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渡淮》是隋代杨广所作的一首诗。
作品全文
平淮既淼淼,晓雾复霏霏。
淮甸未分色,泱漭共晨晖。
晴霞转孤屿,锦帆出长圻 。
潮鱼时跃浪,沙禽鸣欲飞。
会待高秋晚,愁因逝水归。
作品赏析
杨广即帝位不久,即赴扬州巡幸,《早渡淮》是赴
扬州途中经淮河而作,全诗写淮河景色,准确而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形象。
“平淮即淼淼,晓雾复霏霏。”淮河:淮河在安徽、江苏一带,处于平原地带。淮河源于河南桐柏山,经安徽、江苏进入洪泽湖,其下游,已是水乡泽国。淼淼:即渺渺,水势辽远。霏霏:雾气漂浮。这两句是说,处于平原地带的淮河,水势辽远;水乡之晨,晓雾霏霏。
“淮甸未分色,泱漭共晨辉。”甸:草地,此借指平畴。泱漭:朦胧不明。这两句是说,曙色初来,大地尚呈朦胧之态,淮河平原上的一切的一切都难以分辨。淮河以及两岸平原连成朦胧一片,共同笼罩在晨辉之中。
这四句描写淮河晨景,水汽蒙蒙,自然难以分辨田畴、小河、池塘、草地......阳光播洒在舒卷的雾气之上,显示出特殊的美感。这四句扣紧题目中的“早”,又结合淮河的自然景观。
“晴霞转孤屿,锦帆出长圻。”屿:小岛。圻:地的边界。这两句是说,水中的孤岛在晴霞中展示,船上的锦帆在晨晖中展现。
“潮鱼时跃浪,沙禽鸣欲飞。”这两句是说,潮中鱼儿跃浪,岸边沙滩上鸟儿鸣飞。
这四句一方面承接前四句将时间向前推进,一方面转入渡淮所见,紧切题旨。“转孤屿”的“转”和“出长圻”的“出”两个动词用得十分精彩。水中孤屿,地形不高,渡淮的诗人处在动态之中,他眼中的孤屿在晴霞中展示,自有“转”态;船上的锦帆,高耸空中,它在晨晖中出现,自然应以“出”为合理。日上三竿,天朗气清,放眼淮河,赏心悦目。水中鱼儿跃浪,岸边鸟儿鸣飞,何等生机勃勃!何等意趣盎然!诗人从渡淮中引出浓烈的诗味,引出丰富的情采。
“会待高秋晚,愁因逝水归。”这两句是说,如果等到秋高气爽的晚上,淮河将会别有一番情味,使人愁因水逝。
这两句以联想结束全诗。眼前春色宜人,料想秋日晚景,淮河将荡涤内心的忧愁,别有一番清丽情味。这就丰富了淮河的美,诗篇的美。
作者简介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 ,隋朝第二位皇帝。
杨广生于大兴,[2] 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后率军南下消灭南陈,统一中国,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隋朝大运河 ;营建东都、迁都洛阳,改州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大业十四年(618年),骁果军在江都发动兵变,杨广被叛军缢杀。唐朝谥炀皇帝,隋恭帝杨侗谥世祖明皇帝, 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