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骨刻文
山东出土的文物
2005年春天,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从济南朋友手里看到刻字的骨片,鉴定为早期文字。2007年刘教授又见到昌乐县肖广德同志收藏的一批刻字骨头,首先在学术界肯定这是龙山文化时期的遗物,和安阳占卜的甲骨文不一样,是中国早期的一种记事图画象形文字。这批文字和近些年周围地区的青州、寿光、桓台、临淄、邹平等地出土的早期文字艺术特点雷同,都是东夷文字,距今4000——4500年。定名为“骨刻文”。这一地区现存龙山文化遗址和非常密集,骨刻文是山东龙山文化时期这一地区产生和使用的文字。
遗产介绍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省胶济线西段的邹平、桓台、淄博、青州、寿光和昌乐等地的龙山文化遗址中经常出土阴线刻划文字的骨头、滑石器、陶器和陶片等,其中以刻字骨头为多。大多数是当地群众在深翻土地或挖深沟时挖出来的,多已被毁掉。自上世纪末开始,有些文物爱好者开始从当地群众手里搜集这些资料。他们的搜集应该说是保存了这一部分重要文化遗产。
日前刘凤君教授在更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已掌握了近1000个字符。他说:“物象的审美再创作性、指事的组合象征性、龙凤文化与凤字多样性,应是骨刻文的三个基本造字规律。 ”2008年他编著的《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昌乐骨刻文》一书正式出版,引起了社会上和学术界极大关注。被认为是“是一部融文字学、考古学和艺术学于一体的力作,是一部骨刻文学的奠基之作,也是第一部研究中国文字产生和早期文字的开启之作。”刘凤君教授认为,今后抓紧保护这一地区的古文化遗址、进行科学考古发掘和解读骨刻文,这是迫在眉睫的一件文化大事。
刘凤君的纠正
西安铁一中试题中昌乐骨刻文内容
2013-03-22 10:10:37  来源: 新华网山东频道
日前,西安铁一中给骨刻文的发现者和命名者——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发来公函,称已在学校网站上对于2011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试题“昌乐骨刻文”相关不准确内容进行了删除。
刘凤君教授给西安铁一中详细介绍了骨刻文的有关情况。
2005年春天,刘凤君在济南文物爱好者手里发现一块上面有刻划的小骨头,当时他认定:“这是史前的一块骨头,上面刻划的应该是字,这是一件很重要的文物,是中国早期的文字。”2007年7月他又发现和鉴定了昌乐县收藏的一批有刻划的骨头,当时刘凤君也认定是早期文字,并及时公开宣布,这是“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遗物,距今约4000—4500年,属东夷文字,是中国早期的图画象形文字。” 2007年7月30日《潍坊日报·昌乐新闻》和2008年7月13日《齐鲁晚报》等都及时报道了刘凤君的发现和认定。
经过一年的努力,刘凤君进一步肯定了自己的发现和认定结论。2008年7月30日,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在昌乐县政协的协助下,邀请北京和山东的5位专家对昌乐收藏的部分骨刻文进行考察座谈,与会专家一致同意刘凤君的认定意见。《大众日报》《光明日报》等许多媒体对这一具体过程做过详细报道。2008年9月5日《大众日报 》发表记者卞文超长文《刘凤君:解码昌乐骨刻文》,文中说:“这场专家研讨会的发起者刘凤君,是这批刻字骨头的发现者和鉴定者。他认为,骨片上的文字是比安阳甲骨文更早的一种原始文字。研讨会上,经过长时间的仔细观察和深入讨论,这个鉴定意见得到了专家的一致认可。这意味着,有关中国文字起源的历史可能从此改写。”2008年12月12日《光明日报》发表记者赵秋丽长文《昌乐骨刻文被破译出哪些信息》,文中说:“作为昌乐骨刻文的发现者和鉴定者,刘凤君正全力进行着对这批文物的解码和破译工作。”“ 这意味着中国古文字的出现时间将大大向前推进,甚至已知的中国文字发展史也有可能发生改变。” 2008年12月刘凤君编著出版《昌乐骨刻文》,同年12月9日新华网山东频道发出《研究早期文字的奠基之作<昌乐骨刻文>》一文,称:“昌乐骨刻文的发现者和鉴定者、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编著的《昌乐骨刻文》……是一部融文字学、考古学和艺术学于一体的力作,是一部昌乐骨刻文学的奠基之作。”
通过更广泛的考古调查和综合研究,刘凤君进一步推断骨刻文是距今3300—4600年间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使用的一种早期文字。2009年下半年刘凤君在“昌乐骨刻文”基础上将这种早期文字定名为“骨刻文”。2010年2月24日《中国文物报》发表刘凤君“《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出版的前生与后世”一文,文中对此做过详细说明。“骨刻文”这一名称在使用过程中变得越来越科学。(赵 鹏)
相关鸣谢
来源: 山东大学网站
近两年网上出现了较多的高中摸底考试语文试题“昌乐骨刻文”,该试题有些内容不属实。为了深入研究和正确宣传骨刻文,去年8月我们首先和较早使用这一试题的西安铁一中取得联系。刘凤君所长在给贵校校长信中详细说明了其内容不属实之处,并“请在网上删除这一内容(试题‘昌乐骨刻文’),或作修改,请用‘骨刻文’这一名称。”今年元月9日刘凤君所长接到西安铁一中公函,函中说:“接到您的来信,有关教师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对骨刻文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尊重您的意见,我校网站已将相关内容(2011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试题‘昌乐骨刻文’)删除。”我们甚为感动,特致鸣谢!
