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后炮台
中国台湾省高雄市旗津区境内的炮台
旗后炮台位于高雄旗津半岛旗后山小山坡顶的旗后炮台,1875年(清光绪元年)建成,为扼守高雄港进出的咽喉。整个旗后炮台可约略分为三区:北区是操练场,中区为指挥区, 南区兵房。1985年台湾省内政部公告为二级古迹,1991年高雄市政府进行修复,为时3年,于1995年1月1日开放参观。
简介
旗后炮台位于台湾省高雄市旗津区之旗后山上,旗后山为扼守高雄港进出的咽喉――旗后炮台,1875年(清光绪元年)建成,与对岸西子湾的“雄镇北门”相对峙。
历史延革
同治年间,沈葆桢在此建置新式西洋炮台,刘铭传续购进英制大炮加强火力,于甲午战争时击退日舰,日据时代,大炮被拆走,只剩炮台。墙面有蝙蝠刻纹,厚墙内侧为兵房,整个旗后炮台可约略分为三区:北区是操练场,中区为指挥区, 南区兵房。兵房上方有炮座四座,主要建材为铁、水泥及红砖,砖墙采用“人”字砌法,中区台阶有花纹,且每阶砖砌方式皆不同,所代表的意义也不相同。1985年台湾省内政部公告为二级古迹。
(康熙二十二年),,及拨调水师把总一员,兵一百名驻扎打狗仔旗后。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凤山县志》载,旗后汛有炮台一大座,安中国式大炮六门,1840年(道光廿二年),中英鸦片战争,清廷且于旗后筑炮台一座以为防备。
1874年(同治十三年),日军入侵琅峤(恒春)直攻石门牡丹社,造成牡丹社事件,清廷派船政大臣沈葆桢来台加强海防,乃先后派准军统领唐定奎、副将王福禄,督造旗后(威震天南)、港口(雄镇北门)等二处炮台,构成中、低射程火炮威力,以共扼打狗港。旗后炮台因聘英国工程师设计,虽属西式炮台,兵房位于北区,指挥所位于中区,南区则设有大炮四座,但旗后炮台之入口却非常中国式──八字门,以及两边门墙上以砖砌成样式不同的“囍”字,实深具建筑特色。
1894年(光绪二十年),旗后炮台配有四门英制八吋阿姆斯壮后膛炮。1895年乙未战争守军刘永福义子刘成良所辖之黑旗军与日舰发生激烈炮战,日舰吉野号于登陆前炮击,击毁炮台门楣“威震天南”之前二字。双方战至傍晚,日军突破防线登陆成功,旗后炮台守军弃守,由人在大坪炮台的刘成良率队退往台南,日军进而占领打狗港。台湾日据时期,旗后炮台之大炮被拆走、熔毁。台湾光复后,中华民国政府于旗后灯塔及旗后炮台之间另筑碉堡。
现炮台经高雄市政府修复,门额字体依据古照片恢复“天南”二字,以存历史之真。
交通
开车:中山高速公路往南>高雄端>渔港路>新生路(左转)>渔港南三路>过港隧道>旗津二路>旗津三路>庙前路(右转)>通山路(左转)>旗下巷(非常小的单行道)。
机车:五福ㄧ路>五福四路>鼓山一路(左转)>滨海一路>滨海二路>哨船街>鼓山渡船头>旗津渡船头>庙前路(右转)>通山路(左转)>旗下巷(非常小的单行道)。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1 13:44
目录
概述
简介
历史延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