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表牌坊
传统社会中特有的表扬性建筑
旌表牌坊旌表类牌坊是传统社会中特有的表扬性建筑,目的在藉以教化人心,所以多建在热闹的大街或受表扬者的住宅前。凡有优良事迹者,由社会上具有公信力的人推荐,经过官家查证确认,即可奉旨设立牌坊。
牌坊意义
牌坊是很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在近代,她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漂洋过海,在世界不少城市均有修建牌坊之举。 牌坊又称牌楼,古名绰楔,是一种中国特有的门洞式建筑。千百年来,牌坊繁衍发展,不仅遍及华夏城乡,而且还远涉重洋,屹立于异国他乡的许多地方,被视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典型标识。
制度
牌坊是作为聚居基本单位的里或坊的大门演变而来;里是坊的前身。里坊制是周朝以来中国统治者一直沿用的一种编民制度。是赋税、力役、兵丁之源,其发生、发展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伦理都有密切的关系。《汉书·食货志》对里的组织和教育作用有清楚的的说明:“殷周之盛,诗书之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在野曰庐,在邑曰里(师古曰:庐各在其田中,而里聚居也),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于里有序,而乡有庠,序以明教,庠则行视而视化焉。春令民毕出于野,冬则毕入于邑……春将出民,里胥平旦坐于右塾,邻长坐于左塾(师古曰:门侧之堂曰塾,坐于门侧者,督促劝之,知其早宴防怠惰也),毕出然后归,夕亦如之”。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知道,里是一种用围墙封闭起来的基本聚居单位,由里胥掌管里门。里门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其适应于管理的使用功能,里门还担负着彰善瘅恶的教化作用。即所谓旌门之制。
一般说来,牌坊都为家庭旌表本族先贤而建;有的牌坊则为朝庭或当地官府为旌表贤臣,在忠、孝、节、义上有成绩的人而立。如旌表忠臣牌坊的忠贞牌坊,旌表孝道的贞节牌坊。现存广东省珠海市前山镇梅溪村的“梅溪牌坊”,是清光绪为旌表当地乡绅、首任清政府驻檀香山总领事陈芳而赐建,牌坊现存三座,并排而立,均为三间三楼式庑殿顶构架,用花岗岩建筑。檐下置石斗拱、石鼓、石阑额、须尔座,凿雕有精美的瑞兽、花果、人物、书法和八仙图案等装饰。
牌坊集西方的装饰风格和传统的中国建筑结构为一体,中西合壁,巍峨壮观,工艺华美,是华南地区罕见的建筑群。
发展历史
牌坊,流行于宋代而盛于清朝,源于古代大都市的里坊制度。那时里坊的周围设有围墙,墙中央筑以坊门,由两旁的华表和中间的横梁或板门组成,称“乌头门”。后来又在横梁上筑起斗拱和屋檐,飞檐起脊,如同楼顶的牌坊称为牌楼。牌坊的间数少则二间,多则四五间,常见的是三间。一般当中的一间宽大,以利车马通行;左右间窄小,供行人出入。牌坊按建筑材料、风格不同分木牌坊、石牌坊、琉璃牌坊,各具特色。木牌坊雕刻精细,玲珑剔透,彩绘鲜艳。石牌坊坚实纯美,庄重威严,保存长久。琉璃牌坊造型深厚,流光溢彩,富丽堂皇。一般说来,牌坊都为家庭旌表本族先贤而建;有的牌坊则为朝庭或当地官府为旌表贤臣,在忠、孝、节、义上有成绩的人而立。如旌表忠臣牌坊的忠贞牌坊,旌表孝道的贞节牌坊
歙县棠樾村口百余米长的甬道上,井然有序地屹立着7座牌坊,这就是全国罕见的棠樾牌坊群。四周是一片平畴,7座牌坊拔地而起,雄伟高大,古朴典雅,蔚为壮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楼梦》、《烟锁重楼》、《儒林外史》等数10部影视剧曾在这里拍摄。