我们请西安铁一中“在网上删除这一内容(试题‘昌乐骨刻文’),或作修改,请用‘骨刻文’这一名称。” 其理由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2005年春天刘凤君在济南文物爱好者手里发现一块上面有刻划的小骨头,当时他认定:“这是史前的一块骨头,上面刻划的应该是字,这是一件很重要的文物,是中国早期的文字。”2007年他又发现和鉴定了昌乐县收藏的一批有刻字骨头,当时刘凤君也认定并及时公开宣布:这是“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遗物,距今约4000—4500年,属东夷文字,是中国早期的图画象形文字。 ” 2007年7月30日《潍坊日报·昌乐新闻》和2008年7月13日《齐鲁晚报》等都及时报道了刘凤君的认定与发现。试题“昌乐骨刻文”对2008年7月30日以前刘凤君对骨刻文认定与发现的过程一字不提,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
2008年7月30日,我们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在昌乐县政协的协助下,邀请北京和山东的5位专家对昌乐收藏的部分骨刻文进行观察座谈,与会专家一致同意刘凤君的认定意见。2008年9月5日《大众日报》“刘凤君:解码昌乐骨刻文”一文和许多媒体对这一具体过程做过详细报道。2008年刘凤君出版《昌乐骨刻文》,许多媒体又进一步公开报道了刘凤君的发现和认定结论。所以,高中摸底考试语文试题“昌乐骨刻文”中说是中国社科院王宇信研究员“认定:这些兽甲骨上有刀刻的痕迹,主笔、辅笔明显,为人工刻画。”这也不符合历史事实。事实是刘凤君早在2005年就认定是早期文字。
2009年夏天以后,王宇信又公开反对刘凤君对骨刻文的认定。2010年10月28日在《中新网》说:昌乐骨刻文“是骨头上刻一些花,那绝对不是文字!”(见《古文字专家:山东昌乐骨刻文并非文字》)
二、通过更广泛的考古调查和综合研究,刘凤君进一步推断骨刻文是距今3300—4600年间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使用的一种文字。它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它充分证明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五千年不容质疑。2009年下半年刘凤君将这种早期文字在“昌乐骨刻文”基础上定名为“骨刻文”。2010年2月24日《中国文物报》发表刘凤君“《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出版的前生与后世”,文中对此做过详细说明。所以,今后希望用“骨刻文”这一更科学的名字。
三、 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昌乐骨刻文”,其内容主要来源自2008年10月24日新华社的报道:《昌乐骨刻文早于甲骨文,山东出土重大考古发现》,其报道有些内容不属实。该报道发表后,有关不属实的内容刘凤君曾向新华社山东分社提出过意见,他们诚心认识到有些内容不属实。在2008年12月9日新华社发稿:《研究早期文字的奠基之作<昌乐骨刻文>》,文中明确说:“昌乐骨刻文的发现者和鉴定者、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编著的《昌乐骨刻文》……是一部融文字学、考古学和艺术学于一体的力作,是一部昌乐骨刻文学的奠基之作。”2012年2月4日新华社记者刘宝森发表《新华社专访刘凤君教授: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对骨刻文的发现和研究给于科学的评述。高度评价刘凤君“他不但发现了骨刻文,而且把骨刻文的一些相关理论研究已阐释清楚,为今后骨刻文的研究提供了可遵循的较为系统的理论指导思想。”
(原题目:鸣谢西安铁一中校网站删除高三摸底试题“昌乐骨刻文” )
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
2013年3月18日
相关文章
骨刻文是中国早期的一种文字
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 刘凤君
2012-1-30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山东潍坊至济南一带和关中地区、内蒙古赤峰地区及淮河流域古文化遗址经常出土刻划文字的骨头,还有刻字的滑石器、陶器和陶片等,以骨头为多。但并没有引起学术界重视。
骨刻文发现与文字性质确定
2005年,笔者发现一块上面有刻划的小骨头,认定这些刻划应是中国早期文字。2007年,笔者又鉴定了一批有刻划的骨头,进一步确认这些刻划也是中国早期的图画象形文字。2008年和2009年,笔者又相继在关中地区和赤峰地区发现,并于2009年将这种早期文字定名为“骨刻文”。
