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溪村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辖村
昌溪村是黄山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也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为昌溪乡政府驻地。
历史沿革
昌溪村原名沧溪,根据文物考古发现,这里早在汉代就有了人类活动的历史,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唐代时,有姚、叶、朱、方、王五大姓在这里生息。南宋淳熙年间,吴姓迁入后改称沧溪为昌溪,吴姓便成了这里的主姓。整个村落建在依山傍水的小盆地中,气候湿润,水源充足,适宜农作物生长和人口繁衍发展。
昌溪河历史上曾通航,清代中叶曾开有一条官道,给昌溪后来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村庄被蜿蜒连绵的群山环抱,树高林密,在军事上利于屯兵。正因如此,历史上朱元璋、太平天国军队曾到此屯兵休整。20世纪30年代曾是新四军皖浙支队的重要驻地之一。
村落格局
坐北朝南,村前以70多米宽清澈见底的昌溪河为屏,后以层峦叠翠的来龙山为障,自明代始,这里就构筑了西自西静庵东至“务本堂”的长达3公里的古建筑群体,包括水口、石拱桥、亭阁、书院、学堂、古庙、宗祠和民宅等,并形成了前街后路的南北大道。村中纵横交错着二百多条巷弄。初到此地的人,深入其中会让人分不清东西南北。还有大塘坑、小塘坑两股溪水穿街过巷,在庙坦汇合,形成优美的“S”形,注入昌溪河。村中有池塘二十多口,古井更多,民宅鳞次栉比,纵横相接,扑朔迷离,宛如迷宫。村前小河流水潺潺,村中池塘波光粼粼,加上村中水口和庭院中的井水,既有利于蓄水、泄洪和消防,还改善了小气候,美化了村落环境,使人们年年岁岁生活在舒适宜人的环境之中。整个村落布局既古色古香,又雄伟壮观。
到南宋时,昌溪人子孙繁衍,人口剧增,因受耕地限制,于是寻求向外发展。宋代起就有居民外出经商和攻读学问,参加科举考试,逐步形成官、商、学一体的格局。这里有一门两进士、五举人、二十二秀才和贡举会考一等第一名的传奇,有明、清时期闻名遐迩的徽商代表──“吴茶”“周漆”。昌溪徽商在外获得发展后,便返回家乡兴建宅第、寺庙、楼台亭阁,兴修水利、治理环境、开办书院等;到清末时已建成东西向4华里长廊,民居近800幢,祠20余个,寺庙7个,庵5个的建筑格局。就是现在,昌溪仍存有宋、元、明、清古建筑201幢,即如“忠烈庙”“太湖祠”“周氏宗祠”“吴承仕故居”等都是古建筑佳作,“员公支祠”木牌坊更是江南独有。
经济社会
2008年初昌溪乡实施村级区域调整时,把原红旗、红心、昌源、密川四个行政村合并后定名为昌溪村。昌溪村辖8个村民小组,1203户3444人,全村劳动力2070人,其中外出务工1170人。
地理环境
昌溪村总面积为4.56平方公里,农用地面积9916亩,其中耕地面积297亩,园地3278亩(其中茶园2356亩、桑园229亩),林地6341亩。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39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629万元,工业收入28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74元。
昌溪村党总支有党员153名,下设5个党支部,党总支和各党支部都建有党员活动室和党务、政务公开栏。由于昌溪村始建于唐,距今有1300多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境内不仅存有 “员公支祠”、“周氏宗祠”等省保单位,还有保存完整的“燕窝山庄”、“九子巷”、 “周氏古村”三个古民居建筑群,昌源河绕村而过,波光粼粼,风景秀丽,乡村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昌溪村村两委团结一致,与时俱进,在不断学习提高班子素质的同时,充分挖掘本村的资源优势,采取有效措施,紧紧围绕“巩固提高种植业,培育发展规模养殖业,创新发展民营企业,鼓励农民进行劳动力转 移,着重发展旅游业,加快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不断促进昌溪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获得荣誉
2018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拟将昌溪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9年1月,昌溪村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19年6月6日,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9年12月25日,入选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
2020年2月27日,入选2019年安徽省第二批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
2020年3月,该村作为第二批村落单馆入驻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2020年6月,被授予“第五届安徽省文明村镇”称号。
2020年11月,被评为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
2021年1月15日,入选安徽省民政厅公布的第八批安徽省千年古村落候选名单。
最新修订时间:2022-11-04 06:1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村落格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