昕水河
黄河中游一级支流
昕水河,《水经注》称昕川,为黄河中游支流。发源于山西省境内的蒲县摩天岭,在隰县午城附近有东川河和城川河汇入。在大宁县西注入黄河,昕水河河流全长174公里,流域面积为4326平方公里。昕水河流经黄土残塬区,水量不大,含沙量高,大宁站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1.84亿立方米,年平均含沙量55公斤/立方米,年输沙量2830吨。
干流概况
昕水河,古以大宁县起为昕川,即正式称昕水河。在大宁县以上有两支:北支隰县城川河,古称隰川;南支蒲峪川,即昕水河上游干流。现代地理皆以南支为正源,而南支的正源,《山西通志》《临汾市水利局》网站均指向蒲县太林乡(《山西通志》所记摩天岭在太林乡,《蒲县志》:“摩天岭位于县城东北部,分布于太林、公峪乡境内,面积21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620米。”。而《蒲县志》《大宁县志》皆指黑龙关镇的豹梁(豹子梁),《蒲县志》:“豹子梁位于县城东南部,在刁口乡与黑龙关镇南端交界处,与临汾市为界,面积1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688.6来。为昕水河发源地。”而《吉县志》则认为发源于其境内的义亭河为正源,故昕水河源于吉县金刚岭。
以《蒲县志》《大宁县志》为准,昕水河发源于蒲县黑龙关镇上火石凹村豹梁东南侧,东西流向,流经黑龙关、化乐、城关、薛关4个乡镇,于隰县午城镇西和隰川水汇合。蒲县境内干流长70公里,河床平均宽70米,流域面积1510平方公里。此河上游10余公里,处于紫金山断层地带,河水由黑龙关村西渗入地下,至肖家沟村西逐渐出露地面。
昕水河至隰县午城镇纳东川河(隰川水)、紫川河,从下胡城村入大宁县境,西流至县城南纳义亭河,再西流经曲峨镇、徐家垛乡,在古镇村西北注入黄河。全长134公里,大宁境内50公里。县城以东河道纵坡4.3‰,县城以西河道纵坡为5.9‰。
昕水河,河流全长,《山西通志 卷二 自然地理志》称174公里,临汾市水利局网站称102公里,《大宁县志》称 134公里。流域面积,《山西通志 卷二 自然地理志》称4326平方公里。临汾市水利局网站称4325.79平方公里,其中隰县7.1公里、1379.7平方公里,蒲县45公里、1511.4平方公里,大宁县50公里、744.4平方公里。。
水文特征
据《蒲县志》,清水流量0.5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3立方米/秒。径流量7620万立方米/年,其中,清水量970万立方米/年,洪水量6650万立方米/年。20年一遇洪峰1560立方米/秒。
《大宁县志》载:据葛口水文站统计,昕水河大宁境内流域面积796.67平方公里。1958年至1985年年平均径流量为24378万立方米,年平均径流系数绝大部分地区为25%左右,泉水也是重要的地表径流补充源。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19700万立方米,其中清水径流量为9747万立方米。1964年是丰水年,年径流量41300万立方米,1980年是枯水年,年径流量8490万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2900立方米/秒,清水流量平均为3.03立方米/秒,年平均流量为5.87立方米/秒。
受降雨过程的影响,境内河流径流年内分配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6-9月,丰水年可占全年总量的一半以上,其中8月份占到30%。昕水河最大流量为2900立方米/秒,县城最高水位海拔694069米,相对水位7.7米,最大流速10米/秒(1958年7月m日)。最小水量常出现于5月,月径流量仅占全年总量的5%,昕水河最小流量仅为0.4立方米/秒(1965年5月16日)。
