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农村相对于欧美诸国,有着与中国国内更为相像的
地方,并表现在传统文化、人口分布、建设历程(战后起步)等方方面面,作为很有经济优势的日本发展很快,生活水平很高。
农村建设
富有特色的日本农村建设
半个世纪多的时间里,日本农村从初期较大的城乡差距,发展到中期的城乡一体化,再到如今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农村生活魅力、谋求可持续发展,充分展示了日本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进程。
发展历史
分阶段推进的、长期坚持的农村综合建设
从战后至今,日本的农村建设走过了一个长期的探索历程。这个历程并不是预先就策划好的,而是不断学习探索的结果。
日方的山形县金山町是半个世纪以来日本农村村镇建设的一个典型。作为一个国内、国际发展大形势影响下的农村地区,金山町的现代化建设经历了五个阶段,从消灭城乡差距开始,到推进农业生产环境整治,到提升农村生活水准,到着手营造农村景观,再到注重生态环境整治,经过了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这种循序渐进的发展步骤,是现实和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日本国内农村不断学习取经、研究总结、不断实践的结果。
外观
坚持传统及富有民族特色的、风貌精致且讲究生活情趣的、分散居住的、功能划分的、适应防震需要的住区建筑形态
日本全国的建筑形态高度地趋于一致,坚持传统建筑特色,较少特立独行的建筑形态;新时期的建筑虽然融入了一些时代的元素,但在外形上也基本以日本传统建筑形式为原形和基准,同旧式建筑的风貌区别不是非常明显。在交流中了解到,这是与日本工匠和农民积极参与的共同结果分不开的。由于日本的工匠在日本建筑建造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也因此在日本国内很受尊重。当然,农村居民在控制建筑风貌形态方面的积极参与,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日本的住宅风貌依旧保持原有的形态,在旧有建筑基础上配备现代化的生活设施,丝毫没有受西方建筑标准的影响。除了配备有一个比较西式的卫生间之外,外观上“一看就知道是到了日本”。
日本农村的建筑形态更为复杂和精致,特别是在房屋内部的结构、细节处理方面,更见一功。这一方面归因于日本经济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在家居环境方面的思考与改进得到不断积累,根本上则同日本国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在讲求生活情趣、追求精致生活的群体意识有很大关联。
分散居住的农村住区特点则同日本
土地私有制和国家不主张干涉私人生活密切相关。在以砺波平原为代表的散居化地区,以大家庭为单位的、沿袭数代的农居随处可见。这些住宅往往建在私人拥有的田地中央,互不接壤,自成一体。当然,随着日本国内农田整备事业的展开,政府在规划过程中也逐渐注重地区性的整体规划,开始兴建一些类似中国国内新城镇性质的社区,不过在比例上尚显微小。
此外,以功能划分的住区的建筑形态也是一大特点。普通农居住家往往辟有单独的工具房、仓库,以供堆放杂物;而家居住房则单建他处,与其他功能用房有明显的距离空间,以利提高家居生活标准与美感。而防震的需要则为日本农具“低矮化”的特点写下了最好注脚。
基础
以国内农业保障为目的、结合农业生产和工业建设的农村多重产业形态
困扰日本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大问题就是农业人口的不断锐减和农村老龄化现象,造成农村劳动力短缺。从比例上来看,日本有农业相关人口不到400万,其中老龄人口(65岁及以上)近200万,占到了50%左右,令人震惊。与此同时,村落中农户的比例也日渐缩小,从1970年的48%到2000年的仅占11%,充分说明农业从业人口的大幅度减少。其原因是,农村地区多种产业形态的日益发达,允许解放出来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到工业、副业和第三产业领域。在日本普遍劳动力缺乏的背景下,他们的这种尝试有其内在的合理性。日本在农田耕种方面已基本上实现了全机械化作业,更为这一形势创造了条件。更多的农户通过委托出让农地使用权,使农业规模化经营成为可能。
配套
市场化运作的、完备的市政公建基础设施
在日本农村地区,市政设施建设与配套都是市场化的,农户主要通过申请向市政管理部门要求配备市政设施。但是,特别对于部分呈散居化的农村地区,管线到户则必然涉及到超额的铺设成本,就如在日本农户家看到的那样,仅配套了水、电等基础设施,煤气则使用
液化天然气,体现了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值得称道的则是农村地区的公建基础设施,尤其是污水、固废处置设施非常完备。日本的3000多个市町村地区基本上都配备了相应的污水、固废处置设施。这为农村的环境和生态建设提供了切实保障。联系到中国国内,在农村地区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普遍管理缺乏的情况下,如何在这一领域的基建设施方面加大投入,为地区居民营造一种更适宜居住的生存环境,显得愈益紧迫。
