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由绪论、七章及结语组成。第一、二章分别从海防的形势、任务及效果等方面来论述明代、清代的海防政策与阶段性。第三、四章则关注的是明清两代的海外贸易政策的演变,从统治阶级的思想基础来考察这些政策的形成及影响。第五、六章讨论了明清时期的海洋移民政策的演变。第七章则是从海洋管理的出发点,政策的执行与影响等方面阐明海疆政策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该书从海防、海洋贸易、海洋移民三方面进行论证海疆政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较为全面地关注政策与社会互动。如剖析中外各种势力对于海防建设面临的种种困难时,从国内的种种走私商人、海盗、山寇、陆寇,到倭人、红毛贼、英吉利等国西方殖民者。方法上以划阶段、分类型对于海防进行详细剖析、缜密论证得出结论。如在通过探讨水师建立的目的、布防与任务基础上,作者说以往人们抨击鸦片战争中清水师如何不堪一击时,却很少有人会想到这支“以查缉海盗为主的军队担负对抗世界上头号海军的入侵任务,无异于以卵击石”。作者强调海防建设中,官民之间关系处理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海防成效。明初期所建立的防卫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民众利益,然而随着越来越极端的海禁政策,招惹了愈加强烈的反弹,“官方海防建设收获了敌对力量迅速膨胀的苦果”。而
戚继光的“募兵制”,
俞大猷等将领对土著乡民力量的调用,有力地抗击倭寇海盗等势力,都表明了其充分利用民间力量的努力。因此,“官民力量的相互结合是平定倭寇的重要保证”。
二、作者在论述了海疆政策的时候,不仅注意到了不同时期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而且注意到了政策的执行效果。如在禁止贸易上,政府有“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作者认为政策与政策的执行间存在着巨大的空隙。又如对于明代海禁政策,作者说“随着吏治的腐败,海禁政策更是被执行得百种千样,或阳奉阴违,或私开利窦,或怠于海防建设,失去了对沿海局势的控制能力”。海禁是明清时期海洋管理的基调,地方和中央,地方官吏与朝廷大臣之间的意见也是不统一,所以“在实际的海禁政策执行过程中,经常是呈现出摇摆状态,禁海中有开海,禁海时亦时开时严”。在沿海不同地方,地方官在执行政策时也宽严不一,矛盾丛生。
三、该书对于以往一些观点的重新评价令人耳目一新。作者指出明朝中期倭寇的猖撅,已不仅仅是日本国内斗争的副产品,中国国内的诸多矛盾都汇集到倭寇之祸上。倭患成为当时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物,不断拷问着明政权的承受力。明政府和各级地方官员在慌乱中失掉了平静心态,一直以一种疲于奔命的情绪,制定着偏严或过松的政策,作为王朝的子民时常陷于欲罢不能的境地,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作者认为明清的许多皇帝“或是把海疆的管理看做陆地防卫的延伸,一味地照搬陆地防御的一套机制,在西北边疆尚设立
理藩院一类的机构,在东南沿海,向无专门机构。因为治理的多为汉人,政策的落脚点也不是如西北民族地区‘因俗设官’,‘因俗而治’,而是在东南区域推行了大陆化、集权化的政策”。
王日根,1964年生,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已出版《
明清民间社会的秩序》《
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民营教育的历史观照》《
明清小说中的社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