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与自由意志》是法国哲学家
亨利·柏格森创作的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89年。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为3章,并有1个序言和1个结论。
在序言中,柏格森直截了当地点出了全书的主题。他指出,人必须用文字表达自己,用有关空间的字眼进行思维。语言要求在观念之间树立明确的区别,使观念失去连续性。这样,原本不占空间的意识被排列在空间,质量被数量化,思想被同化为物体。这在实际生活中是有用的,在大多数科学里是必要的,但在哲学上却导致了无法解决的困难和矛盾。决定论和反决定论的争论,就是以混淆时间和空间、质量和数量、陆续出现和同时发生作为前提条件的。一旦消除这种混淆,哲学上对自由意志的反驳、定义和自由意志的问题本身,都会随之消失。
第1章“心理状态的强度”,分析了人们对心理状态的一种通常的说法,即当人们谈及感觉、感情、热情、努力和意识状态时,常常以大小来表示这些心理状态的强度,甚至用一倍或几倍等具体的数目来进行描述。柏格森认为,大小、数量是一种空间的概念,大小之间和数量之间具有容者和被容者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广度的、可测的。但是,心理状态的强度并不占据空间,没有容者和被容者的关系,它是不可测的。那么,人们在什么意义上可以谈论心理状态强度的大小呢?一种方法是根据引起心理状态的客观原因的多少与大小、来界说其强度。但柏格森认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判断效果的强度时,并不知道原因的性质,更不知道原因的大小。反之,人们往往根据效果的强度才提出一些假设,来说明原因的多少和性质。而且,很多心理现象的原因并不在自身之外,而在自身之内。因此,企图以客观原因来界说心理状态的强度大小是困难的。另一种方法是以身体和大脑的原子运动来说明心理状态的强度大小。但柏格森认为它同样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感觉的强度固然很可能表示身体内所发生的大量变化,但呈现在意识中的乃是感觉,而不是这种机械变化。
第2章“意识状态的众多性,关于绵延的概念”将意识状态与物体、绵延的时间与广度的空间,作了严格的区分。柏格森指出,当人们研究物体时,通常是对其加以计算,即将其放在空间的框架内,对各种位置进行分析。每个关于数目的明确观念都意味着有一个在空间的视觉影象,数目没有连续性。与此不同,当人们研究情绪性的心理状态时,却发现它们不具有空闻性,而是一种陆续出现的性质,它不断变化,变化间相互渗透,相互溶化,没有清楚的轮廓,彼此间没有外在的关系,从而无法以数目加以区分。柏格森将这种意识状态称为“绵延”,即一种持续不断,它是与空间相对立的真正的时间状态。它不能用空间概念加以分析和计算,更不能同化于空间概念之中。
第3章“意志状态的组织自由意志”,是在前两章的基础上,论证自由意志的特征,批判有关自由意志的各种机械论和决定论观点。柏格森认为,自由是具体的自我对于它所做的动作的一种关系。自由意志体现在甘由的动作上。当人的动作出自他的整个人格时,当动作把人格表现出来时,当动作与人格有不可言状的相像时,人就是自由的。自由的关系是不可界说的,它是一个绵延的过程。关于自由的各种问题和困难,都产生于把广度属性赋予绵延,以同时发生解释陆续出现,使用语言来表达自由观念。只有去掉受空间观念影响而得来的东西,才能理解人的自由。
在结论中,柏格森总结道,科学在研究外界物时,排除了绵延;哲学在研究内心时,必须排除空间。只有排除空间观念。才能理解心理状态的强度、绵延和自由决定。不区分广度与绵延,使一部分人否认自由,另一部分人为自由下定义。如果不把时间等同于空间,则自由无法否认;若不以空间代表时间,则自由无法界说,若同时发生与陆续出现不混淆,则自由问题无法争论。根据人的直接知觉,意识的自我是活生生的,其状态既不清晰又不稳定。只要将这些状态分开,就会改变其性质,使其固定化、格式化;只要以语言加以表达,就会使其成为公共财产,失去私人性质。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柏格森1878年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希腊和拉丁古典文学、科学和哲学,1881年获哲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在外省中学任教,写出了第一部著作《时间与自由意志》,这部书使他于1889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
此书是在1883—1887年间计划和写出的,1889年正式出版。其法文原名是《论意识的直接材料》,柏格森1913年将其译为英文时,作者采用了《时间与自由意志》的书名。
意志自由是近现代哲学争论的一个焦点。在经院哲学中,意志自由被看作是上帝赋予人的特征,因而随着近代自然科学解释的扩张和普及,物理决定论和心理决定论逐渐占据统治地位,自由意志的概念受到严重挑战。
作品思想
在《时间与自由意志》中,柏格森以绵延概念为核心,分析了意识的不同状态,阐述了绵延与意识、绵延与时间、绵延与自我的关系。柏格森提出“绵延”这一术语,出于两个目的:①为了维护自由意志在哲学和心理学上的地位;②为了解决哲学史上一些争论不休的问题。《论意识的直接材料》的序言中写道:“在决定论与其反对者之间,表现出明显的绵延与广延、质与量、连续性与同时性的混淆。这些混淆一旦被清除,我们就可以见证对自由意志的反对意见将随之消失。”
