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占筮
周易术语
《易经》及其经传统称《周易》。它是一颗使整个华夏民族为之生辉的瑰宝!
详细解释
易经占筮推演取卦方法通常有“文王卦”和“金钱课”等。“文王卦”是古代最常用的演卦方法,也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占卜方式之一。由于其演算过程颇为复杂、费时,所以后来一些专门从事占卦相命的江湖术士便发明了一些简易的演卦方法,如“金钱课”等。但是,无论是从史料记载还是历代易学家的考证,“文王卦”无疑是易经占筮推演取卦的正宗之古法。
占筮演卦
“文王卦”的推演成卦方法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系辞传》
占筮工具:源于同一棵蓍草的蓍草茎五十根。演卦时抽掉一根,只用四十九根。
具体演卦过程如下:
先用两手将参与演卦的四十九根蓍草茎任意一分为二,其中左手一份象“天”,右手一份象“地”。接着,从右手任取一根蓍草茎,置于左手小指间,用以象“人”。这样就形成天、地、人“三才”的格局。然后,以四根为一组,先用右手分数左手中的蓍草茎,再以左手分数右手中的蓍草茎。一组一组地分数完后,两手中的蓍草茎余数必有一定规律:左余一,则右余三;左余两,则右亦余两;左余三,则右余一;左余四,则右亦余四。这时,将左手所余蓍草茎置于左手中指与无名指间,右手所余蓍草茎置于左手食指与中指间。这样,左手指缝间的蓍草茎余数(包括一开始置于无名指与小指间象征“人”的那一根)非五即九,故去除余数后的蓍草茎数必为四十四或四十。到此为止,完成了蓍草演算的第一步,古称“第一变”。
“一变”之后,去除左手指缝间的余数,又将两手所持的四十四或四十根蓍草茎按“一变”的同样方法和顺序进行演算,即先将四十四或四十根蓍草茎合在一起,然后任意一分为二,并从右手中取出一根蓍草茎置于左手无名指与小指间,再用右手四四一组分数左手中的蓍草茎,然后用左手分数右手中的蓍草茎……。“二变”的结果,左余一右必余两,左余两右必余一,左余三右必余四,左余四右必余三,故两手余数之和非四即八,而两手所持蓍草总数或四十或三十六或三十二。
如法炮制,“三变”的结果,两手所持的蓍草茎总数或三十六,或三十二,或二十八,或二十四。然后以四相除,一爻的商数便显现出来:
36÷4=9
32÷4=8
28÷4=7
24÷4=6
根据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原则,如果商数是“9”则是老阳之数即得阳爻;如果商数是“8”则是少阴之数即得阴爻;如果商数是“7”则是少阳之数即得阳爻;如果商数是“6”则是老阴之数即得阴爻。这样,经过三次演变,终于得到一个爻。一个卦共有六个爻,所以总共需要经过十八次的演算变化,将每爻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排列,才能得到一个卦。但是,“三变”之后得到一个爻,有时还要发生变化,即“变爻”。这就是:当商数为“9”或为“6”而成老阳或老阴,根据物极必反的规律,老阳变为阴爻,老阴变为阳爻,这样就会得到另一卦,称之为“之卦”。未变爻的原卦称为“本卦”。如果没有“变爻”出现,即六个爻的商数中没有“9”和“6”,那么就没有“之卦”。
这样,推演过程就全部结束,得到一个六爻“本卦”或加上一个“之卦”。以上介绍的这种占筮取卦方法即为后人所称“文王卦”或“六爻大课”。
然后,根据相应的推论规则对推演所成的卦进行推论(推理解释)。
“金钱课”的成卦方法
占筮工具:同一种铜钱或其他硬币三枚。成卦方法如下:
占课者把三枚钱币合在两手中或一竹筒中摇动,然后倾倒在桌上,根据其“字”、“背”情况决出一爻:两字一背为少阳;两背一字为少阴;三背为老阳,之卦变爻为阴;三字为老阴,之卦变爻为阳。
这样,经过六次倾倒,便得到一个六爻大卦(或包括变爻后的之卦)。
占筮推论
据象推论
据象推论常用方法是将推演出来的卦体分为内卦(初爻到三爻)和外卦(四爻到六爻)两个八卦符号,然后根据八卦符号的属性以及内、外卦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解释。例如:《国语·周语》:单襄公……曰:“成公之归也,吾闻晋之筮之也,遇《乾》之《否》,曰:‘能而不终,君三出焉’……”。晋成公本来客居于周朝。后来,晋国的权臣赵穿杀掉晋灵公,准备迎接成公充当国君,专此占了一卦,遇到《乾》卦,演算过程中初、二、三爻都是老阳,因而产生了之卦《否》。于是,晋人便根据本卦《乾》的内卦为君、外卦为天之象,又结合之卦《否》的内卦坤为臣,得出“配而不终”的象征;并根据内卦由君变臣,比喻成公的遭遇。
据辞推论
