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角按合用燕尾榫而外露的称明榫。是指制作好家具之后在表面能看到榫头,而
暗榫是在家具表面上看不出来的。因为两部件结合后不露榫头,所以也叫
闷榫。
明榫与暗榫所用的部位不同,明榫多用在桌案板面的四框和柜子的门框处。明式靠椅和扶手椅的椅背搭脑和扶手的转角处常用暗榫。暗榫的形式多种多样,单就直材角结合而言,就有单闷榫和双闷榫。单闷榫是在横竖材的两头一个做榫舌,一个做榫窝。双闷榫是在两个拼头处同时做榫头和榫窝。两接头的榫头一左一右,榫窝亦一左一右,与榫头相反,这样两侧榫头就可以互相插进对方的槽口。还有一种闷榫结合方法,横竖材都切出45度斜面,在斜面上凿出榫窝,再用一块方木块插入两边的榫窝,用胶粘牢。直材角结合还有不用45度斜面的,它是把横材下面做出榫窝,直材上端做出榫头,将横材压在竖材上,这种做法俗称“挖烟袋锅”。
明榫的造法有的两材尽端各出单榫。有的一端出单银锭榫,也有一端出双银锭榫,当扣合后不能从平直的方向将它们拉开。也有将搭脑及扶手尽端造成转项之状而向下弯扣,中凿长方形或方形榫眼,与腿子上端的榫子相交,北京匠师据其形象称之为“挖烟袋锅”。
明榫与暗榫在家具使用及审美上,各有优点及长处。以暗榫相接,不破坏材料的光润感,而明榫能使家具具有自然天成的乡村田野风格。明榫从眼中穿出来与外边平,在外侧面可明显见到榫头,榫头中间还可见到木销的痕迹,其优点是榫头深而实,可在榫头中间加木销,即使木材收缩,榫也不会脱落。弥补了古代加工技术、加工工具和粘合剂的不足。而暗榫比明榫更加美观,可以尽显宫廷家具的高贵和与众不同。缺点是容易产生虚榫,即眼深而榫短,或眼大而榫小,用胶来填塞,影响结合牢度和耐固性。
平板角接合用燕尾榫而不外露的称“暗榫”,或叫“闷榫”。但由于榫头不外露,故板头根据板料的厚薄,均需留出一段45°的夹角做法,大大增加了工艺难度,但考究的
硬木家具均采用暗榫而不用明榫。另外半榫也有称做暗榫的。
清中期宫廷家具的制作多使用暗榫,不论是广式风格还是苏式风格,都极少见到明榫,这显然是当时主理造办处的官员做了统一规定。但是暗榫的制作难度要远大于明榫,其要求榫卯的结合必须严丝合缝,因为暗榫加明楔是要不得的。暗榫加暗破头楔是绝活儿,永远拆不下来的,除非将其破坏。随着暗榫结构在家庭家具中的使用,清中期的民间硬木家具也有相当一部分使用了暗榫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