昕水河流域较广,植被稀疏,夏季雨量集中,且多暴雨,故河水侵蚀严重,含砂量较大。义亭河流域植被较好,含砂量较低。据葛口水文站测量,昕水河水系侵蚀模数最大为11100吨/平方公里(1958年),最小为724吨/平方公里(1983年),河水最大含砂量为739公斤/立方米(1973年6月14日),最小含砂量为零(清水)。一般从10月份至翌年4月份均有出现最小含砂量的可能。年平均含砂量55公斤/立方米,年输砂量为2337.46万吨。
主要支流
城川河,古称蒲水、蒲川、隰川,发源于交口县石楼山(古蒲子山),从杀人沟口入隰县县境,向南流经下李、城关、城南、水堤、午城5个乡镇,在午城村南汇合蒲峪川(即蒲县川,昕水河上游干流)后称昕水,经大宁县注人黄河。境内长70.5公里,境内流域面积867.98平方公里,河道纵坡平均1.2%,境内流域地貌在下李乡界是黄土丘陵,往南为残城塬沟壑区。河床多呈基岩和砂砾石,城南至午城有沙页岩露头。河床宽1~300米,平水期水面宽20~40米,水深0.3~0.5米,流速0.5米/秒,洪水期水面宽100~200米,水深1~3米,流速4米/秒,洪水延时3~4小时。多年平均径流量458万立方米,枯水期清水流量0.2195立方米/秒。含沙量高达55公斤/立方米。
东川河,古称紫川。上游由两条支流组成,右侧紫峪河发源于隰县大坪村后,左侧克城川起源于蒲县公峪乡摩天岭平头吃塔。两条支流在黄土镇上庄村相汇,向西流经县境黄土镇、寨子乡、水堤乡,于午城镇川口村注入蒲峪川(即蒲县川,昕水河上游干流)。境内全长60公里,流域面积436.25平方公里,流域地貌谙正村以上为土石山区,以下为黄土丘陵残源沟壑区,河床底质为砂卵石,河床宽20~100米,平水期水面宽1米,水深0.1~0.3米,流速为0.5~0.8米/秒;洪水期水面宽20~30-米,水深1米,流速3~4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2286万立方米;枯水期清水流量0.021立方米/秒。
克城河,东川河支流。主流发源于蒲县公峪乡后头沟南侧,东西流向,流经克城、磨沟等村,于隰县上庄村与东川河上游紫峪河合流。魔内干流长19公里,河床均宽20米,流域面积147.5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3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1立方来/秒,洪水流量92.3立方米/秒。径流量1200万立方米/年,其中,清水量156万立方米/年,洪水量1044万立方米/年。
刁家峪河,发源于永和县卧牛岭,入隰境后经刁家峪乡流至午城镇胡城村纳于昕水,全长34.4公里,县内流域面积103.7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543.5万立方米,枯水期径流量0.7立方米/秒。流域内均为黄土丘陵区。
义亭河,发源于吉县金岗岭北麓,流经明珠乡、屯里镇、窑渠乡,于小回宫村流人大宁境。境内长43.5公里,流域平均宽12.44公里,流域总面积为509平方公里。正常年清水总流量1763.25万立方米;洪水6178.26万立方米,该水系内有10公里以上沟河5条。义亭河,黄河二级支流,发源于吉县东部金刚岭,至川庄流入县境。北流经茨林、三多、前后楼底、闻喜、上下吉亭,至县城南汇入昕水河。义亭河在县境内长20公里,河道纵坡5.7‰,年平均径流量4851.7万立方米。
安乐沟河,义亭河支流,发源于吉县石头山西南麓,流经武庄、安乐、圪鲁村,在五龙宫村口与义亭河汇合,长10公里,流域平均宽2.1公里,正常清水流量0.001立方米/秒。
吴家沟河,发源于吉县石头山西麓,在圪鲁村后与安乐沟河汇合,长18.9公里,流域平均宽1.76公里,正常清水流量0.003立方米/秒。
土楼沟河,义亭河支流,发源于吉县石头山,全长10公里,流域平均宽2.12公里,正常清水流量0.006立方米/秒。
放马岭河,义亭河支流,发源于吉县盘龙山与石头山之间,流经放马岭在县底东与义亭河汇合,全长22公里,流域平均宽2.84公里,正常清水流量0.004立方米/秒。
柴家川河,义亭河支流,发源于吉县人祖山东麓,在桃园村南与义亭河汇合,长13公里,流域平均宽3.1公里,正常清水流量0.0045立方米/秒。