以《易经》卦辞、爻辞作为依据,推断事物情况的吉凶祸福,是占筮推论的重要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易经》的卦辞、爻辞中包含着各种事物的一般道理和典型事例,在推论的时候,在充分理解这些卦辞或爻辞内在含义的同时,结合当前所占筮的事项,触类旁通,采用类比推论的方法,得出占筮结果。需要强调的是:在用卦、爻辞进行推论时一定要结合所占事项的实际,采用类比推论的方法,不能对卦、爻辞死搬硬套或牵强附会地理解。因此而且,更重要的是:推论解卦人的天资阅历及学识是科学正确理解卦、爻辞的重要因素。
当推演取卦完成后,会出现七种情况:六个爻皆不变、变一个爻、变两个爻、变三个爻、变四个爻、变五个爻、变六个爻。根据变爻数量的不同,有不同的推论方法。以下是变爻推论规则(由宋代学者朱熹整理而成):
●凡卦六爻皆不变,则占本卦彖辞,而以内卦为贞,外卦为悔。(在演卦完成后没有变爻,只有本卦,没有之卦。这种情况,便根据这个卦的卦辞,并结合卦象推论方法对内、外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其中内卦代表问卦者,外卦代表问卦者的对方。例如:演卦得《咸》,则根据卦辞:“咸:亨、利贞;取女,吉”,推论所问之事的吉凶。再结合卦象,对内卦艮与外卦兑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一爻变,则以本卦变爻辞占。(演卦完成后,有一个爻产生变爻,形成之卦。这种情况,应根据本卦中的这一变爻的爻辞推论所问事项的吉凶。例如:演卦得《大有》,第二卦是老阳发生变爻,形成之卦《离》。这时,便取本卦《大有·九二》爻辞“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为根据,进行推演。)
●二爻变,则以本卦二变爻辞占,仍以上爻为主。(演卦完成后,有两个爻产生变爻,形成之卦。这种情况,应根据本卦的两个变爻辞进行推论,并以上位的那个爻辞为主要依据。例如:演卦得《复》,其中第二、四爻发生变爻,得之卦《归妹》。这时,应以《复·六四》的“中行独复”为主要类比依据,以《复·六二》的“休复,吉”为辅助依据,推断所问事项的吉凶。)
●三爻变,则占本卦及之卦之彖辞,而以本卦为贞,之卦为悔。前十卦主贞,后十卦主悔。(演卦完成后,有三个爻产生变爻,形成之卦。这种情况,每个卦形成之卦的种类有二十种,其中初爻不变的称“前十卦”,初爻发生变化的称“后十卦”。在三个爻变化的情况下,应以本卦和之卦的卦辞作为推论依据。其中,本卦卦辞代表问卦者,之卦卦辞代表问卦者对方;初爻不变的十个卦体(即“前十卦”),以本卦卦辞为主要依据;初爻变化的十个卦体(即“后十卦”),以之卦卦辞为主要依据。这里,举一个初爻不变的例子:演卦得《节》,第二、三、五爻变爻,得之卦《明夷》。这时,以《节》卦辞“亨;苦节不可贞”代表问卦者,作为推论的主要依据;以《明夷》卦辞“利艰贞”代表问卦者的对方,为参考依据。)
●四爻变,则以之卦二不变爻占,仍以下爻为主。(演卦完成后,有四个爻产生变爻,形成之卦。这种情况,推论的依据是之卦中的两个不变爻,其中处于下位的不变爻为主,上位的不变爻为次。例如:演卦得《同人》,其中初、二、五、六爻发生变爻,得之卦《恒》。这时,推论的主要依据是《恒》卦的第三爻爻辞:“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并参考第四爻的爻辞:“田无禽”为辅助。)
●五爻变,则以之卦不变爻占。(演卦完成后,有五个爻产生变爻,形成之卦。这种情况,推论的依据是之卦中的不变爻。例如:演卦得《小畜》,五个阳爻都发生变爻,得之卦《坤》。这时,推论的依据便是《坤·六四》的“括囊,无咎,无誉”。)
●六爻变,则《乾》、《坤》占“二用”,余卦占之卦彖辞。(演卦完成后,六个爻都产生变爻,形成之卦。这种情况,如果遇《乾》之《坤》或遇《坤》之《乾》,便以《乾·用九》的“群龙无首,吉”和《坤·用六》的“利永贞”为推论依据。如果遇其他卦体,则以之卦卦辞为推论依据。例如:演卦得《大壮》,六爻皆变得之卦《观》。推论依据便是《观》卦卦辞:“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象辞结合推论
象辞结合推论是将以上两种推论方法结合起来使用,相互印证,一可确认推论的正确性,还可以增加信息含量。但是切忌主观随意性的穿凿附会。
参考资料
易经占筮推演法.新浪博客.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12 22:32
目录
概述
详细解释
占筮演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