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城,位于广东省
佛山市,乃
高明历史文化古城,历史上它曾是高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明朝成化11年(即公元1475年),高明从高要析出设县,明城设为县治,高明故得名。其后近500年间,明城一直是高明的县治地,在高明的历史上明城一直保持着重镇地位(1952年5月至1954年8月,高明、鹤山两县合署办公,县治迁往鹤山沙坪镇,1954年8月高明县县治迁回明城。1958年11月,高明、鹤山两县合并设置高鹤县,到1981年冬恢复高明县建制,明城由县治地改为级镇,1998年,明城作为高明市经济、文化次中心的重镇地位再度确立)。
明城历史悠久,是原高明县址的所在地,始建于公元1478年(明成化十四年),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早在明代就曾出现“文风鼎盛”时期,历史上涌现了众多的文化名人。近代更涌现了
谭平山、谭植棠、
谭天度等三位我党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明城镇地理位置优越,地处
粤港澳大湾区、
珠江三角洲西部,高明区中心腹地,距
广州85公里,珠肇公路和广高公路呈东西向横穿全镇。资源丰富,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是珠三角著名的“绿洲”,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主要的矿产资源有石灰石、建筑用沙石、稀土、煤、铁等,其中石灰石储量巨大,为建材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明城镇辖16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总面积13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面积4平方公里,总人口4万多人(流动人口1万人),是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卫星镇,也是著名侨乡,共有旅外华侨与港澳台同胞1.5万人。
镇委、镇政府积极实施“工业立镇、
农业稳镇、
科教兴镇、招商旺镇、依法治镇”的发展战略,致力于发展综合型小城镇,一、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全镇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99年至今,该镇共引入企业30家,合同投资金额近3亿元。已形成以建材、化工、电工、纺织、塑料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以建筑业、房地产开发、休闲旅游、商贸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亦颇具规模,霭雯教育农庄、四季果旅游农庄已发展成为我市旅游旺点。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该镇被评为佛山市级文明镇、省体育先进镇;教育资源得到优化调整,办学条件较差的小学被撤并,中心小学被评为佛山市一级学校,中心幼儿园、东中综合楼的投入使用进一步强化了次中心的教育优势。民政、医疗、计生等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明城镇种植业久负盛名,如岗根大芥菜、大坪萝卜、细周瓜等闻名遐迩。已初步形成了以城南、城东畜牧,城东水产,城东、城北、城西蔬菜为主体的区域化、产业化农业体系,是佛山、高明重要的粮食、蔬果和畜牧基地。年平均种植各类
经济作物19500亩(复种),鱼塘面积13000多亩,畜牧业上市160多万只(头),种植优质水稻3.35万亩(复种)。农贸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大批商贩前来采购,周边的新兴县、南海市、高要市、鹤山市及邻近各镇区的农副产品也到明城交易。
明城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及雄厚的经济实力,历来是高明的重点乡镇,加上这些年经济及各项事业蓬勃发展,1998年被高明市委、市政府定位为高明市经济、文化次中心,2001年被确定为佛山市中心镇,2002又被定为省中心城镇,城镇建设掀开新的一页。
风景名胜众多,“东洲春浪”、“文昌远眺”、“庆林秋风”、“官迳青骢”、“明峰卓笔”、“鹿洞开屏”、“金湾旭日”、“粤台白鹿”等明城八景闻名遐迩,还有“文昌塔”(建于明万历12年即公元1584年,高37米,7层8角,首层直径8.56米)、“明阳塔”(建于清光渚16年即公元1890年,高16米、3层6角、首层直径4.22米)等古迹都是明城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明城人民的宝贵历史遗产。今天,明城镇内文昌塔下,建立了“三谭”革命纪念馆,那里是足以让这座古城引以自豪的地方。他们的三人群体塑像,被立在明城风景最美的公园里,让后世人永远记住明城古邑中走出过在中国革命中的先驱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