堡子河,义亭河支流,主流发源于蒲县山中乡南骆驼山西侧,东西流向,流经羊道角、曹家河、川南岭、杜家河等村,于大宁县南堡乡后楼底村汇入义亭河。境内干流长16公里,河床均宽8.5米,流域面积53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5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02立方米/秒,洪水流量34.5立方米/秒。径流量265万立方米/年,其中,清水量31.8万立方米/年,洪水量233.2万立方米/年。
黑龙关河,主流发源于蒲县曹村乡前坡村南侧,北南流向,流经后坡河、辛庄沟、耙子沟等村,于黑龙关村东侧汇入昕水河。干流长26公里,河床均宽20米,流域面积170.43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05立方米/秒,枯水期河干,洪峰流量100立方米/秒。径流量1360万立方米/年,其中,清水量176.8万立方米/年,洪水量1183.2万立方米/年。
中垛河,又称蒲伊河,主流发源于蒲县太林乡后西沟村南侧,五鹿山东麓,北南流向,流经蒲伊、缨峡、山底等村,于化乐乡肖家沟村东汇入昕水河。干流长23公里,河床均宽30米,流域面积85.58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03立方米/秒,枯水期河干,洪峰流量92立方米/秒。径流量1200万立方米/年,其中,倩水量144万立方米/年,洪水量1056万立方米/年。
乔家湾河,黄河二级支流。主流发源于蒲县太林乡南柏村北侧岭上,北南流向,流经东河、斜坡四、井上、乔家湾、和尚、峡村等村,于化乐乡岔上村北侧汇人昕水河。干流长32公里,河床均宽20米,流域面积133.75平方公
里,清水流量0.2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05立方米/秒,洪水流量115.1立方米/秒。径流量1672万立方来/年,其中,清水量200.6万立方米/年,洪水量I471.4万立方米/年。
南川河,主流发源于蒲县刁口乡中豹梁瓦窑沟村西侧,南北流向,流经南暇、刁口、茹家坪、吃台上、枣林、胡家庄、夭嘉庄等村,于城关镇荆坡村北200米处汇入昕水河。干流长25公里,河床均宽20米,流域面积181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3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1立方来/秒,洪水期流量105.5立方米/秒,最高洪峰流量934立方米/秒。径流量1472万立方来/年,其中,清水量191.4立方米/年,洪水量1280.6立方米/年。
北川河,主流发源于蒲县克城镇安凹村东北,五鹿山东南麓,北南流向,流经阳山、后峡、前峡、辛庄、返底、古坡等村,于南屏山脚下汇入昕水河。干流长24公里,河床均宽25米,流域面积155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4立方来/秒,枯水流量0.02立方米/秒,洪水流量58.2立方米/秒,最高洪峰疏量842立方米/秒。径流量580万立方米,/年,其中,清水量75.4万立方米/年,洪水量504.6万立方米/年。
有枣河,主流发源于蒲县石头山北麓,南北流向,流经关家坡、韩家樱、有枣河等村,于薛关镇乔子滩南沟北汇入昕水河。干流长17公里,河床均宽10米,疏域面积50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05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02立方米/秒,洪水流量37.3立方米/秒。径流量250万立方米/年,其中,清水量30万立方米/年,洪水量220万立方米/年。
