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晖》是
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剧情片,由
吴荫循执导,
田成仁、
常戎、吴丹、程中等出演,于1982年上映。
剧情简介
南宁市第三十二中学高三甲班的班主任凌老师,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如今已年过半百,虽桃李满天下,然而自己的女儿却未能考上大学。
高考前夕,凌老师和他的学生开始进行最后的冲刺。这时,凌老师的爱人不幸
下肢瘫痪,繁重的教学任务和沉重的家庭负担,压得凌老师如瘠牛负重,他的女儿凌燕只得退出补习班,为父分担家务。刚从壮乡转来的新生覃健,发现了凌老师家的困难,他主动牺牲自己的学习时间,帮助凌燕补习功课。
本来对覃健就怀有妒意的钟晓星,误认为覃健常去凌家是凌老师为他单开小灶;陆霞又从中拨弄是非,使一部分同学对覃健产生了不满。覃健的好友黎明了解内情,他想出面解释,却被覃健制止了。因为,正直的凌老师是不允许学生为他的女儿做出牺牲的,一旦真情披露,凌燕就会失去补课的机会,所以,覃健忍受着委屈,继续为凌燕补课。
可是,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覃健的成绩明显地下降了,凌老师为此深感不安,覃健的家长对儿子也产生的误解。凌燕得知覃健的成绩下降,更是痛悔不已,谢绝覃健再为自己补课。但是,覃健仍不移其志,他认为:人如果只为自己,那就无异于动物了。
当钟晓星奉母之命前来凌老师家馈赠补品时,终于知道了真情,她为覃健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改变了对人生的看法。此后,她不顾母亲的阻挠,暗地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帮助覃健提高学习成绩。凌燕也奋发刻苦学习。凌老师更是“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以惊人的毅力,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把一批心爱的学生送入了高等院校和其他工作岗位。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幕后花絮
获奖记录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1981年暑假,周民震创作的反映小学生生活的电影文学剧本《心泉》发表后,他收到柳州一位高中生的来信。那位学生表示非常希望能在银幕上看到表现中学生生活的电影。这封信深深触动了周民震,在时代责任感驱使下,他到中学走访,和学生、教师、家长、共青团干部谈话。通过体验生活,他看到了十年动乱在青年一代心灵上造成的污染,也看到了教师们为教育事业做出的无私奉献,从中体察上人们心灵所经历的美与丑的斗争。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去拨开污染人们心灵的浊雾,拂去玷污人们心灵的灰尘,于是便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春晖》。
而导演吴荫循之所以选择拍摄《春晖》,不是因为题材冷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电影界有一种“题材决定论”,评价作品首先看题材好不好,似乎只要题材好,不管艺术上好不好便都给予肯定。导演吴荫循却认为,对于影片而言,题材虽然重要但不是决定性的,决定性的是对题材的开掘。他看中《春晖》的剧本是因为尽管中学校园生活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但只要深入挖掘人物内心活动,就能从日常生活题团中开掘出比较深的主题,从而使平凡的生活闪烁新意,这种新意的耐人寻味远非那些一味在选材上找冷门、在情节上追求离奇的所谓“新颖”能望其项背。
创作主旨
该片揭示了20世纪80年代初中学教师待遇低下、青年一代信念动摇等社会问题,因为导演吴荫循试图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让观众感觉到应该怎样对待这些问题。他坚信,社会主义有矛盾、有弊病,但正面力量是强大的,社会正向好的、光明的方向发展,所以他不想在影片中粉饰现实,但又真心地要为当时的社会和时代的新风貌唱一曲赞歌。
影片评价
该片着力提倡一种自我牺牲、他人第一的精神。这种精神能催人向上,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尤其要提倡这种精神。饰演凌老师和学生覃健等的几个主要演员表演比较朴实。(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钟惦棐评)
该片的出现填补了中国银幕上的一个空白,反映青年学生的题材是人们渴望已久的,能够在银幕上看到朝气蓬勃的中学生形象,那些个性鲜明的性格,不能不令人欣慰。它反映了青年学生热切的求知欲望,反映了他们对祖国未来事业的关心,对人生道德情操的探索与追求,反映了凌老师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尚灵魂。尽管影片在描写上还有不足,但它毕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劳作。(原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袁文殊评)
该片生活气息浓郁,人物形象鲜明,使人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和感情上的陶冶。影片对于引导广大师生正确对待高考、升学问题很有启发教育作用。美中不足的是影片对于考不上大学也有光明前途这一点表现得还不够充分,学校领导与同事对凌老师家庭困难的关怀与帮助也表现得过于单薄。(前《作品与争鸣》总编辑
成志伟评)
该片的创作者很懂得通过描绘一定的社会矛盾去塑造人物的道理,他们敏锐了选择以高中毕业生准备迎接高考的生活为背景,为人物塑造打开了一扇具有广阔视野的窗户,通向了人物塑造的宽广天地。创作者们善于通过一些生动的动作和细节,把人物准确地刻画出来;注意通过家庭环境的描绘去刻画人物;善于通过写情来刻画人物,导演相当细致地处理了凌老师父女的两场戏,充分展示了他们的父女深情和处于困境下的复杂的内心感情,对于刻画人物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原《电影艺术》主编秦裕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