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不再来(拼音:shí bù zài lái)是一个
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
左丘明《
国语·越语下》。
春秋·
左丘明《
国语·越语下》:“臣闻之。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
春秋时,越王
勾践继承王位三年,率兵攻打吴国,结果反被吴国打败,被围困在会稽山上。最后,勾践答应把国库的钥匙交出,自己亲自去吴国当吴王的仆人,吴王才撤军。
三年后,吴王把勾践放回了越国,勾践请教谋臣范蠡说:“我继承王位后,因为年轻好胜,迷恋打猎喝酒,结果给越国带来了灾祸,让吴国来统治我们。可是吴国也太过分了,我想同你商量报仇的事。”范蠡说:“现在还不可以,应该顺应天时的转变。过早地打主意,事情反而难预料。”
过了一年,勾践听说吴王迷恋声色,疏远贤臣,就想进攻吴国。范蠡劝道:“人事已至,可天时还不到,大王暂且忍一下吧!”又过了一年,勾践听说吴王杀了宰相伍子胥,又想进攻吴国,范蠡仍劝勾践暂时忍耐。再过了一年,勾践听说吴国遭受天灾,稻被蟹都吃光了,又想报仇,可范蠡还是认为时机不成熟。
勾践发怒说:“天时、入事都有了,为什么还要等呢?”
范蠡说:“战争是无可奈何的事,只有天时和人事都配合好了才能得胜。”一年后,吴国国内人心涣散,范蠡才劝越王勾践出兵进攻。进军之前,范蠡说:“我听说得到了时机不能息慢,时机一失去就不能再来;上天给予的不接受,反而会有灾难。”勾践点头回答;“我听从你的建议,一定不盲目进攻;现在有了机会,自然会抓住不放。”
好时机不可放过,一旦过去就不会复返。每个人都有可能在人生道路上的某个时间里,意想不到地遇上突然特别有利于自己的机会、境遇或其他客观条件。这些机会、境遇或其他有利条件显露的时间很短,如果及时加以利用,可以迅速改善自己的处境,开拓美好的前程;如果任其消失而不予利用,就很难再碰上这种易于成功的机遇和条件,致使自己不得不为争取同样的成功而付出加倍的代价和努力。因此,好机会必须及时掌握,及时利用。
“时不再来”(时:时机)指时机错过,就不会再来。主谓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
宾语、
分句;指行事不要放过时机。
唐·
王勃《秋晚入洛于毕公宅别道王宴序》:“况乎迹不皆遂,时不再来,属宸驾之方旋,直群公之毕从,洛城风景,此会无期,戚里笙竽,浮欢易尽。”
宋·
宋祁、
欧阳修《
新唐书·武平一传》:“恩崇者议积,位厚者衅速,故月满必亏,日中则移,时不再来,荣难久藉。”
元·
脱脱《
宋史·岳飞传》:“金人锐气沮丧,尽弃辎重,疾走渡河,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
刘心武《钟鼓楼·不是结尾》:“他望着大街上的车水马龙,心想:时不再来,机不可失,在这人生的战场上,我要抓紧一切机会不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