枣家河,主流发源于蒲县山中乡东骆驼山东南侧,南北流向,流经蔡家沟、前梁、老草坡、枣家河、贺家河、军地凹等村,于薛关南沟北汇入昕水河。干流长18公里,河床均宽13米,流域面积61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1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03立方米/秒。径流量305万立方米/年,其中,清水量36.5万立方米/年,洪水量213.5万立方米/年。
西后河,主流发源于蒲县五鹿山主峰南麓,北南流向,流经古县乡后河、西河、古县沟等村,于薛关村西侧汇入昕水河。干流长14公里,河床均宽8米,流域面积91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1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05立方米/秒,洪水流量49.5立方米/秒。径流量455万立方米/年。其中,清水量54.6万立方米/年,洪水量400.4万立方米/年。
耙子河,发源于蒲县古县乡古县村,自东向西流淌,至隰县午城镇龙化村转向西南,于蒲县薛关镇张庄村西侧汇入昕水河,河流全长16.787公里。
治理开发
河道治理
清乾隆十八年版《蒲县新志》载,“明天启间,知县罗永新,在北川河增筑堤堰,后为河流所冲,堰毁渠童而水阻矣!”乾隆十五年(1750)五月,“知县巫慧新建石堰一千余丈,杀其水势,民颇赖之”,民称“巫公堤”。清光绪六年版《蒲县志》载:“知县托克托欢组织饥民,以工代娠,修筑县城南河滩防洪堤坝,民称托公堤。”
1962年,蒲县县投资在大东关桥南侧昕水河西岸修筑县城防洪堤。1965年,修筑北川河东岸,小东关桥北侧县城防洪堤坝。1968年冬,县投资修筑北川河西岸、小东关桥北侧防洪堤坝。1972年,县成立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展开昕水河流域治理。同时,县革命委员会利用枯水季节,在全县15个人民公社抽调5000名民工,治理昕水河流域。当年,全县修筑防洪堤坝5公里,投工30万个,动用土石方55万立方米,投资1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0万元。
1977年,蒲县县革命委员会提出“昕水河120华里一条线”治理方针,并集中15个人民公社,1万个民工,展开昕水流域治理。当年,修筑防洪堤9000余米,投工110万个,动用土石方工00万立方米,累计投资100余万元,其中国家累计投资60万元。1980年,全县有防洪堤39公里,保护耕地666.67公顷。1985年,全县有防洪堤43.97公里,保护耕地1030公顷,其中,黑龙关镇有防洪堤10.1公里,保护耕地100公顷;薛关镇有防洪堤6.08公里,保护耕地153.33公顷,化乐乡有防洪堤15.05公里,保护耕地86.67公顷;城关镇有防洪堤9.64公里,保护耕地356.67公顷;乔家湾乡有防洪堤2公里,保护耕地333.33公顷;县直有防洪堤1公里。
1975年,采取国家投资,社、队投工,县水利部门统一设计,统一指导施工的方针,始建县城南河滩滚水坝。之后,先后建成薛关、峡村、桃湾、乔子滩、古坡、胡家庄、北关滚水坝。1985年,全县有滚水坝7座,总长458米,投资25.8万元,投工11.7万个,动用土石方10.2万立方米。
昕水河从东到西绕大宁县城而过,城垣屡屡被洪水冲毁,历代曾多次修补。新中国建立前,护城坝已残破不堪,名存实亡。1968年,洪水曾溢入城内,原县医院院内积水深达1米。1968年开始修建护城坝,到1969年共建成石砌坝o.s公里。1980年到1985年起逐步对原有护城坝进行加固和续建,到1985年,东起接官亭,西至五金厂2公里长的护城坝全部建成,有效地控制了洪水冲刷,保护了县城。护城坝动土石方3.5万立方米,总投资40万元。
自流灌渠