牌坊群以“义”字坊为中心,按“忠、孝、节、义”的顺序由两头向中间依次排列,呈半弧形展开。依次为鲍象贤尚书坊、鲍逢昌孝子坊、鲍文渊妻节孝坊、乐善好施坊、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慈孝里坊、鲍灿忠孝坊。明建3座,清建4座。
鲍象贤尚书坊,明天启二年(1622年)秋始建,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秋重修。此坊为四柱冲天式,是为表彰鲍象贤戍边有功而建的。鲍象贤,为棠樾鲍氏十六世祖,嘉靖八年进士,初授御史,后任兵部右侍郎。镇守云南、山东时,劳绩卓著。隆庆初卒,赠工部尚书。石坊上镌刻“命涣丝纶”,意为对皇上的诰命忠心不二地执行,以称道其忠。因此,被皇上恩泽三代,替其祖父鲍灿赢得了一个孝行坊。鲍灿孝子坊为明嘉初年始建,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修。牌坊额刻“旌表孝行赠兵右部右侍郎鲍灿”。鲍灿,读书通达,不求仕进。他因母亲两脚病疽,延医多年无效,即持续吸吮老母双脚脓血,终致痊愈。其孝行感动了乡里,经请旨建了这座旌表牌坊。
建坊条件
按《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能够受到旌表而建坊者有下列三种:
热心公益者如表彰贡生林朝英独资整修台湾县学文庙而立的「重道崇文」坊,以及台北市二二八纪念公园里的急公好义坊。例如「洪腾云急公好义坊」即是一例,其创建於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八年),是一国家级的三级古迹,位於襄阳路二二八和平公园内。急公好义坊是为了表扬洪腾云热心公益而建的,热善好施的他,捐献社会福利不落人後,在艋舺兴建救济当地孤苦无依的人,又兴建义冢埋葬吾人收拾的无名屍骨,善名远播。光绪十三年(西元一八八七年)刘铭传为表扬洪腾云种种善行义举,乃奏请皇帝表扬,光绪皇帝下旨准建,并亲书「急公好义」四字,次年牌坊建成,位在石坊街(今怀宁街与重庆南路之间的衡阳路),日人据台後为拓宽道路,移建於新公园内。
急公好义坊的形制是四柱三间,三楼二层的建筑,也就是四根柱子形成三个空间,中间称明间,两边称次间,有两层檐。楼指的是屋顶檐楼,屋顶分上下两层,在上层屋顶上有一个基座,原是放圣旨的,後因搬迁不见只剩底座而已。急公好义坊的质材为青斗石,石梁雕琢细腻。明间屋顶分上下两层,上下两层放「急公好义」匾,的两测刻有「琴、棋、书、画」,今已不易辨识。下层中央放事迹匾,书写建坊缘由,左右两端雕手持「文官捧印」,隐含「加官晋爵」之意。
事迹坊下面在两柱中间最粗的横向构材称额坊,也称大楣,坊的两端刻有龙首含衔,中央雕「双龙吐珠」,龙身左右夹杂有云纹。牌坊前有两对石狮子,小狮子是牌坊的栏杆柱;大狮子则是清代「台北府衙」的唯一留存物(府衙是知府的办公处,位於今馆前路、重庆南路、开封街、汉口街之间,民国四年日人拆除,石狮遗此镇守坊门)
文化影响
牌坊本身并不表义,仅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虽因材料的不同而有木牌坊、石牌坊、砖(琉璃)牌坊(用砖砌成凯旋门的形式,再在其外表用琉璃贴出柱、梁、斗拱、檐口等组成的牌楼形状)的区别,又因大小的不同而分两柱、四柱、六柱等三种,还因形式不同而分为起楼(有屋檐)、不起楼(无屋檐);有冲天柱(柱状如华表,高出檐顶)或无冲天柱等等,但做法上均有一定的格式,可按一定的规则,例如算出各部件的尺寸及相互间的比例关系,所以一提到牌坊,就可以大致想到其形状,而不象西方的纪念碑追求各自不同的个性,通过牌楼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趋同性,认识中西文化的差别。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3-23 13:27
目录
概述
牌坊意义
制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