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塔,位于香泉覆釜山上,离和县城20公里。
创立背景
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于天监元年(501年)立为太子,未即皇位于31岁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萧统聪慧好学,27岁前后曾移居如方山萧家藏经寺读书念经,因身患疥疮,常到香泉沐浴,直至痊愈,喜悦题留了“天下第一汤”。后人为了纪念昭明太子,称香泉为“平疴汤”、“太子汤”。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又在覆釜山香社寺旁建了昭明塔。志书载:塔“不甚高,而古质异今,制砖甓坚顽,色黝然以黑,风雨中时有云气。”
建筑景观
昭明塔状貌独特,外方内圆,高20米,共4层,均系特制青砖砌成。塔形似古烽火台,并设一柱从里壁斜撑塔顶,人们入门仰望如观穹庐。塔旁还建有昭明亭及昭明书院、文选楼等。
历史记载
明代和州进士、太常寺丞鞠祥,在《香社寺》诗中写道:
霁月笼残雪,交光照夜深。
闲僧高榻梦,孤客异乡心。
冰塔欹寒影,霜鸿度晓音。
不堪衾似铁,且起弄香淋。
明代工部尚书胡松,在游昭明塔、昭明亭时,写有《昭明亭漫兴二首》:
其一
过雨山亭爽,凭高四望赊。
片云低度影,新水漫浮沙。
地僻黄尘断,天高白雁斜。
翛然此间坐,怀往长声嗟。
其二
吊古独踌躇,萧梁有旧庐。
遗文犹日月,宗社已邱墟。
滚滚泉长在,茫茫世迭除。
坐谙消息里,益使幻情祛。
可惜昭明书院、昭明亭遗迹已早湮没,而昭明塔也在“文革”期间被毁。
昭明塔
位于福鼎市桐城镇柯岭村鳌峰山。建于梁大通元年(527),明嘉靖十三年(1534)重修。乾隆五十六年(1791),塔顶被雷击毁,1981年重修,加固塔身七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砖石塔,六角形,高25.6米,塔身各层单面壸门,其余五面有佛龛,内有铜佛像,塔檐用砖做出斗拱,在北面有明嘉靖十三年(1534)重修碑记1通,碑高0.4米,宽0.28米,首额雕荷叶,保存完整。1989年1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