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拼音:jì)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既”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像一个人坐在食器(簋)前扭头的样子,表示吃饱了。本意即吃完饭,引申为尽、完。由尽、完虚化为表示已经,用作副词;也作连词,表示推论因果关系。在与“又”、“且”、“也”连用时,表示同时存在两种情况。
字源解诂
会意字。甲骨文(图1-2)的左边像一个食器(簋),右边像一个跪坐的人,人张开大嘴背向食器,表示吃完了东西。“既”字始见于商代,殷商后期,左部平底圈足形食器变作向下的窄弧形(图3)。小篆变作斜下双歧的“匕”形(图11)。战国楚系文字普遍把“旡”讹同“次”(图6),这在南楚一带曾影响至秦汉一段时期。 “
旡”在《说文》小篆中讹作“
欠”(图11),但秦泰山刻石(图8)完全承继商周至战国正宗,下启秦汉隶变。 “既”字楷书旧字形写作“旣”,左旁皀沿袭小篆,7画,右旁旡沿袭汉隶, 5画。现代规范字形全本自汉隶,左旁5画,右旁旡4画。
“既”的本义从字形的分析来看,表示吃完的意思。人们习惯将“月食”与“日食”食尽时的状态称做“食既”,这也是由“既”的本义引申而来的。
“既”由本义引申表示已经的意思,是作为副词使用,例如《尚书·尧典》上记载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既在这里表示已经、已然的意思,是说九族已经和睦了。而这一意义实质上也就是前一时间段终结完毕,是“完毕”意义的直接引申。在现代汉语中,“既”被用作虚词比较常见。“既然”“既而”,是“既”字更常见的用法,但实际上也同样是强调了对已经过去的事实的认定,故也与“完毕”有着直接关联。至于“既”与“又”“也”等词呼应,表示两种情况兼有的用法,本质上也发端于对已有状况的肯定。如“既聪明又勤奋”,所表达的意思首先是对某人聪明秉性的肯定,也对其勤奋品质加以认同,所以是“既然,已然”意义的引申。
详细释义
近字辨析
即—既
这两个字形相近,但音义都不同。在古文字中,这两个字的左边都是盛放食物的器皿,右边则是一个跪坐的人。区别在于:“既”中的人转过头,张着嘴,背对着食器,表示人吃饱打嗝,转身离席;而“
即”中的人靠近食器,微微低头,表示人刚刚入席,准备享用。
简而言之,“既”是用餐完毕,“即”是近食就餐。所以,对“即”和“既”最简单的一个区分方法是:如果事情还没发生就用“即”,如果已经发生了就用“既”。因此,表示假设关系的“即使”不能写成“既使”,同时表示承接关系的“既然”也不能写成“即然”。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五】【皀部】居未切(jì)
小食①也。从皀旡(jì)声。《论语》②曰:“不使胜食既。”
【注释】①小食:徐灝《说文段注笺》:“小食易尽,故引申为尽也,已也。”②《论语》:指《乡党篇》。
说文解字注
“小食也”注:此与口部叽音义皆同。玉藻、少仪作禨,假借字也,引伸之义为尽也、已也。如《春秋》曰有食之既。周本纪东西周皆入於(于)秦,周既不祀,正与小食相反。此如乱训治,徂训存。既者,终也,终则有始。小食则必尽,尽则复生。
“从皀,旡声”注:居未切。十五部。
“《论语》曰:‘不使胜食既。’”注:《乡堂》篇文,此引经说假借也。《论语》以既为气,如商书以𡚽为好,诗以夃为姑之类。今《论语》作气,气、氣古今字。作气,盖鲁论也。许偁,盖古文《论语》也。或云:谓不使肉胜於(于)食,但小小食之。说固可通,然古人之文,云不使胜则已足,不必赘此字。
康熙字典
【卯集下】【无部】 旣
《
唐韵》居豙切。《
集韵》《
韵会》居气切,音曁。《说文》小食也。从皀声,论语曰:不使胜食既。○按今《论语》作气。
又《玉篇》:已也。《易·小畜》:既雨既处。《诗·召南》:亦既见止,亦既觏止。
又《博雅》:尽也。《易·既济疏》:既者,皆尽之称。《书·舜典》:既月。《左传·桓元年》:日有食之既。
又《博雅》:既,失也。
又与溉同。《史记·五帝纪》帝喾既执中而徧天下。注:徐广曰:古既字作水旁。
又《集韵》几利切,音冀。义同。
又许既切,音欷。饩或作既。馈客刍米也。《礼·中庸》:既廪称事。注:既读为饩。饩廪,稍食也。
【卯集下】【无部】 既
《正字通》:俗旣字。
广韵
居豙切,去未见 ‖旡声队1部(jì)
已也。尽也。又姓,吴王夫旣之后。居豙切。七。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❶左窄右宽,顶部齐平,“旡”底部低。❷左部末横在横中线。❸“旡”,横笔从竖中线起笔;㇗的折点在田字格中心左侧;第一、二两笔左上角不相接;第三笔长撇的撇尖伸向左旁下。
书法欣赏
(以上参考资料)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