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故事》是2003年上映的澳大利亚剧情电影,由苏·布鲁克斯执导,托妮·科莱特、Gotaro Tsunashima等主演。
剧情简介
澳大利亚地质学家珊迪和日本商人宏光个性截然不同,却因工作需要走在一起,被迫日夕相对。二人遇上意外,被困在与世隔绝的荒漠里,逼不得已放低成见共患难。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影片评价
奇妙地,两颗心逐渐打开,走近,联系。偌大的天空,酷热的日照,爱情逐渐升温,却有令人措手不及的发展……本片在澳大利亚三个最具代表性的电影颁奖礼──澳大利亚金像奖、澳大利亚影评人大奖及Lexus IF Awards大奖中,全取“最佳电影”、“最佳女主角”(东妮歌莉蒂)及“最佳导演”(苏布洛丝)三大重要奖项,至今总共荣获23个奖项,成就了澳大利亚影坛难得一见的纪录。其中,在被喻为澳大利亚奥斯卡的“澳大利亚金像奖”中,十项提名赢得八个大奖,成为澳大利亚影坛最受注目的作品。
《日本故事》的爱情相当虚拟,也正是因为虚拟才令人响往。暂先丢掉跨国文化及亚澳纠结的历史情结,想像一位日本男孩和澳大利亚女人的性爱场景。是的,这部电影充满爱情电影及沙漠电影的陈腔,但黄男孩与白女人的性爱场景的虚拟让这部电影不至成为烂调。
这部澳大利亚“国片”的幕后故事可以让像我爱讲古或爱卖弄政经分析的“学者”分析个老半天,尤其是不同的读者绝对会有不同的解读,但再怎么说,这是个在风景瑰丽的爱情故事。独特的是这个“国片”所拍的近赤红的美丽沙漠,和黄男孩与白女人的感官情爱,这两者都是未开发的电影处女地。这两者-地景与性爱场景-分别都是“第一次”进入视觉化的消费,合在一起更是虚拟到不行。
这部电影的开端,本身就是虚拟的,根据澳大利亚国片最大的政府支持者,澳大利亚影片委员会(Australian Film Commission)的主席亲口透露 (我上课听其演讲),这部电影是从上面决定要拍一部日本男人与澳大利亚女人的爱情故事开始。跳脱澳大利亚用到烂的?#124;岸海滩冲浪男女孩,剧本写作做的研究发现日本与澳大利亚的贸易往来有一项产值不小的?#124;西,叫做铁原矿(iron ore),剩下的就是剧作家相当经不起考验的想像。一个传统家族企业的少主,看来完全没受到近年来日本流行文化的洗礼,发型装扮行为举止像中年爬不上去的上班族,但却有少见少男的美丽,来澳大利亚西岸的沙漠来看工厂及找铁原矿?这有多真实?
电影场景,因此在澳大利亚西岸的沙漠。澳大利亚比欧洲大,现在的人口比台湾还少,而西岸的沙漠更是没有人。地与人永远是算不清的烂摊子,澳大利亚西岸之靠近亚洲,是二次世界大战澳大利亚怕日本黄种人占领的地,大战时的澳大利亚抗日,基本上是抗黄,连接到澳大利亚近百年的排华排亚政策。中国与日本的战争所造成的差异不重要,重要的是黄种人可能入侵白种殖民澳大利亚。重要的是澳大利亚这空矌(又靠近亚洲) 的地方,白种人自己吓自己:若不加紧生产,就会衰败(Populate or Perish)。二次世界大战后执政的劳工党怕了、急了,吸引不到够多的英格兰祖国血统,往战后的欧洲找白皮的血统,(皮肤深的南义?#124;欧或吉普赛人,在澳大利亚派去找人的移民官员眼中,是该拒绝的)。这些新白人提供廉价的劳工建设澳大利亚的现代化,如同台湾的荣民之于台湾,也埋下澳大利亚
多元文化主义的必要。
战后的数十年间,澳大利亚
