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写优秀人民教师金晓晖,原已收养了一个孤儿,但当她得知身居农村的玲玲姐弟失去父母时,又毅然将姐弟俩收养在身边。面对丈夫的不理解、外人的非议,她仍以一颗爱心温暖着孩子们稚嫩的心灵。后来为了减轻金晓晖的负担,孩子们写了“征母启事”,从而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来自大江南北的无数热心人,争相请求尽一份社会责任,使孤儿重新获得家庭的温暖,也使人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馨。
沪剧《明月照母心》的创作,源于20年前报纸上登载的一则新闻:武汉钢花中学教师胡曼莉收养了6名孤儿。虽然新家其乐融融,但孩子的户口、住房、上学都碰到问题。为了减轻胡曼莉的负担,孩子们求助《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则《征母启事》。短短几百字的新闻,激发了沪剧院编剧的灵感。拿到剧本,陈瑜捧在手中不舍得放下:她主动向剧团请缨:“这个母亲,我来演!”1991年首演成功后,她跟着这部戏辗转各地,连演了上百场。1992年,这出戏的人物原型胡曼莉随
中华全国总工会报告团来上海,应邀观看《明月照母心》。演出结束后,胡曼莉找到陈瑜。一样的秀发披肩,一样的清丽面庞,两人一见如故,胡曼莉敞开心扉:我所做的只是尽一份母亲的义务;而陈瑜由衷感慨:对素昧平生的孩子百般呵护,这样的母爱该有多伟大!
《明月》的可贵在沪剧的继承与创新上迈出新路。首先是矛盾冲突的处理,编剧交织使用斗争法和误会法,戏 的前部落在“该不该收留”这一矛盾焦点上,因收留两个遗孤,一个弃儿造成家庭的轩然大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舆论,或赞扬,或误角,或感叹,或嘲讽,这一切,作为主人公的金晓晖却置之度外,但丈夫的不解,弃儿军军的偏 见,婶婶无端责难却使她心伤。在生活拮据时,以频繁的代课维持家庭最起码的开销,劳累过度却不忘将真善美灌输孤儿,把母爱的乳汁浇灌孩子干涸的心田,以至因教育军军却使自己的女儿晶晶被汽车撞伤住院,丈夫向她发难作为人妻,象不象个妻子作为人母,尽没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一个弱女子双肩似乎难以承受生活的重压,但她以一个党员、教师、慈母的三重身分,温暖了军军,感化了丈夫,教育了婶婶,也得到了社会的理解和赞誉。
更可贵者,该剧并没有就此落幕,而是向纵深发掘,戏的下半部,以“该不该送走”为题,继续昭示慈母善良真挚的内心,她收留孩子既不图无私奉献之“名”,也不为养老送终之“利”,毅然置社会舆论、丈夫劝说,乃至养女误解于不顾,刊登征母启事,根据遗孤各自特长,为其选择新的母亲,“为社会分挑重担,让孩子发展个性,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正是坦荡的胸怀,无私的母膛,可贵的真情,崇高的境界,至此一个血肉丰满,可亲可敬的慈母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这慈母正象象征性布景—月亮,映射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彩光环。这象征性天幕的处理似乎看到了中国古典戏剧中的“守旧”,简炼、概括,但却有丰富的内涵,是金晓晖美好内心的外部表露,引人遐想,深 思。(《上海戏剧》杂志潘宝明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