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世纪到5世纪的古印度,一位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伟人诞生了,他就是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乔达摩·悉达多是迦毗罗卫王国的王子,他从小过着舒适优裕的生活。其父净饭王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成为一个统一天下的君主——“转轮王”。因而对他从各方面进行严格的教育和培养,从师婆罗门学者学习文学、哲学、算学等,跟武士们学习武术、兵法等,使他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但当时古印度实行的是种姓制度,等级森严,再加上连年不断的互相征讨、兼并战争,使整个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这些使他感到十分痛苦和烦恼,因而觉得世间无常,人间苦难太多,终生不得摆脱烦恼的困扰,他所受的
婆罗门教育也不能使其找到答案。于是传说在他29岁那年,抛妻离子,舍弃荣华富贵,毅然出家修行。出家后,他历尽种种磨难,终于在菩提树下觉悟成道,这一年他35岁,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佛陀成道后,便在恒河流域一带开始了长达45年的传教活动。佛陀在传教时采取因人施教的方法,针对不同层次的人,使用了问答、譬喻、故事等形式,宣传他的思想学说。《
佛说四十二章经》就是佛在传教时的一些说法,也就是佛的语录。这部经是佛的弟子在结集经藏时,将佛的说法四十二段收集在一起。这是第一部传入中国的佛经,是由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传到中国的,这也是佛教在中国的正式开始传播,因而此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的佛教影响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