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弓背蚁(Camponotus japonicus)是蚁科、弓背蚁属昆虫,别名“大黑蚁”、“大黑杠蚁”等。分
雌蚁(体长15.4~15.9毫米;体黑色,有的个体结节、并腹胸侧面、并胸腹背板以及并腹胸背板缝红色)、
雄蚁(体长9.7毫米左右;体黑色;头和并腹胸具很少的直立毛;后腹部毛被较丰富,尤其是末端毛更多,但比雌蚁毛被稀)、大型
工蚁(体长12.3~13.8毫米。体黑色,个别个体前部、唇基、上颚和足褐红色;腹节后缘浅黄色)、中型工蚁和小型工蚁(体长7.4~10.8毫米;头较小,长大于宽,侧缘平行,后头缘凸;唇脊明显;结节厚而低;其余同大型工蚁)。
形态特征
卵
长1.4~1.6毫米、宽0.55~0.65毫米;初产时乳白色、椭圆形,以后逐渐变成半透明状。
蛹
幼虫老熟时化蛹,外包以黄白色茧(蛹壳),椭圆形。有性蚁蛹较大,长约13~14毫米;工蚁蛹较小,长7~8毫米。
幼虫
初孵幼虫长1.6~2.0毫米,呈半透明的乳白色;虫体呈蛆状,末端弯曲成钩状,体表长有细刚毛。幼虫老熟时长7.5~8.0毫米,半透明,可视腹中淡褐色内含物。前期幼虫常数十个聚集在一起成疏松球状,随着虫体的长大而逐渐分散。
雌蚁
体长15.4~15.9毫米。体黑色,有的个体结节、并腹胸侧面、并胸腹背板以及并腹胸背板缝红色。头与并腹胸有短而稀疏的直立毛;后腹部毛被丰富,但不具倒状毛。柔毛极短,仅在一定光线下才可看到;足上有稀疏的倾斜毛。体光亮;刻点细小。头很凸,后头缘平直,头后部宽于前部;唇基无中脊,中叶略突出;上颚5齿;触角柄节1/6~1/3长超出后头缘;复眼较大,单眼明显。前胸很短;中胸发达;并胸腹节背板斜面长,是基面的3倍长。结节薄而宽,顶端平。后腹大,宽卵形。
雄蚁
体长9.7毫米左右。体黑色。头和并腹胸具很少的直立毛;后腹部毛被较丰富,尤其是末端毛更多,但比雌蚁毛被稀。柔毛被稀疏。体光亮,刻点同工蚁。头很小,几呈三角形,后头缘凸;唇基较宽,无唇脊;触角柄节1/2长超出后头缘;复眼很大且凸;单眼很大;上颚窄,具2钝齿。前胸背板很短;中胸发达;并胸腹节背板无明显的基面。足细长。结节很低,宽,下部厚,顶端平或中央具一凹陷。后腹长卵形,较窄。
大型工蚁
体长12.3~13.8毫米。体黑色,个别个体前部、唇基、上颚和足褐红色;腹节后缘浅黄色。毛被浅黄色或黄色;头和并腹胸毛稀疏,结节有8~10根立毛,后腹部有十分丰富的倾斜毛和倒状毛。柔毛被白色,中等丰富。体光亮,具密的细刻点。头大;唇基中叶突出;上颚粗壮,5齿。并腹胸背面为连续的弓形;并胸腹节急剧侧扁,其背板斜面与基面约等长,基面平滑地进入斜面。结节薄,后面平,前面略凸,顶端圆。后腹部宽卵形至卵形。
中、小型工蚁
体长7.4~10.8毫米。头较小,长大于宽,侧缘平行,后头缘凸;唇脊明显;结节厚而低。其余同大型工蚁。
栖息环境
日本弓背蚁巢穴分布于排水良好的阳坡、半阳坡林地的林缘、林间小路、山脊和农田地边及铁路旁。在吉林省境内各县、市均有分布,在长白山从海拔500~2100米都有分布,其中,1100米红松阔叶林带下居多,1100米以上的针叶林带、岳桦林带、高山苔原带较少。
分布范围
日本弓背蚁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韩国、俄罗斯及东南亚。在中国分布于宁夏、黑龙江、辽宁、吉林、山东、北京、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湖南、重庆、贵州、广东、广西、云南。
生活习性
食性
日本弓背蚁食物种类主要有蚜虫、
黑灰蝶(Niphanda fusca)幼虫产生的蜜露、
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横带红长蜷(Lygaeus equestris)、黑斑锥胸叩甲(Ampedus sanguinolentus)、东方绢金龟(Serica orientalis)、蝗虫、日本蚱(Tetrix japonica)、步甲、
蝽蟓(Penta tomidae)、沫蝉等成虫,夜蛾、尺蛾幼虫,蜘蛛和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的花蕾及阔叶树的叶、芽等。对马尾松毛虫有较强的捕食能力。
巢穴
