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覆代赭汤
主治胃虚痰阻气逆证的中医方剂
旋覆代赭汤,中医方剂名。为理气剂,具有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功效。主治胃虚气逆痰阻证。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或见纳差、呃逆、恶心,甚或呕吐,舌苔白腻,脉缓或滑。
歌诀
旋覆代赭用人参,半夏姜甘大枣临,重以镇逆咸软痞,痞硬噫气力能禁。
组成
用量
旋覆花三两(9g);人参二两(6g);生姜五两(15g);代赭石一两(3g);炙甘草三两(9g),半夏洗,半升(9g);大枣擘十二枚(4枚)
用法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
胃虚气逆痰阻证。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或见纳差、呃 逆、恶心,甚或呕吐,舌苔白腻,脉缓或滑。
证治机理
本证因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所致。原治“伤寒发汗, 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伤寒发汗后,又误用吐、下之法,胃气受伤,升降运化失常,则津液不得转输而为痰,痰浊阻于中焦,气机不畅,而心下痞硬。脾胃虚弱,痰气交阻,则胃气上逆,而致噫气频作,或纳差、呃逆、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缓或滑,乃胃虚痰阻之征。治当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方解
方中旋覆花苦辛咸温,性主降,善于下气消痰,降逆止噫,重用为君。代赭石重坠降逆以止呃,下气消痰,为臣药。半夏祛痰散结,降逆和胃;生姜用量独重,和胃降逆增其止呕之力,并可宣散水气以助祛痰之功;人参、大枣、炙甘草甘温益气,健脾养胃,以治中虚气弱之本,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药性,兼作使药。诸药相合,标本兼治,共奏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功,使逆气得降,痰浊得消,中虚得复。
配伍特点
沉降相须,消补相伍,下气而无伤正之虞。
运用
本方为治疗胃虚痰阻气逆证之常用方。以心下痞硬,噫气频作,或呕吐,呃逆,苔白腻,脉缓或滑为辨证要点。方中代赭石性寒沉降,有碍胃气,若胃虚较著者,其用量不可过重。
医案举例
予素患噫气,凡体稍不适,其病即至,既响且多,势不可遏。戊子冬,发之最甚,苦不可言。孟英曰: “此阳气式微,而浊阴上逆也。 ”先服理中汤一剂,随以旋覆代赭汤投之,遂愈。嗣后每发,如法服之辄效。后来发亦减轻,今已不甚发矣。予闻孟英常云: “此仲圣妙方,药极平淡,奈世人畏不敢用,殊可陋也。 ” (《王氏医案》)
附注
附方1
干姜人参半夏丸
组成
干姜、人参各6g,半夏9g。
用法
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 日三服。
功用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
妊娠及脾胃虚寒之呕吐。
出处
《金匮要略》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本方与旋覆代赭汤均可降逆补虚,用治胃虚呕逆证。但本方原治“妊娠呕吐不止”,温补为主,少佐降逆药,服量亦小,以防伤胎;而旋覆代赭汤重在降逆,兼以补虚,用治胃虚痰浊气逆证。
附方2
小半夏汤
组成
半夏15g,生姜10g。
用法
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功用
和胃止呕,散饮降逆。
主治
痰饮呕吐。胸闷不渴,舌苔白。
出处
《金匮要略》
重要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2.方论选录 许宏《金镜内台方议》卷8:“汗吐下后,大邪虽解,胃气已弱而未和,虚气上逆,故心下痞硬,而噫气不除者。与旋覆花下气除痰为君,以代赭石为臣,而镇其虚气;以生姜、半夏之辛,而散逆气,除痞散硬为佐;人参、大枣、甘草之甘,而调缓其中,以补胃气而除噫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9 08:47
目录
概述
歌诀
组成
用量
用法
功用
主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