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打威群岛,属
苏门答腊岛西部附属岛链。北部为
巴都群岛,南部为
恩加诺岛,西为印度洋,东为苏门答腊岛。由70个岛屿组成,其中面积较大的有西比路岛、锡波拉岛、北巴盖岛和南巴盖岛。面积 6096平方公里,大多数岛上无人居住,总共只有约3万居民。行政上属
西苏门答腊省管辖。
简介
明打威群岛(Mentawai Islands ),荷兰语作:Mentawei Eilanden,印度尼西亚西部的
火山岛群。位于苏门答腊岛以西,是古老民族“花人”居住的地方。明打威群岛由70个岛屿组成,其中面积较大的有西比路岛(Siberut)、锡波拉岛(Sipura)、北巴盖岛(Pagai Utara)和南巴盖岛(Pagai Selatan)。面积6096平方千米。这些岛上大都无人居住,总共只有3万居民。
海拔低于450米,多丘陵,土地肥沃,多数岛上有森林,地震频繁。西海岸多岩石而陡峭,多珊瑚礁。主要城镇麻拉西贝鲁(Muarasiberut)位于西比路岛东南部。
居民明打威人,也被叫 做“花人”属于原始马来人,多信奉万物有灵论。他们传统上种植块茎作物及进行采集渔猎。善造木船,用弓和毒箭狩猎,采集林产品。产西谷、
糖、
烟草、椰子,椰干为主要出口物品。
明打威群岛是丛林覆盖的一串僻静的岛屿,是冲浪爱好者长久以来心驰神往的地方,位于西苏门答腊省首府巴东以西85到135公里处。最大的岛屿西比路岛居民众多,而锡波拉岛、北巴盖岛和南巴盖岛则人烟稀少,人迹罕至。群岛上的建筑在2005年3月的地震中遭到毁坏,但没有尼亚斯(Nias)等岛受破坏那么严重。
花人
花人以文身为美。孩童从8岁起就开始接受文身,文身师以棕榈汗和木炭等熬制染料,用针在他们皮肤上记得划出星星、月亮等图案和精细的线条。像这样的文身以后还要进行多次,以使他们的身体臻于完美。遇有重大活动时,花人还喜欢将白色百合花和红色木槿属植物缚于身上,作为装饰。
花人除了擅长狩猎和捕鱼以外,还在岛上种植香蕉、棕榈和椰子树等,并靠饲养鸡、猪等禽畜,以发送膳食。这些或许和群岛以外的居民没有多大区别,有趣的是,这里的人们喜欢吃从
西谷椰子树根中提取的白色粉末。具体方法是,把西谷椰子树砍倒,将根部的髓质剁碎,然后浸泡在水中,经过滤、晾干即可保留起来食用。
根据传统,明打威岛上的居民每5户到10户组成一个团体。平时,每户家庭住在自己的房子里,称之为“拉雷”,通常建在河边。遇有重大活动,大家则聚集到称之为“乌马沙伯”的大房子里,这种房子约40米长,木质结构顶部铺有棕榈叶。主体是一个供全体居民聚会用的大厅,后面有一间小室,为主管剑礼的司仪的寝室。房间里供奉房子的守护神——一株已经干枯了插在竹筒中的花。筒上有一个开口,信徒们从这里把捐献的钱财投入筒内。花信奉泛神论,认为自然界万物都有一个能够超脱物质本身或人肉峰的神灵,它们时常游走,与其它的神灵相会。
剑司或曰巫师在花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些被称作“格瑞”的人是明打威群岛居民的宗教领袖,一旦有人生病,他们就会被请去,当场宰杀一只小猪,然后通过检查猪内脏判明患者的病因,并设法将邪恶的神灵驱除。
花人去于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方式深信不疑,一次又一次抵御了被“
外来文化”同化的危险。明打威群岛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引起了植物学家、生物学家和人类学者的浓厚兴趣。如今,年前来岛上观光的游客已达数百人。
夜幕低垂,随着最后一根“巴古弄”(一种装饰用的竹竿)的竖起,人群中迸发出一阵欢呼声。杀猪祭祀之后,两位新任格瑞即位,并再次接受文身,整个仪式进行得感想而又庄重。然而,与过去不同的是,对两们新任格瑞而言,这可是他们在完成一定学业之后,每人向政府缴纳5万卢比换来的。旁观者当中,也加入了专为猎奇而来的观光客。
海滩运动
冲浪:在印度洋苏门答腊岛西南海岸附近的明打威群岛,这里是专业冲浪者的圣地。由于海岸线绵延350千米,因此玩转明打威群岛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租一条船,行进在印度洋上,寻找好的海浪。明打威群岛周围海浪掩盖下的珊瑚礁非常锋利,这要求冲浪者具备一定的冲浪技巧。因此,初学者应当前往巴厘岛南面的Kuta海滩,那里有柔软的着陆沙滩。
豚尾叶猴
豚尾叶猴 simakobu,亦称猪尾叶猴(pig-tailed langur)或巴盖岛叶猴(Pagai Island langur)。
