,还要严格控制古城区 建筑容量、建筑高度、建筑风格及空间尺度。尽快制定《古城保护规划》,对重点古迹及文物要实施重点保护,创造条件,逐步将古城内的行政机关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