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苗得雨(拼音:hàn miáo dé yǔ)是一个
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
孟子及其弟子《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战国·孟子及其弟子《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与孔子并称“孔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回答道:‘天下没有一个人不归顺他。大王知道那禾苗吗?七八月之间干旱,那么禾苗就枯萎了。这时,天上如果乌云密布,落下了充足的雨水,那么禾苗就欣欣向荣地长了起来。如果像这样,谁能够遏制它呢?当今天下的国君,没有不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伸长脖子来盼望他。如果像这样的话,老百姓归顺他,就好像水往低处奔流,汹涌澎湃,谁能够阻挡得了呢?”
孟子说:“不嗜杀,行仁政,人民就归附他,犹旱苗遇雨,犹江河之就下,无可阻挡。”遗憾的是,襄王听后面无表情,没有任何反应,最后孟子黯然而归离开梁国。当人们渴望一件事物的时候,会不停地去追寻,不停地去想念。此时的心情,就像干涸的大地渴望甘露降临,人们都有过这样的心情。所以,如果能够帮别人解一时之围,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给予。也许只是举手之劳,但这样的帮助会让他人有莫大的满足。
元·
施耐庵、明·
罗贯中《水浒传》一九回:“今日山寨,天幸得众多豪杰到此,相扶相助,似锦上添花,如旱苗得雨。”
清·
张春帆《九尾龟》五六回:“听了这番说话。好似暗室逢灯,旱苗得雨,要时心地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