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文案》,王重民先生在其大著《
中国善本书提要》中说:“考宗羲辑是书始于康熙七年,至十四年七月成书二百一十六卷。后阅徐氏传是楼所藏名集三百余家,又增广为《文海》四百八十二卷。也就是说,《明文海》是以《明文案》为蓝本扩充而成,但体例已与后者大为不同。据黄百家《明文授读发凡》,可以知道《明文案》以作者生卒先后为序列,选文间有注释和评论,体例与钱谦益《列朝诗集》相仿佛,而与今本《明文海》迥异。
编《明文案》时,
黄宗羲曾取其家藏明人文集五六千本,尽撷其精华而成书,可见其目标之高远,气魄之宏大。
《明文案》成后,宗羲又自为之《序》,分为上下两篇,是其编选明文的纲要,也是其文学见解和文学史思想较集中的反映和体现。《序》上篇论有明一代之文凡三盛,其人不及于
前代而所选之文反过于前代:“有明之文,莫盛于国初,再盛于嘉靖,三盛于崇祯。国初之盛,当大乱之后,士皆无意于功名,埋身读书,而光芒卒不可掩。嘉靖之盛,二三君子振起于时风众势之中,而臣子哓哓之口舌,适足以为华阳之赤土。崇祯之盛,王李之珠盘已坠,邾莒不朝,士之通经学古者,耳目无所障蔽,反得以理既往之绪言。此三盛之由也。”
在详细地分析了明代之文三次兴盛的原因后,
黄宗羲又指出明代之文的弱点:“某尝标其中十人为甲案,然较之唐之
韩柳、宋之欧苏、金之遗山、元之牧庵、道园,尚有所未逮。盖以一章一体论之,则有明未尝无韩柳欧苏遗山牧庵道园之文。若成就以名一家,则如韩柳欧苏遗山牧庵道园之家,有明固未尝有其一人也。”在分析其原因时,《序》文中说:“三百年人士之精神,专注于
场屋之业,割其余以为古文,其不能尽如
前代之盛者,无足怪也。”把明文衰落之原因归为读书人专注于功名事业,足见其眼光之独到,《序》文中还提出了
黄宗羲的一个文学观点:“凡情之至者,其文未有不至者也。则天地间街谈巷语、邪讦呻吟,无一非文,而游女田夫、波臣戍客,无一非文人也。”明确提出文学作品要写出作者的真情实感。
《序》下篇认为有明之文坏于何(
景明)、李(梦阳),而王(世贞)、李(攀龙)继之,几乎枉尽天下之才。文中首先提出:“有明文章正宗,盖未尝一日而亡也。”不过中间有起伏:“自宋方以后,东里春雨继之,一时庙堂之上皆质有其文。景泰天顺稍衰,成宏之际,西涯雄长于北,匏庵震泽,发明于南,从之者多有师承。正德间,
余姚之淳正,南城之精炼,掩绝前作。至嘉靖,而昆山、毘陵晋江者起,讲究不遗余力,大洲浚谷,相与
犄角,号为极盛。万历以后,又稍衰,然江夏、福清、秣陵、荆、石,未尝失先民之矩矱也。”对于近代,
黄宗羲则说:“崇祯时,昆山之遗泽未泯,娄子柔、唐叔达、
钱牧斋、顾仲恭、张元长,皆能拾其坠绪。江右艾干子、徐巨源,闽中会弗人、李元仲,亦卓荦一方,石斋以理数润泽其间,计一代之制作,有所至不至。要以
学力为浅深,其大旨罔有不同,固无俟于
更弦易辙也。”应该说,
黄宗羲对于明代文学发展的脉络把握得很清楚,而其立论也中肯而平实。
对于
何景明、
李梦阳、
王世贞、
李攀龙,
黄宗羲批评不遗余力:“今之言四子者,目为一途,其实不然。空同是沿袭左史。袭史者,断续伤气;袭左者,方板伤格。弇州之袭史,似有分类
套括,逢题填写,大复习气最寡,惜乎未竟其学,沧溟孤行,则孙樵刘蜕之舆台耳。四子所造不同途,其好为议论则一。姑借大言以吊诡,奈何世之耳目易欺也。”指出了四子为文好议论的毛病,其针对性是很强的。
黄宗羲编选《明文案》时,对于选中作家间有数行或数语评其功力手笔,
颇有见识,对研究明文学者亦一不可多得的原始文献。如评
罗伦说:“一峰之文,刚毅之气,形于笔端,
芒寒色正”。评
程敏政:“篁墩以博洽为文,动有根底,大约与王华川相似,固是一时学者。孙慎行“淇澳以荆川为
外祖,述其论文甚悉,而下笔则零星侧出,殊不相似。”五?“文亦驳杂。”或褒或贬,均能自成一家之言。
清代黄宗羲编。
黄宗羲,字太冲,学者称其为梨洲先生,
浙江余姚黄竹浦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00)生,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卒,终年八十有五。梨洲父
黄尊素是著名的东林党人,明朝启六年为
魏忠贤所诬,惨死狱中,这件事对于
黄宗羲思想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宗羲少年时从
刘宗周学习理学,十九岁时读完廿一史,逐渐形成重史
重世务的学术理路。由于领头在反对
阮大铖的揭文中署名,他同阮结下仇怨。甲申事变后,宗羲一度至南京,加入福王的小朝廷,旋即受到再被启用的
阮大铖的迫害,回到浙东。从顺治二年至康熙六年间,他曾在鲁王以海部中直接参加抗清活动。后为赡养老母,获准返乡。当鲁王由健姚(今
浙江海宁)移至翁洲(今浙江舟山)时,传说
黄宗羲曾被召为
冯京第副手乞师日本,至长崎岛,不得结果,被迫返回。
顺治七年,曾访钱谦益,在钱之藏书楼绛云楼读书。康熙六年以后,由于复明无望,
黄宗羲在家乡开始了安静的著述生活。他恢复证人书院的传统,于康熙七年讲学于宁波,目的是纠正明人游谈无根的习气,主张学必以
六经为根柢。十五年又讲学于海昌。晚年的
黄宗羲足迹不出
浙江,坚决拒绝朝廷的征召,过着一个遗民的生活。
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中有接近近代的民主政治思想的地方,如他在《明夷待访录》中说过:“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重新论述了“君”与“臣”的关系,其观点可谓冠绝当时,惊世骇俗。在哲学方面推崇王阳明,然而又重视实践,不以探索本体为然,对王阳明一派的唯心主义学说进行了匡正。
黄宗羲还倾力于南明史料的收集、辨别、整理和保存,并写下了《行朝录》、《弘光纪年》等历史著作。治史不尚空言,重视修史体例,对人物的评价持谨慎态度,其史学思想对后人治史影响甚巨。主要著作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弘光实录钞》、《行朝录》、《海外恸哭记》、《
西台恸哭记注》、《历代甲子考》、《匡庐游录》、《今水经》等,并于康熙二十七年编成文集《南雷文宝》,晚年卒前手定《南雷文约》。其诗作有《南雷诗历》,附于《文宝》后。他还选编《明文案》二百一十七卷,后扩充为《明文海》,达四百八十二卷,并编有《明文授读》六十二卷。
在
清代,《明文案》曾被列入禁毁书目,主要是由于其中有些词句犯了清统治者的忌讳,正如清朝军机处大臣上呈皇帝的一份奏折中说:“查《明文案》系
黄宗羲所录,皆明人各体古文,中间多有干碍字面,应清销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