“绵延”这一概念在柏格森的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绵延的理解是理解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基础和前提。从本体论的角度看,绵延指称实在,它与赫拉克里特的“火”相近,即绵延强调“变”的实在性。而与巴门尼德的“存在”、柏拉图的“理念”和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不同,哲学史上的这些概念,在柏格森看来都与永恒和静止连在一起。看重变化的实在性、轻视甚至否认静止的真实性是柏格森哲学的一大特征。因此,柏格森在本体论上的行进路线,是从存在(being)到变化(becoming)、从静止到运动。从根源上看,绵延或变化属于精神、属于生命,在最高的层次上属于宇宙。总之,绵延与“活的”东西连在一起,因而是生命(包括宇宙)的存在形式。
柏格森提出“绵延”概念,是用以描述人的意识流动不居的特征,认为意识不间断的流动性是真实的存在,具有本体论上的存在地位。柏格森所说的意识是与物质和身体相区别的个人内在意识,用绵延来表述意识,意在强调流动性或连续性的真实性。为了刻画这种真实性,柏格森又用内在的时间来说明意识、绵延的特征。内在的时间与内在的意识一样,具有不可分割的特点,只能整体把握。
内在的时间与外在的时间相对应,柏格森把外在的时间称为“空间化的时间”或“自然科学的时间”,认为它是用空间中一条线段、轨迹,用钟的摆动、或用敲击的声音来表示时间,实际上是用空间代替时间,用物质描述意识,用分割的方法代替整体的把握,用静止重组运动,用片段描述整体。在柏格森看来,绵延、意识、时间都是内在、不占有空间的存在,他们的真实性在于不可分割的流动性。对于柏格森而言,意识的连续性流动就是意识自由的真实表现,因此,绵延就是人的自由意志。把自由或自由意志与绵延联系起来,这又是柏格森哲学的特点。其目的是反对当时心理学上的行为主义、联想主义和平行论者,后者总是把意识的流动与某一物质过程联系在一起,甚至认为前者决定后者。在柏格森看来,这些都是决定论的典型表现。柏格森认为他们的错误在于,好比芝诺只看见“飞矢”经过的空间轨迹,而忽略了“飞矢”的运动本身。心理学上的决定论者,在流动的意识现象中,只看见一些凝固下来的、静止的状态,而让真正的流动性逃之天天。因此,柏格森试图把心理学和经典科学疏漏的实在找回来。
在《时间与自由意志》中,柏格森分析了两种多样性,一种是物质性的可计数的客体,另一种是不可计数的意识状态。对于前者,人们能产生视觉、触觉等各种感知觉,并且能确定它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大小,而且不费很大力气,只要把它置于我们的观察之下,就可以对其计数,确定其数量关系。但是,对于纯粹的精神状态或思想观念,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不能在空间中被给予,它们只有强度、程度和质的差别,“似乎先天的不能对其计数,除非通过符号化的表象过程。”符号化的表象过程就是空间化的过程,也就是说把本来不占空间的东西转化为空间中的东西。在柏格森看来,对象一旦进入空间,就失去了它的连续性,变成了分离的、非连续的因而可以计数的东西。所以空间中不存在绵延,绵延只存在于不占空间的纯粹意识中。由于绵延的内在性即不占空间的特性,决定了真正的绵延不能度量、不能计算。绵延是质变,是连续的运动。衡量绵延只能用程度,外在的物质由于占有空间而涉及强度,强度可以累加和计量。程度是质的不同,不能计量,不能累加。
《时间与自由意志》还比较了流变与静止的价值关系。柏格森认为运动比静止包含的内容多,精神比物质包含的内容多,因而运动和精神比静止和物质更具实在性。绵延就是实在性的标志,而绵延的实在性是由意识的明晰性来保证的。笛卡尔在论证“我思故我在”的哲学信念时,他所依据的前提是:凡清晰明确的 思想,都能推出这种思想的实在。柏格森把绵延视为存在,正是接受了笛卡尔的论证模式。绵延的实在性就在于它是“我”内心实实在在、明明白自感受到的直接体验。绵延与“深层次自我”的等同关系,说明绵延的内在性。内在不标明空间中的内与外,内在是指内在于心灵、内在于意识、内在于精神,内在是主动性的来源。在柏格森看来,精神的主动性、人的意志自由都具有内在的原因或心理原因。内在原因说明绵延不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不受决定论的束缚。所以绵延或意识的内在性维护的都是自由意志。柏格森写道:“如果我们看见自己真正处于必然决定论失去意义的具体绵延中,过去与现在交融并一起创造全新的东西,则关于自由意志的讨论就可以结束。”
作品影响
这是柏格森的第一部重要著作。这部著作中所提出的绵延时间与广度空间的严格区分,以及意识状态同物质状态的严格区分,为其后来著作中提出生命创化观和直觉认识论奠定了基础。他将意识状态描述为绵延过程而否认其空间性质的观点,同当时正在兴起的实证主义思潮形成尖锐对立,因而受到罗素的激烈批评,同时也受到了主张过程哲学的怀特海及主张意识流的詹姆士的欣赏和赞扬。他强调直觉认识的重要性,否认科学思维也可把握意识状态的思想,对欧洲大陆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20世纪60年代,大学入学考试中引证柏格森论点的哲学试卷,常达到60%以上。
《时间与自由意志》一书,确立了柏格森哲学的框架、基调和概念体系,是柏格森本体论思想的集中体现,也突显出柏格森哲学不同于传统哲学的风格和特色,是研究和了解柏格森思想不可跨越的第一手材料。
作者简介
亨利·柏格森(1859—1941),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自小便接受典型的法国式教育,对文学、哲学、数学、心理学、生物学有浓厚兴趣。柏格森曾任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讲师、伦理政治科学院主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