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黄河即事
元代萨都剌诗作
《早发黄河即事》是元代诗人萨都剌于至正十年(1350)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写途经黄河时的所见所感,揭示了当时黄河两岸百姓的悲惨处境,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诗人概述了官租、水灾、盗贼给百姓带来的三种忧患;谴责了富家子弟的骄奢淫逸,而对百姓的苦难生活寄予极大的同情;最后八句批评当前治理黄河的政策,希望当政者能听取自己的意见。全诗感情真挚,态度鲜明,感染力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作品原文
早发黄河即事
晨发大河上1,曙色满船头2。
依依树林出3,惨惨烟雾收4。
村墟杂鸡犬5,门巷出羊牛。
炊烟绕茅屋6,秋稻上陇丘7。
尝新未及试8,官租急征求。
两河水平堤9,夜有盗贼忧。
长安里中儿10,生长不识愁。
朝驰五花马11,暮脱千金裘12。
斗鸡五坊市13,酣歌最高楼。
绣被夜中酒14,玉人坐更愁15。
岂知农家子,力穑望有秋16。
裋褐常不完17,粝食常不周18。
丑妇有子女19,鸣机事耕畴20。
上以充国税,下以祀松楸21。
去年筑河防,驱夫如驱囚。
人家废耕织,嗷嗷齐东州22。
饥饿半欲死,驱之长河流。
河源天上来,趋下性所由23。
古人有善备,鄙夫无良谋24。
我歌两河曲,庶达公与侯25。
凄风振枯槁,短发凉飕飕。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早晨从黄河上出发,曙光照满了船头。
茂密的树林出现,黑沉沉的烟雾渐收。
荒村里传来鸡犬声,门巷内走出羊和牛。
炊烟在茅屋上空缭绕,收割的秋稻放在垅丘。
尝新来不及试一试,官吏们急着把租赋索求。
两河的水面已同堤岸相平,夜来盗贼侵扰使人担忧。
京城中豪门的公子哥儿,生来就不知什么叫忧愁。
清晨扬鞭驰骋五花马,傍晚回家脱下千金裘。
斗鸡走狗在五坊市,欢歌醉饮到高楼。
畅饮美酒拥被夜卧,三更半夜还有美人陪伴应酬。
哪里知道农家的子弟,努力耕种盼望好的秋收。
粗布衣裤遮不住身体,糠秕野菜也经常不够。
农妇们有了子女,上机织布或耕种田头。
上要交纳国家租税,下要祭祀祖先的墓丘。
去年修筑河防,驱使民夫像驱赶罪囚。
家家都荒废了耕田织布,嗷嗷待哺的声音遍布齐东州。
老百姓饥饿得半死,还要把他们赶往长河流。
黄河水像天上来,从高往低是它的本性所由。
古人都有妥善的准备,今天鄙夫们却没有良谋。
我歌唱一支两河曲,希望传达给朝中的公卿与王侯。
凄凉的风振动枯枝败叶,稀疏的短发感觉凉飕飕。
创作背景
至正九年(1349年),诗人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因弹劾权贵被贬官,从南京回大都。次年去淮西江北道廉访司任经历。七十九岁的诗人,由大都往安徽庐州赴任,沿途亲眼目睹黄河、淮河两岸农村的破败景象,老百姓遭受天灾人祸,在死亡线上挣扎。诗人有所感触,于是写下这首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前八句为第一层,为诗人之目睹。诗人独乘小船,黎明启航,曙色撒满河面船头。远望,树林依稀可见,晨雾逐渐消失在曙光中。近看,黄河两岸的村落庄园,鸡犬相杂,羊牛出圈,炊烟袅袅绕屋,秋稻已上垄亩。面对此景,一般的封建士大夫可能要有“农家乐”之感,产生“归田园”之恩。但诗人此时却没有一般封建士大夫那种闲情逸致。“尝新未及试”以下三十句为第二层,是诗人所想所忆。他首先想到的是民之忧:竭力稼穑,有官租急征、忍饥挨饿之忧;河水高涨,有堤决水泛、生命不保之忧;社会秩序混乱,夜有盗贼之忧。可见,广大人民在元代黑暗的政治下,生活、财产、生命毫无保障。诗人谴责富豪权贵们骑马、衣裘,斗鸡狂饮,眠花宿柳,醉生梦死。接着笔锋一转,由他们腐朽的生活而联想到广大人民的悲苦处境:粗陋之衣不能蔽体,粗劣食物不足御饥,男耕女织,盼望秋收丰稔,上以纳国税,下以祭祖坟,维持残生。贫富对比异常鲜明,诗人对广大人民也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然而,元代统治者连广大人民的最低要求也不能满足。由于他们对生产力的极大破坏,使人民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大大减弱。黄水泛滥,他们束手无策,只知连年驱民筑堤,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产,置人民饥饿、生死于不顾。这里,诗人把批判的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诗歌的最后四句为第三层,是寄托了诗人之希望和写诗目的。结尾两句将冬日之凄凉景色与诗人悲伤之心境融合起来,相辅相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这首诗谴责了富家子弟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针对元统治阶级治黄河无方、劳民伤财进行批判,反映出广大人民的苦难生活,表达了诗人深切的同情。这首诗艺术上最显著的特点,是采取贫富对比的方法,爱憎分明地反映了富豪们的骄奢和人民的苦难。结构上,先写所见,次写所想,后写所冀,条理清楚,层次井然。写景时由远及近,暗写出船行;写人时选材典型,概括力强。
名家点评
现代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周啸天《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辞典》:这首五古是现实主义的诗作,它上承国风,汉乐府的传统,真实地描绘当时的民情,为的是“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毛诗集》)。就其“辞质而径”、“言直丽切”、“事核丽实”而言,又与唐人新乐府毫无二致。
作者简介
萨都剌(约1280—约1345),字天锡,号直斋,西域答失蛮氏,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徙居大都附近。元代后期文学家,著有《萨天锡诗集》《雁门集》若干卷。萨都刺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21:01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