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源定位》是2005年6月
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胡来招。
内容简介
作为新兴的并且迅速发展的
电子对抗技术,专门的技术书籍十分紧缺。
无源定位技术是军事电子技术中的一个热门,在应用上具有很多优点。本书正是为弥补这一方面的空缺,集作者多年的经验和新思维而写的。本书较为深入地论述了无源定位的基本原理和基于概率的基本算法,并就与定位紧密相关的方位测量和时差测量展开了详细的论述,是目前论述无源定位的较为全面和系统的专业用书。全书共分5章,不但论述了无源定位的原理,还提供了具体的算法,提出并比较了方位测量和时差测量的多种方法,给出了机理明确的
定位误差分析。各章内容不但有理论和算法,包括基本思路和必要的推导,而且还给出了模拟的结果,具有较好的工程参考价值。全书书写紧凑,说理严谨,思路清晰,便于直接研制工程装备的人员使用,也便于科研、教学人员探入研究、探讨。本书可以作为从事电子对抗、雷达侦察专业的
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参考书,也可作为该专业及雷达、
电子测量和相应专业的教师、学生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定位基础.
1.1 概述
1.2 定位与坐标
1.3 信号截获
1.4 定位结果的指示
第2章 基子概率的定位
2.1 无源定位原理
2.2 概率定位算法
2.3 动目标定位的平滑
2.4 定位结果的融合
第3章 方向的测量
3.1 测向原理
3.2 nabd测向法
3.3 模式匹配测向法..
3.4 方向谱估计测向
3.5 时间换通道的测向法
3.6 测向误差分析
3.7 平衡和校正
3.8 方位选通和跟踪
第4章 时差测量
.4.1 测时差原理
4.2 测时差的相关算法
4.3 副载波测时差法
4.4 测时差误差分析
4.5 时差选通和跟踪
第5章 定位误差与定位站的配置
5.1 定位误差的一般分析
5.2 动态定位及其定位误差
5.3 定位站配置的误差准则
5.4 定位站配置的信号截获准则
5.5 定位站配置的协同准则...
前言
雷达(RADAR)是无线电探测和定位这一英语字缩写后的音译。自雷达诞生以来,其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它所能探测的目标的距离可以远至数千km以外,等效反射面积可以小于10-2m2,它对距离的测量精度可以优于1m。近期发展的雷达成像技术,对目标的分辨率已经做到只有几英寸。雷达探测目标所耗费的时间,也多在秒以下的数量级上。所有这些技术指标,都还在不断地提高。当利用电磁信号获取目标的位置信息时,总是首先想到雷达。雷达探测目标,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要先发射一个电磁信号,雷达实际探测的是目标对这个信号的反射回波。当人们用仿生学来研究时,雷达对目标定位就如同蝙蝠对目标的探测一样。大部分生物用眼睛对周围环境的目标定位,利用的是目标对外界的辐射,眼睛本身没有辐射信号。从这个意义上讲,利用电磁波对目标进行定位,也应该是可以不必故意发射信号的。这就是我们最早对无源定位的理解。.
实际上,如果仅从定位站本身没有辐射电磁波这一点来定义无源定位,那它可能包括的范围太广了。它可以是对外界目标的定位,也可以是对定位站自身的定位。可以说,所有的导航系统,包括现在具有广泛应用的
全球定位系统,就是这后一种定位系统。在本书范围内,我们并不研究这一类的无源定位。对非定位站的目标的定位,按其机理的重大差异,至少可以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目标发射信号,而且是被系统设计好的信号,也就是说,目标是定位的配合者,不妨把它叫做对配合目标的跟踪。显然,信号的设计和接收,有时还包括定时,在这一类中具有特别的意义,是它区别于其它类的主要点。第二类是目标发射非配合的信号,比如说,目标本身是一个雷达,它在工作时不停地发射信号,或者说,目标是一部电台,它在工作时也主动地发射信号,但是,它们都不是为了定位站而发射信号的。本书主要研究的是进行这一类定位的系统。第三类是目标并不有意地发射信号,只是无意地反射了其它辐射源照射到它的信号。由于信号反正不是定位站发射的,也不是配合的,这一类定位在原则上与第二类是相仿的。但是,与第二类相比,由于目标仅仅是反射信号,侦察定位站可能接收的信号强度将小得多。在这样的特定条件下,怎样接收信号并进行正常的定位,是其重要的特点,本书也将进行探讨。
除去导航和跟踪,无源定位首先应用在电子对抗领域内,通过侦察接收机,截获雷达或通信等辐射源发出的电磁信号,用来确定这些辐射源及其平台的位置。电子对抗是敌对双方充分利用与电磁波有关的活动争取战争胜利的对抗行动。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对抗在战争中的作用日益加强,最近十几年发生的局部战争,已经充分地说明了电子对抗在现代战争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可以肯定地说,在现代战争中电子对抗实力强的一方,总是占有主动权的一方。正是由于电子对抗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
电子对抗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在迅速成长。在电子对抗技术发展的初期,主要力量放在简单的侦察设备和干扰设备单机的开发、制造,并很快进行生产和装备。作为一个系统,无源定位在初期还没有来得及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大量的无源定位活动已经开展,各种研究需要总结。人们通过电子侦察获取对方电磁辐射源的大量技术参数,而位置信息本来就是最重要的信息之一。在初期,人们仅仅使用单机侦察目标辐射源的方位,把多个单机在大致相同的时间上,或者一个单机在运动过程中的不同时间上,所获取的同一个目标的方位,绘制在同一张地图上,通过交叉,就得到了目标的位置。这样原始的技术显然需要升华。另外,作为对目标定位最有力的武器的雷达,也面临着越来越有威胁的对抗,这主要包括各种干扰和