笔者之所以肯定骨刻文是中国早期的一种文字,主要根据:1.这些刻划的字符很多,应该是一种文字记事现象;2.这些刻划多数像人物、动物和植物的图象形符号,“书画同源”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解释;3.这些刻划符号的布局和结构有规律可寻,有些偏旁多次出现;4.许多骨刻文成行刻几个字,有的十几个字甚至达到几十个字,辞章已经出现;5.近些年在山东、江苏、西安等地都已发现过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时期的文字,只是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骨刻文的章法布局
骨刻文多数一块骨头上刻1—5个字,刻10个字左右的也占一定数量,刻20个字以上的骨头为数较少,但也有刻100多字的。其章法布局应是一种顺其自然又初步形成共识的自由舒适型,约有三种:第一种是在一块骨头上只刻一个较大的字,或有的虽在一块骨头上发现数个字,但其中有的字单独刻在一个空位上,与周围其他字缺少密切联系,这是一字一局;第二种是在一定空位上,中间刻一至几个字符,周围再刻一些字符,这是一种组合字群的布局,可称为散落组合型;第三种是自上而下或横向成行的布局,有的五六个字一行,有的几十个字分列成数行,这种布局发展成书法艺术的主要布局形式。这种成行布局的出现,更能说明骨刻文已经是具有辞章意义的文字了。
骨刻文字体造型分类及其解读法探讨
目前,笔者已掌握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赤峰地区1000多块骨刻文和属于骨刻文时期的8件刻字玉石器、7件刻字陶片,约计3000个字符。
其字体造型大体可分为写实物象型、主干分枝型和中心圆型或近似圆型三大类。
第一类,写实物象型。骨刻文的字体造型大多属于写实型,主要有人物和动物造型。可能主要是记录人们和各种动物的行动,也可能延伸到人类的思维活动以及与自然界的各种关系。第二类,主干分枝型。这种造型很特殊,主要由一根粗长主线为基础,然后在粗线的左右两侧分刻出一些短细线,类似于树枝形。可能主要与记录数字和植物有关。第三类,中心圆型或近似圆型。其基本造型有三种:一种是中间有一个圆形或近似圆形的中心,周围向外辐射几根弯曲的线;另一种是中间有一个较大的近似于圆形或方形的中心,周围向外刻有很多较密集的线,有的线上还刻细线;再一种是中间刻划类似眼睛一样的椭圆形,两头尖长较粗,椭圆形的左右两侧仅刻划几根细短线。这种骨刻文多出现在晚期,如果和甲骨文混放在一起,很难分辨。
笔者总结前人的解读经验,初步认为解读骨刻文的方法主要有五种:考古类比直读图像解型法、历史考据法、指事组合破译法、与甲骨文金文比较顺读法和彝文比较解读法。以上五种方法很少单独运用,经常是以某一种方法为主,配合其他一种或几种共同解释一个字或一个词组,这是科学的解读法。
科学确定骨刻文年代
2008年以后,笔者在重点调查济南至潍坊一带古文化遗址时发现三种情况值得重视:一是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及商代遗址才有这种骨刻文;二是多发现在几十万平方米以上的大遗址中,有的已经确定是早期城址;三是并不是全部遗址都有骨刻文,而是只在生活区边长100米或200米范围内才发现。这说明骨刻文虽主要流行于龙山文化时期,但可能大汶口文化晚期已经开始产生并使用,一直延续到岳石文化和商代。
2010年,笔者将在寿光市城东北角圣城古文化遗址龙山文化晚期灰坑出土的“寿骨60”骨刻文进行碳十四年代测定。检测结果为3363±24BP,树轮校正年代为1690BC(68.2%)1625BC。根据各方面分析,笔者认为骨刻文年代距今约3300—4600年。其使用年代的下限和甲骨文直接衔接。
对骨刻文年代的科学认识,可以确立骨刻文是继承双墩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陶器符号发展起来的,而它又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甲骨文主要是继承了骨刻文的造字规律和物质媒介以及雕刻技法而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象形和指事两书对甲骨文的影响更大。这就确立了陶器符号和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的远古符号与文字发展脉络。
骨刻文发现的意义
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把人们对中国文字的认识提前到商代。但又有疑问:甲骨文已是成熟的文字,早期文字在哪里?骨刻文的发现,为这一历史问题找到了答案。骨刻文的发现将我国文字产生和使用的历史提前了1000多年,用事实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
骨刻文的发现,把长期以来关于东夷西夏文明的研究和争论引向了深入,也把长期以来关于中国文明起源和产生问题的争论,从文明起源时间和产生文明的主要内容作了实实在在的诠释,并把远古的传说历史实证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中国文字自骨刻文起,甲骨文、金文……楷书,一脉相承,是研究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唯一一份历史最长、发展序列最完善的文字。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7 13:39
目录
概述
遗产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