食叶的猴子,仅见于苏门答腊岛西部的明打威群岛(Mentawai Islands)。体长平均约0.5米,是叶猴中唯一一种尾长较身体(15厘米)短得多的种。雌性平均体重7千克,雄性略重。除似猪尾的尾巴外,还有一突出特征是朝天鼻。大多数豚尾叶猴为黑色,但有部分(1/4或1/3)为乳白色。
与大多数叶猴相比,豚尾叶猴较多地栖。有些地区以雌雄配对生活;其他地区则为群居,由一只雄性和几只雌性组成。明打威群岛的原住民常猎食它们,岛上森林也日益砍伐殆尽。豚尾叶猴同其他叶猴和长鼻猴有亲缘关系;均属于旧大陆猴科(即猴科〔Cercopithecidae〕)灵长类。
珊瑚礁
印度尼西亚明打威群岛(在
苏门答腊岛以西)附近绵延数百公里的
珊瑚礁,珊瑚不仅仅是美丽的自然风景,它也是明打威群岛财富的来源。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来到明打威群岛,戴上潜水面具潜入海底,欣赏美丽的珊瑚。珊瑚礁这个
海洋生态系统还养育了多种可供食用的鱼类。珊瑚有时被称做“海石花”,但是它既不是石头也不是开花植物。一丛珊瑚是由许多珊瑚虫聚集一起形成的(有时候,人们把那些作为装饰品的珊瑚虫的骨骼也叫做珊瑚)。作为腔肠动物的珊瑚虫种类多达数千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的海洋中。珊瑚虫死后留下石灰质的骨骼,一代代的骨骼堆积起来,构成了珊瑚礁这个海底生态系统坚硬的基础部分。 在阴暗冰冷的海底世界,珊瑚礁无疑更像一片仙境:五颜六色的
海洋动物游弋在奇形怪状的珊瑚丛中,形成海洋中最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
“珊瑚礁非常重要,原因有很多。”
东英吉利大学的加德纳介绍说,“主要原因是:尽管它们只占海地面积的0.01%,它们养育了超过4000种鱼类。它们为沿海的居民提供了重要而不可替代的蛋白质来源。它们为抵御风暴的破坏提供了天然的屏障——避免的损失总计可达数十亿美元。当地可以从旅游业中获利——人们来珊瑚礁以及附近依赖于珊瑚礁的环境游玩。”因此,珊瑚礁也被称为海底的“热带雨林”。
科学家预测
2009年12月,研究全球最危险地震带的科学家们称,印尼明打威群岛早就有爆发大规模海底地震的危险,地震还可能引发另一场强烈海啸。
据路透社21日报道,与2004年印度洋海啸不同,明打威群岛地震可能引发的海啸规模较小,但因会波及苏门答腊省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区,因此可能导致非常惨烈的后果。
总部在新加坡的“地球观测站”组织(EarthObservatory)总监凯利(KerrySieh)告诉路透:“海啸的规模可能不那么大,但问题是那里的人口数是亚齐的3倍。”
他预计,位于巽他大型逆冲区(Sundamegathrust)一带的西比路岛将出现8.6级地震,但无法确定地震发生的确切时间。巽他大型逆冲区是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欧亚板块挤压接合的部位,也是世界最活跃的断层地带之一。
凯利说:“我们认为(大地震)最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出现。短到30秒,长到30年,都有可能。”他从700年来的地质记录中发现,沿巽他大型逆冲区一带每200年就会发生一次地震。
三个主要的地震周期分别发生在14世纪、17世纪、以及1797-1833年间。
巽他大型逆冲区北至缅甸,南达苏门答腊、爪哇和帝汶岛。它由三片区域组成,北部由缅甸到亚齐长达1600千米的区域在2004年崩裂,引发印度洋大海啸。
墨尔本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桑迪佛德(MikeSandiford)告诉路透:“2004年的海啸改变了那片断层的(大地震)周期。”
2005年3月时,逆冲区的中部区域——尼亚斯(Nias)岛附近出现另一场大地震。2007年,第三片区域——明打威群岛的南部,而非北部出现8.4级和7.8级的地震。
凯利说:“还有300千米的区域完好无损,自从1797年以来就没有断裂。”
2009年9月30日的巴东地震尽管规模较大,但未能缓解明打威群岛底部的张力。桑迪佛德说:“(巴东地震)可能给这个很长时间没有崩裂的区域增加了张力,可能让断裂更早地发生。”
凯利对下一场大地震作出了两种预测。一种是明打威群岛北部发生8.6级地震。另一种可能性是在2004年导致印尼海啸的地震发生地再出现另一场地震。
他说:“我们在考虑,2004年地震带的南部在未来几十年里是否会出现另一场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