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不一致性
货币的时间不一致性
政策制定者事先宣布政策以影响私人决策者的预期,然后在这些预期形成并且私人决策者据此采取行动后又采取不同政策的倾向。
背景介绍
1977年,在Kydland and Prescott共同的论文:“Rules Rather Than Discretion:The Inconsistency of Optimal Plans”中,他们提出了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性,并认为其是欧美各国在20世纪70 年代产生“经济滞胀”的根本原因。两位经济学家也因为此方面的理论贡献和“商业周期驱动力”理论方面的贡献而分享200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解释
为了更好的理解货币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可设想在符合标准Philips曲线的环境中,货币当局宣布了一个零通货膨胀率的目标,如果私人部门认同这个宣告,从而据此调整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因此签订工资固定的劳工合同,那么实行相机抉择的货币当局就有动机通过制造突发性通货膨胀来偏离事先设定的最优的零通货膨胀率。
如果工资固定的劳工合同期足够长,那么由于假定公众的行为是理性的,因此他们是知道货币当局的这种动机问题的,最终决策者和私人部门之间博弈所导致的政策的均衡是有通货膨胀偏差(inflation bias)的。
从而,在决策者和理性的私人代理机构之间的博弈中,社会最优的决策在这种相机抉择的组织结构中是不可信的,因而也就没有动态一致性。
产生原因
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中央银行采取“欺骗”策略可以从中获取某种利益,从而使得其制定的货币政策丧失可信性。
因此如果通过某种激励措施或者施加某种事先的货币规则约束,能够降低中央银行在优化决策过程中的偏离动机,从而增强其货币政策可信性的话,那么就可以改善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消除动态不一致性。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3-11 12:31
目录
概述
背景介绍
解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