日本弓背蚁巢穴类型有2种,一种是多见于林地中的腐朽针、阔叶树桩、伐根或活立木树中腐朽部分筑造的木穴,另一种是多见于林地中针、阔叶树活立木树根旁、林间小路和农田地边及铁路旁筑造的土穴。土穴巢穴口形状一般为长方形、椭圆形、圆形3种,穴口数一般2~6个。多数穴口周围有蚂蚁筑巢时搬运出来的颗粒状的土粒、蚁蛹壳和蚂蚁食后剩下的动植物残体,堆放形状以火山口状或一面土堆形。土穴面积1~3平方米。巢穴内有多条孔道,卵、幼虫、蛹室面积约4厘米×4厘米。在农田地边的巢穴较深,一般在20~40厘米,而在林间小路、铁路边的砂土地巢穴较浅,为5~15厘米。活立木腐朽部分中筑的木穴一般分布在1.5米以下。在农田地边、针阔叶活立木树根旁的土穴中或在针阔叶树腐朽伐桩木穴的蚁群大,强壮,活动频繁,其原因可能是在这些地方食物来源充足(蚜虫蜜露、昆虫等)的缘故。
每巢有巢口2~5个,巢口周围一般有扇形堆集的土粒;巢深0.36~1.40米。通过对12巢蚁全面挖掘调查得知,每巢有卵0~953粒,幼虫29~1223头,茧0~1357只,工蚁42~4012只,
无翅雌蚁1~3只。
天敌
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 Cantor)、鸟和蜘蛛是其主要天敌。
共栖动物
从野外调查来看有以下3种情况:一是土穴,木穴内都有的共栖昆虫为黑灰蝶幼虫、蛹。二是木穴中有黑单齿锹甲(Dorcus curridens)成虫、幼虫,暗绿花金龟(Cetonia oiridiopoca)成虫、幼虫,金斑甜花金龟(Glycyphana fulvistemma)成虫。这三种昆虫为优势种,此外还有锹甲、朽木甲、拟步甲、琵琶甲、长泥甲等科的幼虫。三是土穴中有
中华弧丽金龟(Popillia quadriguttata)及隐翅甲的幼虫。还有
东方绢金龟(Maladera oryentalisi)、阔胫玛绢金龟(Maladera veticalis)、麻胸绵叩甲(Aphotistus puncticouiss)的成虫和蚯蚓等。
上述共栖动物大多数对日本弓背蚁是有益的。黑灰蝶幼虫体背第7节具一个蜜腺孔,可分泌蜜露供日本弓背蚁食用,锹甲、花金龟、朽木甲、拟步甲等幼虫主要取食腐殖质或动物粪便,既可以改良土壤又可帮助清理蚁巢卫生。土穴中的阔胫玛绢金龟、东方绢金龟及中华弧丽金龟等金龟的幼虫和麻胸绵叩甲的幼虫主要取食植物的根,对农林业生产危害较大,对日本弓背蚁则无益也无害。而隐翅甲、长泥甲幼虫对日本弓背蚁益害关系还不十分清楚,有待进一步观察。
穴外活动
日本弓背蚁工蚁巢外活动,在一定的温度(15~30℃)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而活动增强,随着温度降低而减弱。在吉林地区每年5月上旬~10月上旬为活动期,初春或深秋温度15℃以下时,工蚁很少活动或不出巢活动。5月末~6月活动频繁,7月~8月气候炎热出巢活动略为减少,9月气候转凉巢外活动增强,10月中旬气温在10℃以下时开始休眠。日本弓背蚁主要白天活动,夜间停止。其出归巢时间随着不同季节日照时间长短变化而变化,一般早5时30分开始出巢,晚19时30分归巢。5月~6月,9月~10月中午活动最频繁,呈单峰型。7月~8月分别在8时~12时、14时~16时为活动高峰,中午12时~14时基本不活动,呈双峰型。而戴德纯等报道日本弓背蚁昼夜均取食或活动。
日本弓背蚁晴天出巢活动频繁,大雨天不活动。大雨前后小工蚁活动增强,雨前主要是在巢穴口周围筑坝,封堵巢穴口。雨后打开巢穴口,修补巢穴,朝外搬运土粒。大工蚁出巢寻找食物,一般多为单独个体觅食,偶尔也见几个结队群体出发觅食,搬运大食物。觅食路线一般距巢穴周围10~20米左右,主要在地面或草本,木本植物上寻找蚜虫蜜露、针阔叶树的花蕾、芽和一些小型动物(包括
昆虫)。
生长繁殖
日本弓背蚁在吉林省1年发生1代,以有翅雌蚁,有翅雄蚁、大小工蚁、幼虫在土穴或木穴中越冬。5月下旬~7月上旬
婚飞,一般多在温暖晴天14~16时进行。有翅蚁(雌蚁、雄蚁)聚集在婚飞孔处,露出头部或爬出洞口,在巢的附近活动。有翅蚁交配后不久雄蚁死亡,雌蚁脱落翅后寻找适宜的场所或极少部分个体回到原巢之内产卵。雌蚁日产卵量最高209粒,一般0~50粒。5月下旬~8月中旬在巢穴内可见到卵、幼虫、蛹、无翅雌蚁。8月下旬可见有翅蚁(雌蚁、雄蚁)。
下级分类
保护现状
主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