政策
土地规划的重视、明确的投资体制、严格的环境保护、农民的参与机制确立
集中反映了日本在当前阶段农村建设的政策取向的有四类现象。一是在土地放开的基调下日益加强的规划控制政策,这主要体现在推行农田整备、围海造田后的统一规划和鼓励住房集中等方面,特别是农田整备方面,这些年日本政府花费了大量财力物力,并日见成效。二是明确的建设投资分工政策。这一点从日本水利事业方面窥见一斑。例如富山县常愿寺川国营综合农地防灾事业,总投资150亿日元,其中国家投资141亿日元,而且主体工程均由、日本内务省、日本农地开发营团、日本农林水产省相继交接建设。由于该事业涉及地区用水安全,由国家财政承担2/3的经费,县级政府承担30%,市町村政府承担极小比例。在石川县手取河(七用水)建设事业中,国家财政承担50%,县级政府承担25%,市町村政府承担20%左右,在涉及农田改造时也由农户承担小份额的经费。三是严格的自然环境保护政策。日本在农村地区污水、固废处置和封山育林方面的努力和成效与中国国内的现状有着强烈反差。四是鼓励农村居民参与政策。从地区发展规划的制定,到地区环境建设事业的知晓、参与,到一系列地区居民与建设事业的“共建”式活动,充分反映了日本农村地区居民对地区建设事业的影响力,甚至某种程度上的主导作用。这可以理解为民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与政府及各类实体的态度也是须臾不可分。
内核
文化的传承与文脉的延续
从富山开始,到石川的能登,再经福井、岐阜两县,最后取道
名古屋返回东京,沿途考察时多见宏伟的庙宇、传统的民居、受保护的农村古代建筑形态、传统装束的居民,而这些都是经过战后半个多世纪的“西化”发展后的景象———发达的经济社会并未对日本农村居民在历史文化的传承方面造成根本的影响,这确是极有特色。值得一提的是富山砺波地区和福井县松任地区普通农家,内饰格局均维持旧有面貌,色彩凝重,木质结构,雕工精细,且设精美神龛,令人马上联想起中国国内的古建筑。而中国国内农村地区则注重新式建筑,从20世纪80年代初江浙地区的二层“洋房”,经不断改进的联排住宅与别墅,两种文化影响下的住宅风格取向迥异。
结论建议
重塑对农业农村的认识
重塑对农业农村的认识,是现代化农村建设理论形成的关键。
借鉴这一思路,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点的农村建设理论,并研究相应的配套政策,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国内农业农村建设事业作好理论准备。
扶持政策
农村产业扶持政策,是支撑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国内加速农业农村扶持政策研究,必要时在江浙沪等经济发达地区先行实施有别于国内其他地方的“农村农业发展分类指导政策”,并引导地方政府积极实施。可以借鉴日本农村建设区分不同发展阶段的规律,分阶段重点实施地区规划、防灾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综合环境整治、法律政策等专题工作,先期从安全、环保入手,大力建设各类基础设施。这也有利于力量的集聚。最新的信息是,在经济扶持方面,我国河南省继浙江省之后,已成为第三个取消农业税的地区。
开发居民的民智,提高他们的素质
开发农村地区居民的民智,提高他们的素质,是可持续最有力的保障。
通过适当的形式,增加学校教材中农村环境整治、建设事业的内容,并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各类形式的宣传、帮助活动,增进青少年一代对农村地区的了解和支持。
发展机制
建设居民讨论和参与地方发展的机制
要大力建设农村居民充分讨论和参与地方发展的渠道与机制。
借鉴日本农村地区居民参与地区发展规划、战略,并充分发表意见的做法,在国内现行农村管理体制基础上,加强农村地区居民的意见交流和收集处理,在决定地区重大事务时由各村落派出代表参与归纳协商、意见交换,开展“与家庭对话”等,加强农村基层的民主参与机制。
地区投入
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投入
日本当今的农村建设现状,也是经过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发展积累而来的,特别是个别大型的工程已经经历了五轮之多的综合规划建设改造,历时前后数十年。根据统计,日本政府财政自1975年开始投入于农村
生活基础设施项目,至2002年已经达到30%的比例。
在财政政策上实施新一轮的政策倾斜,为农村各类建设事业提供新的支持。同时,将好的城市管理经验“移植”到农村的城镇管理,鼓励倡导制定各类村民公约与规范。
作为经济高度发达的日本,其农村建设应该也是首屈一指的,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从照片上看上去与我们现在的较大城市相差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