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皇陵
安徽省滁州市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明皇陵,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太平乡境内,距凤阳县城约7千米,是朱元璋父母的陵寝。墓中安葬着朱元璋父母及兄嫂、侄儿的遗骨。
历史沿革
元朝时期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明皇陵开始建设。
明朝时期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在家乡凤阳营建中都。
明洪武八年(1375年),又以“劳费”为由罢建。同年,朱元璋命江阴侯吴良视察督工在老家凤阳的为父母修建的皇陵,并撰写了《御制皇陵碑》。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皇陵建成竣工。
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年间进行了三次修缮,明英宗朱祁镇也在正统、景泰和天顺年间多次对皇陵进行了修缮,以确保陵墓的保存和修复。到了成化年间,应皇陵建成已逾百年,其建筑和墙垣出现了严重的失修情况。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成化帝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重修。此后,嘉靖年间也进行了四次修缮工程。
明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张献忠起义军攻占凤阳,火烧皇陵,享殿等建筑被付之一炬,还将陵墓上的树木全部点燃,起义军之后明皇陵一片狼藉。
清朝时期
清朝初期,官府又许民肆意拆除其他房舍,至乾隆时,皇陵建筑尽毁,惟二碑及石人、石马仅存而已。
近代
1985年起,凤阳县文物管理所会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博物馆专业人员,先后对皇陵石刻作全面修复。
2015年8月,凤阳县展开对明皇陵石刻保护性修复工作。
建筑布局
明皇陵是明代最早修建的一座陵墓。皇陵有三重城垣,里为皇城,周长251米,四门红土泥饰,中为砖城,周长约3千米,外为土城,周长14千米。总体布局采用“三套方城”,把陵园展成三重城垣的格局,将石刻列置于皇城之前,陵墓在皇城之后,享殿居皇城之中,华表置于石兽与石人石马之间。由于陵向坐南朝北偏东,因此坐落在南北中轴线上的建筑物均是面对北向,且以外城北门为正门,明显的斜向东北的中都城。由北而南进土城正红门,依次为红桥、棂星门、砖城明楼、神道、御桥、皇城金门、皇堂、皇城后红门、坟丘、砖城南明楼、土城南门。在这条3.4千米长的中轴线两旁,对称的建有东角门和西角门,左右两排石像生,皇陵碑和无字碑,东庑和西庑,东明楼和西明楼,东门和西门。陵垣内外的其他建筑,也大体是东西对称或南北对称。
主要景点
皇陵城垣
皇城正殿遗址
皇陵陵丘
皇陵石刻
价值意义
皇陵碑额篆有“大明皇陵之碑”6个大字,因碑文系朱元璋亲自撰写,又名“御制皇陵碑”。朱元璋为了让子孙后代了解艰辛家世和开创江山的艰难,秉笔直书,历述家世实情与戎马生涯,一改历代帝陵碑刻粉饰夸功、谀墓不实的恶习。碑文长达1105字,是研究朱元璋家史与元末明初历史的珍贵史料。
开发与保护
1982年2月23日,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08月,凤阳县展开对明皇陵石刻保护性修复工作,维修保养按清洗—修复—防风化处理等步骤进行,保护性修复所用材料均为对人体、石刻无损害的环保材料。通过此次保护性修复,石刻表面的污染物、氧化物将被全面清除,局部破损处的石刻修复将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石刻防风化处理后能有效防范酸雨等污染物的侵蚀。
所获荣誉
2022年1月,明皇陵景区获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明皇陵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太平乡境内。
开放时间
9:00-18:00开放。
门票信息
全年通票价每人50元,对国内外70岁以上老人、全国残疾人凭残人、现役军人、新闻媒体记者在景区内进行采访、报道的,文学创作人员在景区进行文学创作的持有效证件免费参观。对1.2—1.4米儿童实行半价优惠。
交通信息
自驾路线:凤阳县城南7千米,省道307线:明光--亳州;省道310线:凤阳--淮南;省道101线:凤阳--蚌埠;省道209梅市段。县道总大路:总铺--大溪河;县道凤殷路:凤阳--殷涧;县道凤周路:凤阳--周圩。
公交路线:凤阳汽车站乘往大庙镇班车可到景区。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6 12:2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