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陵
明熹宗朱由校和懿安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
明德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陵区东部的潭峪岭西麓。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懿安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明德陵始建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九月,完工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二月,用时五年,占地约31000平方米,是明朝营建的最后一座帝陵。
历史沿革
天启七年(1627年)九月,明德陵始建。
明崇祯元年(1628年)三月初八日,明熹宗朱由校葬入德陵。
崇祯五年(1632年)二月,明德陵竣工建成,用时五年。
明崇祯九年(1636年),清军攻占昌平州城后,明德陵被清军焚毁。同年清军撤走后,明思宗朱由检下令修缮德陵。
乾隆五十年(1785年)至五十二年(1787年),清政府下令修葺十三陵。修葺明德陵时,将陵前神功圣德碑亭拆去墙垣,只留石碑,并于碑外四隅补修齐胸高的宇墙。祾恩门、祾恩殿均拆后缩小间量重建。拆除了左、右配殿。封塞了宝城的方城券洞,并在城台右掖增构了礓路直达城台之上。明楼由木质梁架结构改为石券顶结构。
民国九年(1920年),明德陵的陵门被当地农民焚毁。解放战争期间,祾恩殿在战争中被拆毁。
1949年以后,由于受到自然界风雨雷电的侵袭,明德陵的明楼、宝城及其他附属建筑残坏较为严重。
建筑格局
布局
明德陵其平面布局取法明昭陵,单体建筑则仿照明庆陵,总体呈前方后圆形。明德陵建筑主要由神道区域、两进院落及附属建筑构成。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始,沿中线建有祾恩殿,两侧有配殿及神帛炉。第二进院落以三座琉璃花门为始,内沿中线建有棂星门、石五供。后有方城明楼及宝城宝顶,哑巴院内有随墙式琉璃照壁。明德陵陵宫之外,建有宰牲亭、神厨神库等附属建筑。
特点
明德陵的独到之处是圣号碑碑趺其上所饰图案较为独特。其他明陵圣号碑碑趺以云龙图案为主,而德陵明楼内圣号碑碑趺上枋雕饰二龙戏珠,下枋雕饰“螺、轮、伞、盖、花、罐、鱼、肠”佛教八宝图案及“方胜、古钱、宝珠、三套环、珊瑚、犀角”等道教的杂宝图案。
文物遗存
神道区域
明德陵的神道从永陵神功圣德碑亭前向东北分出,长约0.5千米。途中五空石桥长61米、宽14.8米,已修葺完整。近陵处神功圣德碑亭四面设踏跺式台阶,清乾隆年间修缮时拆除碑亭四壁,改建为宇墙。碑亭内无字的神功圣德碑高5.35米,螭首龟趺,圣德碑亭的台基、台阶及石碑保存完好,土衬石雕刻纹饰同明定陵。碑亭台基后存神道一段,现为残存铺砌的城砖路面。
第一进院落
明德陵的陵墙和陵宫建筑残坏严重。祾恩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清乾隆年间修缮时,间量被缩小。顶部形制由单檐歇山式变为硬山顶式。抢险修缮时,按清代形制复建,门前月台和砖墁礓礤台阶为明朝旧物,保存完好。月台高1.66米,面宽24米,进深17.7米。礓礤台阶宽18.8米,进深5.2米。祾恩门内左右配殿、神帛炉存台基土衬石。左右配殿土衬石所围范围面宽27.2米,进深10.04米。神帛炉土衬石所围范围面宽3.15米,进深2.3米。祾恩殿存明代台基、月台和御路石雕。御路石雕纹饰大体同庆陵。台基中部清乾隆年间缩建的小台基及柱础石保存,后檐墙及两山墙残坏处已修补。
第二进院落
第二进院落三座琉璃花门,修葺完整,其形制同明庆陵。院内两柱牌楼门(棂星门)存两石柱及前后抱鼓石。石供案及石供器保存完好。石供案下枋雕刻杂宝图案,与其他帝陵不同。石烛台为圆转须弥座式,也与其他帝陵不同。宝城、城台和明楼已修复完整。方形城台下设直通券门,城台左右两侧设通城台之上的转向礓礤。宝山前有高大的拦土墙与宝城城墙相接,使方城后形成了与明昭陵相同的“哑巴院”。哑巴院中的宝城前墙随墙式琉璃屏形制同明庆陵,高3.8米、面宽5.05米。方城上的明楼清乾隆年间修缮时由原木结构改石券结构,楼内圣号碑碑座须弥座形,上篆额“大明”,下刻“熹宗悊皇帝之陵”。
附属建筑
明德陵陵宫外附属建筑宰牲亭、祠祭署、朝房等不存。神宫监砖砌监墙、监门较完整,现为德陵村围墙。监墙内砖砌照壁1座存壁身及壁座,总高2.86米、面宽5米。陵左侧排水沟有单空石平桥两座,一座栏板残坏。