多元文化主义的理想扩张及亚洲经济发展的现实考量,让澳大利亚丢弃“白澳政策”,迈向一个“欧亚国家”。最有趣的例子是,在国际贸易的谈判上,欧洲与美国相继采取农牧业的保护政策,让当时的澳大利亚乡农民仇视欧美而亲亚。现在情势又变了,近年来的亚洲中产阶级移民集中在都会区,新自由保守主义政府在经济上现实考量的“优惠”移民,与政治上欺压农牧民,让现在的澳大利亚形成城乡对立,城市纳亚纳多元文化,而乡村转而支持相当种族主义的“一国党”(One Nation Party),在纳亚气候下形成新兴的排亚势力。
在这个排亚-纳亚的脉络下,澳大利亚国片拍《日本故事》是复杂的。不只一次,电影的对话绕在开放的空间与人口的密度。日本没有空间人很多,澳大利亚没有人空间很多。
毕竟这是国片,在澳大利亚观影,观众笑的时候多是取笑日本主角的笨拙与奇怪,尤其是不断拍摄开放空间的地景。碰?#124;到澳大利亚心弦的,更是日本主角与澳大利亚人接?#124;时的社交礼仪-双手奉上名片-这是女主角完全没注意到的,但由John Howard(与澳大利亚总理同名)的演员,以矿场头头的角色首先演出。我之所以提这个演员是因为这个演员以演,也许是澳大利亚史上最受欢迎的连续剧,澳大利亚公共电视的《海变》(SeaChange)之出名,而那时他的角色正是土地开发仲介商,同样是巴着日本来的投资者不放。
这也难怪这几年当美元跌、澳币欧元涨,普遍说法是日本资金从美国移至澳大利亚欧洲。
以上的复杂,可能国际影展的影评看不到,可能该片的资助商ShowTime的客户-住在跨国旅馆的房客-也看不到。但澳大利亚人看的到,看过《海变》(SeaChange)的人看的到。
也因此,男女主角的性爱场景读法各有不同。
一开始两者彼此看不爽,尤其女主角习惯用电脑在城市掌握铁矿分布,不习惯当投资客的司机,而男主角搞不清楚状况,没认识到女主角不是个司机,而沙漠不止是个地景,更是个会死人的环境。
情谊的建立,可以说是从挖沙开始。挖沙我在澳大利亚也尝过,不是那种在海滩上玩好玩的,而是那种车子陷在沙子里面,为了让车子再次能动挖掉轮子前后的软沙。
接近死亡再生的感觉,也许是最好的春药。就在他们欣喜地离开沙漠,在餐厅交换了日澳文化,过夜的汽车旅馆停车的交换眼神,下一幕就是日本男主角的黄皮肤,他的胸腔。他是躺着、不动的,而她的手游走其裸露的胸腔,再来才是女主角的脱衣,及坐在他身上。
我知道我这样写,似乎我在暗示体位、主/被动的位置。但电影是这样拍的,而且,早在另外一个场景,电影镜头的欲望,是跟随着女主角的眼光,落在男主角刚游完泳的腿上。第二个性爱场景,在户外的开放空间,也是女主角轻抚男主角的手臂的皮肤开始。
黄男人做为欲望的主体或客体都是个两难的问题,因为黄男人和欲望似乎是分离的。
这部电影的性爱场景虽不如好莱坞的软性色情片明显美化,但颇有抄袭欧陆点到为止的张力。这部电影因此卖的是欧陆的电影美学,白黄皮肤及红沙漠,虽然澳大利亚的人文地景是公路、加油站、及汽车旅馆的美国味道。
故事也带有欧陆的阴森,就在男女主角快乐地享受澳大利亚的开放空间,虽然女主角发现男主角其实是已婚育有二子,也不减其快乐的同时,女主角像小孩子似地叫来比赛地跳进湖里游泳,男主角跟上但是不同的入水点,接下来就是我看不懂的女主角尖叫声及男主角溺死的事实。不是开玩笑,女主角也没有做人工呼吸,男主角就是以我看不懂的方式死去。
这个死不但让这部电影像欧陆电影,更让先前的性爱场景更加复杂。这部电影对于黄男人的性欲之描写可说是空前(打破先前的尺度),但相关影评则是如禁忌地不谈,只谈女主角的情绪表演。与其说这主题是个问号,不如说每个人都有主见,为了维持和平还是不说的好。
女主角是爱男主角的,不是玩的性。女主角与日本老婆的张力,是不错的演出,虽然同样的虚拟。
唯一不虚拟的,是结尾载送棺木的飞机,是澳大利亚袋鼠图案的飞机,实实在在的广告,与实实在在的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