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植物园始建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地处云南首府昆明北市区黑龙潭畔,是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科普与公众认知为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
建设沿革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昆明植物园始建。
1986年,昆明植物园“温室群”建成投入使用,植物学家吴征镒院士,借用典故命名其为“扶荔宫”。
2001年,
昆明植物研究所与英国爱丁堡植物园、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丽江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合作,开始复建丽江高山植物园。昆明植物研究所进行了研究系统和支撑系统部门调整,形成“三室一园一库”的科研机构布局,丽江高山植物园及其丽江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纳入昆明植物园管理。
2011年,“扶荔宫”改扩建项目得到中国科学院财政部修购专项经费的支持,投入资金2640余万元(自筹资金1280余万元),新建4200平方米主温室和3个独立温室的翻新维修。
2015年12月,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小型自动气象站在园区内落成并正式投入使用。
2022年11月21日起,昆明植物园植物科普馆暂时闭馆,恢复开放时间另行通知。
2023年9月,昆明植物园内迁地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毛果木莲(Manglietia ventii N. V. Tiep)首次开花,标志着毛果木莲在植物园的迁地保护取得初步成功,对其迁地保护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园区布局
昆明植物园园区开放面积44公顷,建成了山茶园、羽西杜鹃园、观叶观果园、百草园、木兰园、扶荔宫(温室群)、裸子植物园、树木园等14个专类园区。
植物情况
截至2015年,昆明植物园单子叶区有173种及种下单位,共计152900株(丛);竹园种植81种及种下单位植物,共计6908 丛(株),竹子有55种及种下单位;岩石园有267种及种下单位;茶花园有302个种及种下单位;观叶观果园有352个种及种下单位。有《昆明植物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I、II级)》,共350种;《昆明植物园红色植物名录》,共1887种;《昆明植物园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名录》,其中中国33种,云南34种。
主要景点
扶荔宫
扶荔宫由主温室(热带雨林馆和荒漠馆)、植物医生馆、兰花馆、秋海棠馆、蕨类馆、石生植物馆等组成,主温室造型奇特,并与4个独立的小温室形成错落有致、相得益彰、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温室群,并通过相应的植物保育设施、引种与景观建设,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植物保育与展示体系,已保存热带特色植物2000余种。
水景园
水景园占地约32亩,由2个人工湖、大小2个人工岛、环湖种植区及展览荫棚组成,以收集姜科、鸢尾科、百合科、睡莲科等单子叶植物科的重要类群为主,兼顾棕榈科、美人蕉科、石蒜科、天南星科等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种类,已收集展示的植物达170余种。
蔷薇园
蔷薇园占地30亩,共收集展示有蔷薇科乔灌木和藤本植物共25属100余种,其中有冬季开放的冬樱花、梅花,早春开放的川梨、云南樱花、垂丝海棠,仲春开放的碧桃、毛叶木瓜、麻叶绣线菊,晚春开放的日本樱花、木香,秋季果实妍丽的火棘、红果树、匍匐栒子等,园区中还有云南山楂、山里红、云南栘依、枇杷等多种具保健或药用价值的野生果树。
百草园
百草园因“神农尝百草”而得名,是一个收集、保育和展示我国西南地区特色药用植物资源的专类园。园区占地45亩,已收集三七、滇重楼、川穹等重要药用植物171科592属1000余种。
所获荣誉
2011年,昆明植物园获得“2011年度昆明市科普精品基地”称号。
2016年,昆明植物园获得“2016年度优秀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2022年3月,昆明植物园拟推荐申报第八批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
2022年12月2日,拟被确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昆明植物园地处云南昆明北市区黑龙潭畔,位于东经102º 44’15.2”~东经102º 44’47.3”,北纬25º 07’04.9”~北纬25º08’54.8”。
参观须知
全价票: 西园10元/人 东园5元/人
优惠票:西园 5元/人 (持本人有效证件)
说明:1. 残疾人员、70岁(含)以上人群及身高1.2米以下儿童免费入园;2. 离休干部持证可免费随行一人;3. 现役军人、60-69岁(含)人群及学生团体持证可购优惠票入园;4. 团体游客购买全票16免1。
疫情防控
昆明植物园自2022年12月6日起,对已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或全程接种的市民,无须持有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经扫场所码、查验健康码和接种记录、测量体温无异常,并全程规范佩戴口罩,即可正常进入昆明植物园。
交通线路
乘车路线
乘坐9、79、128、159、249路公交车可直接到昆明植物园北门站或黑龙潭站步行约8分钟至植物园东园。
乘坐115路公交车到茨坝终点站,然后步行约15分钟到昆明植物园北门。
自驾车从昆明市中心沿龙泉路行驶约30分钟,可直达昆明植物园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