清光绪六年版《蒲县志》载:“东小河旧有通会渠,开自明知县韩超然。水自库拔村(现古坡)南入渠溉田,渐导至城北,甃石为暗渠,引水伏流,经县治由学宫出,复溉民田。未几童塞,知县郑可引复硫通。明天启年复雍塞”。民国10年(1921),昕水河流域上游蒲县有古坡、城关、薛关3条渠,全长6.5公里,灌溉面积99公顷。日军侵占期间,渠道失修。新中国建立前,全县有1条临时性渠道,长0.5公里,灌概面积18公顷。1959年底,全县清水灌溉渠道有北关渠、古坡渠、天嘉庄渠、石堆渠、洛阳渠、古蜂渠、桃湾渠等9条,全长9.7公里。1978年底,全县有17条渠道,全长30.6公里,灌概面积549公顷。1985年底,全县有自流渠道43条,全长59.4公里,其中,防渗渠道7条,全长3.51公里,灌溉面积366.67公顷。在43条渠道中,薛关镇10条,干渠长16.4公里,浇地114.33公顷,城关镇23条,干渠长28公里,浇地205.67公顷,刁口乡9条,千渠长14公里,浇地38.67公顷;化乐乡1条,干渠长1公里,浇地8公顷。
清末到1930年(民国19年),昕水河下流大宁县流域内,农民以个体或联合的方式先后兴修自流灌渠24条,可浇地4306亩。其中昕水河沿岸18条,总长11.5公里,浇地3564亩;义亭河沿岸6条,长6.8公里,浇地724亩。但因年久失修,缺到1947年大宁解放前夕,已无法使用。土地改革后,在政府贷款,修复一部分自流渠,到1949年恢复水浇地2276亩。
农业合作社时期,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由国家资助,社员投工,对旧渠道进行加固、扩建、改修、延长,水浇地面积逐年增加。到1957年全县12条干渠总长度达到37公里,水浇地4538亩。1960年代初,曲峨渠、道教渠、北桑峨渠、川庄渠、上吉亭渠、三多渠、茨林渠、闻喜渠都修建水泥浆砌拦河坝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渡水桥,干渠进行了水泥防渗处理,水浇地面积稳定在4500亩左右。后期,由于灌渠缺乏维修,加之发展机灌,自流灌概面积逐年下降。1969年全县水浇地3780亩,其中自流灌溉面积仅1064亩。1970年,机灌电灌开始迅速发展。
据《中华民国统计提要》民国22年(1933)统计,隰县城川河、东川河流域内有蔡沟渠、小河渠、寺阴渠、桑峨渠、午城渠5条自流引水灌溉渠道,均始建于光绪三年(1877),主干渠总长为8.3公里,灌溉面积1342.3亩。其中桑峨渠最长4.3公里,灌溉720亩。
至民国34年(1945)抗战结束时,均处于废弃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复对桑峨渠、午城渠进行维修,恢复使用。1959年修留城一石家庄渠。1960年全县新发展小型灌溉渠道1条,年底拥有大小灌渠48条。对小型渠道逐年加工整修和改造。1990年底全县有固定渠道7条,总长18.1公里,有效灌溉面积13463亩。
蓄水工程
太仙河水库,位于大宁县南堡乡太仙河村东1.5公里处。河道清水流量15立方分米/秒,河谷海拔850米,沟深200米,流域内年平均降水量512毫米,平均年径流315万立方米,平均年输沙量27.7万立方米。水库工程由土坝、溢洪道、涵卧管组成。水库建成后,总库容534万立方米,垫底库容222万立方米,淤沙水位36.7米,汛限库容276万立方米,汛限水位38.9米,最高洪水水位46.1米,灌溉库容108万立方米。按设计指标可使3个公社的16个大队1.3万亩农田受益,并可解决7000余人、850头大牲畜的饮用水。整个工程投工219万个,投资93万元。水库建成后因缺乏资金,提水设备和灌渠无法配套,未拦洪蓄水,没有发挥效益,但所取得的重粉质壤土。
堡村水库,位于大宁县太德乡堡村幸福沟内。流域面积8平方公里,至分水岭与永和、隰县接壤。沟长3.9公里,纵坡为13%,年平均径流33.8万立方米,年平均输沙量4万立方米,清水流量2立方分米/秒。设计水库总工程量12.95万立方米,其中石方0.53万立方米。投工4000余个,投资25.85万元。受益面积3000亩,.并可解决1000.多人和iso多头大牲畜饮用水问题。水库于1977年动工,调用县专业队队员100多人,推土机两台。工程技术由水利局负责,以水力冲填方法施工筑坝。1979年完成建库任务,蓄水面积100余亩,后因资金短.缺,高灌设施未建,没有发挥效益。1979年4月投放鱼苗3万尾,1984年捕捞1500余公斤。同年又投放鱼苗2万尾。