反辐射导弹的攻击。雷达只要工作,就需要发射信号,就可能受到威胁。无源定位无疑是雷达的一个极好的补充,由于它不发射信号,就不容易受到干扰和攻击,甚至没有使敌对方察觉定位系统正在工作。所以,无源定位已经成为电子对抗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呈现在人们面前。
同时,在电子对抗的侦察过程中,信号的分选始终是接收技术中的一大难题。在过去的历史中,随着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虽然对多信号分选的能力似乎在提高,但是,由于雷达信号本身的复杂性和信号环境的密度提高得更快,使得信号分选的实际效果变得越来越差。信号的分选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信号的某种不变性,在信号越来越复杂的条件下,差不多信号的所有参数都是可变化的,甚至是捷变和伪随机变化的,使我们几乎失去了分选的依据。幸运的是,目标的位置是稳定的,它不能发生突跳性的变化,即使对于以2倍声速运动的目标,在10ms量级的时间内,这个变化也仅仅只有7m,相对于目前无源定位所能达到的精度来说,仍然是可以忽略的,也就是说,可以认为目标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位置依然是固定的。这样,目标的坐标实际上将成为分选信号最可靠的依据。一个完整的
电子对抗侦察系统,如果对无源定位不作任何考虑,不能不说是有重大缺陷的。..
从上面的简单陈述可以看出,无源定位已经成为电子对抗的一个相当重要、不可或缺的技术。在总结电子对抗技术时,人们会自问,我们首先该总结什么。当我们什么也没有时,由于顾不及或许还不会首先研究、总结无源定位方面的技术;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了解电子对抗技术,总结、宣传无源定位已经刻不容缓。对于无源定位,尽管需要已经呈现在人们面前,但是,神秘感仍然笼罩着人们。当从仿生的角度看,从概念上认为无源定位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将概念变成现实总感到困难重重。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作者尽己所能,力图在本书中清楚阐述无源定位的基本技术要点,同时提出最新的技术观点,使无源定位这门新兴技术,变得非常普及,又非常可用。
单个侦察接收机对目标一般是没有距离信息可以输出的,所以无源定位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多个侦察站,并从几何求解开始。然而,非线性的算法和对误差处理的不方便激励人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研究定位的计算。本书明确地提出基于概率的定位算法,把定位的概念定义为从已知的测量中求取在概率意义上讲最可能的一个空间坐标。当目标运动时,有各种各样的对离散定位结果的平滑和滤波处理,本书特别阐述了这种新的平滑考虑,利用了运动目标
运动特性对定位平滑的限制。这部分内容是本书的第2章。定位常用的测量基础是对信号方位和时差的测量,作者将它们纳人本书的第3章和第4章。具有特色的是作者更强调对方位信息和时差信息的提取,也就是说,本来在接收到的信号中已经含有我们需要的信息,我们应该探讨多种可能的算法,使可能得到的测量结果误差尽量地小,尽可能地少受
硬件性能的影响。同时,当我们面对多个目标时,应当利用目标的位置对信息进行预处理,借以减少必须处理的信息量,使定位算法具有良好的实时性。由于它们是信息提取的一部分,因此也把它们放在这两章中。定位是一个系统,我们特别感兴趣的是定位误差,而这又自然与定位站的位置配置紧密相关,所以本书的第5章专门分析了定位误差,并论述了怎样配置好侦察定位站的问题,作者明确提出的观点是定位误差准则、信号截获准则和协同准则。不论怎样定位,对信号的截获可以说是最基本的,特别对于前面所讲的第三类无源定位,微弱信号的接收十分关键。也不论采用什么体制定位,定位结果的显示不但是定位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会深刻地影响定位的性能,所有这些基础的问题,作者都把它和对定位的一般论述放在一起,构成本书的第一章。通过对本书编排和特色的论述,读者也可以清楚,本书并不一定需要顺序阅读。读者在实践中首先面临什么问题,或者对哪一方面问题感兴趣,就可以先阅读与那一方面有关的章节。
在此之前,本人已经出版了3本电子对抗领域的专门论著,它们分别是(测向定位文集)、(雷达侦察接收机设计)和《瞬时测频》。但是,能够潜心总结,写成本书,需要环境的压力和实际的需求。从这个角度出发,作者特别感谢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
研究所(以下简称二十九所)所营造的环境。没有二十九所广大科研人员多年的实践,就没有再写本书的需求和推动力;没有二十九所群体的奋斗精神,也就不足以鼓励我完成本部著作。作为回报,本人衷心地希望本书能够对研究无源定位的同行有所帮助,书中所陈述的理论能够促成国内有水平的无源定位设备的成功开发。同时,也希望这样的著作对营造一个更加催人奋进的环境有所推动。...
200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