文物价值
明德陵存有神功圣德碑、明楼圣号碑、石五供、祾恩殿御路石刻等明代文物遗迹。同时由于明德陵陵园建筑相比之前的明代帝陵有与众不同之处,例如内圣号碑碑趺的图案、石供案下枋雕刻杂宝图案、石五供中石烛台的样式。加之,明德陵又是明朝最后营建的帝陵,通过研究明德陵,可以了解到明朝帝陵总的变迁情况。故明德陵是研究明代帝陵的实物依据。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明熹宗天启皇帝名朱由校,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十一月十四日生。明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洛长子,母选侍王氏。明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六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天启。明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去世,终年23岁,谥“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庙号熹宗。明崇祯元年(1628年)三月八日葬北京昌平德陵。
明熹宗皇后张氏,河南祥符(今河南开封)人,父太康伯张国纪。明天启元年(1621年)四月册为皇后。明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明熹宗去世,明思宗即位后上尊号“懿安皇后”。南明弘光朝,为她上尊谥为“孝哀悊皇后”。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政府将其葬入明德陵。
学术研究
明德陵的风水格局与其他明陵有所不同,就是该陵宝城与后面的主流之间隔一条河流。按一般的风水格局陵墓应建在主山山麓、河流之内,即背山面水的格局。而德陵因为主山两侧的界水紧贴山脚而行,主山和界水之间的面积太小,建不下玄宫、宝城,只好建在水流之外,并以主山左前方龙砂山的脉止处为区穴。之所以选在这里建陵,说明在十三陵陵区之内已无“吉壤”可选了。
相关轶事
由于营建明德陵时,崇祯皇帝刚刚登基,明王朝正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所以在财力、物力、人力上遇到了很大困难。首先,国库匮乏,经费不够。按照计划,营建德陵需用白银200万两。当时奉命负责陵园营建的工部尚书薛凤翔曾请求从国库中拨银百万两,但崇祯皇帝只筹措到50万两,还反复“叮咛告诫,以期速成”。为了不影响工期,在朝大臣们纷纷捐款赞助陵工,才使这座陵园勉强修建起来。其次,物料不足。据史料记载,德陵规制取法庆陵,但其所用石料却与庆陵不同。庆陵所用青白石料可从大石窝采料或从其他陵园处凑用,而营建德陵时已无别石可凑,只能采用石窝石料。另外,庆陵取石料时为石窝塘水撤干时,而建造德陵时石窝塘水正满,撤水揭盖不易。再次,募夫困难。明代初期,营陵民夫是从各地签派。明中叶后,开始采用雇募形式。明后期营建德陵时,由于势豪大户营建占役很多,并且竞相给予优厚报酬,所以管工官员担心陵工重大,需要人数颇多,如果在雇募民夫时出现“强壮者招之不来,老弱者挥之不去”的情况,必然会贻误工期,因而上奏皇帝拨营军供役,盐粮补贴如数发放(为使营军不以从役为苦,朝廷对营军按每人每天三分银两进行盐粮补贴)。
文物保护
1961年,包含明德陵在内的明十三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至2005年,明德陵进行修缮保护,明楼揭顶重瓦、补配斗栱和檐椽,补砌和加固宝城、方城墙体,补配哑巴院琉璃照壁构件,归整方城台面、马道,填补宝顶裂缝,修复宝城及陵内排水系统,修缮五孔石桥,加固陵墙墙体及墙帽揭瓦,修缮三座门,清理祾恩殿遗址,复建祾恩门等。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明德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陵区东部的潭峪岭西麓。
开放时间
明德陵属于明十三陵中尚未对外开放的陵寝。
参考资料
明德陵营建靠大臣捐助 建成即遭清兵破坏.中国新闻网-北京青年报.2013-01-12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4 20:1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