明月泉塘坝,位于隰县县城北7.5公里处,沟进长2.5公里,宽280米,流域面积2.1平方公里,年清水流量12.6万立方米,全部工程上游筑拦洪土坝1座,对沟内洪水全拦全蓄。坝高20米,底宽100米,上下游边坡比为1:3,坝顶宽5米,总长85米。下游为蓄清砌石坝。1977年10月1日动工,集中城关公社各大队劳力300余人投工,次年3月主体工程竣工。蓄水5万立方米,可灌溉耕地200余亩。
石马沟水库,位于隰县下李乡石马沟村,距县城22公里处,1957年动工,次年4月竣工。流域面积36.3平方公里,流域长11.6公里,平均宽3.2公里,清水流量0.008立方米/秒,设计洪水位110米,正常水位107.8米,死水位98米,调洪库容8.1万立方米。兴利库容73.5万立方米,累计淤积量达3万立方米。坝高19米,子堰高1米,坝长15米,坝顶宽2米,底宽1.0米,溢洪道长70米,宽4.5米,溢洪水深2米,最大泄量22立方米/秒,石砌涵洞内安有直径0.15米的铸铁管道,最大泄量达70立方米/秒。总库容达100.6万立方米。
下庄水库,地处东川河上游,隰县黄土镇下庄村前。距县城40公里,海拔约1100米。总控制流域面积257.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253.3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万亩。该水库属小型(一)类型,兴建于大跃进年代,1959年11月动工,调集吕梁县各公社劳力万余人。原设计坝高41.5米,第一期拦洪坝高30米,总库容1295万立方米。1960年4月第一期工程结束时,完成坝高22米。1961年第二期施工时,依照上级精神,缩短基建战线,设计坝高改为27.2米,总库容435万立方米。1962年4月上旬工程竣工,实际完成坝高26.35米,总库容410万立方米。死水库容78万立方米,泥沙库容217万立方米,调节库容65.92万立方米,防洪库容236万立方米。涵洞长15米,纵坡比1:100,宽2。2米,高2.3米,涵洞泄量11立方米/秒,溢洪道泄量4.立方米/秒。同年4月28日,10公里长跃进渠建成,水库首次放水。
水力发电
1972年,蒲县水利局在桃湾村建水力发电站1座,安装48千瓦发电机1台,混流卧轴式水轮机1台,机房4间,管道40米。当年投产,年发电量2万度。1974年,修建化肥厂时拆除。
1957年8月大宁古乡水电站动工兴建,翌年10月1日运行发电,为大宁水力发电的开端。电站引水渠长1500米,设计流量1立方米/秒,装机容量60千瓦(1台)。国家投资18万元,地方投工6300个。电站输电可供县城机关照明及粮油加工使用。1965年装机容量增为141千瓦(2台),供电范围随之扩大。其中县城照明39千瓦,县粮油加工厂60千瓦,城关农用电30千瓦。古乡水电站生产受季节影响较大,冬季水渠冰封后流量减少,汛期泥沙堵塞水渠,都不能正常发电,甚至停产。
1966年12月红旗水电站(石城电站)动工兴建,1972年10月竣工投产,与古乡水电站并网发电,先后投资123万元,投工17.8万个。红旗水电站装机容量3台、600千瓦,引水渠全长5000米,其中渡槽两座总长50米,隧道长300米,设计流量2.1立方米/秒。红旗水电站与古乡水电站有1500米共用引水渠,冬季河水结冰,夏季洪水泛滥,都不能正常发电。红旗电站年发电量最低15.9万度(1973年),计265小时;最高54.75万度(1976年),计913小时;年平均发电量37万度。
除大宁县办水电站外,1967年后昕水河沿岸的北桑峨、南桑峨、李家垛、花崖、道教、甘棠、葛口、川庄、徐家垛、黑城等10个村庄相继利用水轮泵发电,供本村农副产品加工和生活照明使用。
1965年隰县水堤村在城川河上筹建小型水力发电站,总投资30余万元,“文革”期间中断。1973年续建竣工投人使用,配有28千瓦发电机,供水堤、上司徒、贾家村照明及水堤村米面加工用电。后因电网输电,小水电站废弃。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昕水河.临汾市水利局.
最新修订时间:2022-07-05 16:21
目录
概述
干流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