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草
植物
无心草,又名蚍蜉酒草、鼠曲草。为菊科植物鼠曲草的全草。开花时采收,晒干,去尽杂质,贮藏干燥处。主治祛痰,止咳,平喘,祛风湿。用于咳嗽、痰喘、风湿痹痛。
形态特征
蚍蜉酒草,一曰鼠耳,像形也。亦曰无心草。(出《酉阳杂俎》)蚍蜉酒草,一名叫“鼠耳”,是因为像鼠耳之形。此草也叫“无心草”。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或基部发出的枝下部斜升,高10-40厘米或更高,基部径约3毫米,上部不分枝,有沟纹,被白色厚棉毛,节间长8-20毫米,上部节间罕有达5厘米。叶无柄,匙状倒披针形或倒卵状匙形,长5-7厘米,宽11-14毫米,上部叶长15-20毫米,宽2-5毫米,基部渐狭,稍下延,顶端圆,具刺尖头,两面被白色棉毛,上面常较薄,叶脉1条,在下面不明显。头状花序较多或较少数,径2-3毫米,近无柄,在枝顶密集成伞房花序,花黄色至淡黄色;总苞钟形,径约2-3毫米;总苞片2-3层,金黄色或柠檬黄色,膜质,有光泽,外层倒卵形或匙状倒卵形,背面基部被棉毛,顶端圆,基部渐狭,长约2毫米,内层长匙形,背面通常无毛,顶端钝,长2.5-3毫米;花托中央稍凹入,无毛。雌花多数,花冠细管状,长约2毫米,花冠顶端扩大,3齿裂,裂片无毛。两性花较少,管状,长约3毫米,向上渐扩大,檐部5浅裂,裂片三角状渐尖,无毛。瘦果倒卵形或倒卵状圆柱形,长约0.5毫米,有乳头状突起。冠毛粗糙,污白色,易脱落,长约1.5毫米,基部联合成2束。花期1-4月,8-11月。
分布范围
产我国台湾、华东、华南、华中、华北、西北及西南各省区。生于低海拔干地或湿润草地上,尤以稻田最常见。也分布于日本、朝鲜、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中南半岛及印度。”
长于白马雪山,能绽放于高山之巅。由于貌不张扬,忙于向前的登山者,无心间就会将这精致的花丛错过。
主要价值
茎叶入药,为镇咳、祛痰、治气喘和支气管炎以及非传染性溃疡、创伤之寻常用药,内服还有降血压疗效。
无心草有镇咳、抑菌(解毒)作用,能化痰止咳,降血压,祛风湿。用于感冒咳嗽,支气管炎,哮喘,高血压,蚕豆病,风湿腰腿痛;外用治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采制】 春、夏季花开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化学成分】 全草含挥发油、木犀草素-4’-葡萄糖甙 (Iuteolin-4'-glucoside)、豆甾醇、氯化钾硝酸钾、木犀草素;花含鼠曲草素(gnaphalin,2',4,4'-trihydro-6'-methoxychalocone-4'β-D-glucopyranoside)。
【性味归经】甘,平。
【功能主治】止咳平喘,降血压,祛风湿,祛痰。用于感冒咳嗽,支气管炎,哮喘,高血压,蚕豆病,风湿腰腿痛、痰喘、风湿痹痛;外用治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3 17:01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