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城市化
把旅游作为推动城市化的一种过程和现象
旅游城市化” 最早由Mullins(1991) 提出。旅游城市化是把旅游作为一种推动人类社会的经济转型、社会变迁和文化重构的动力来推动区域城市化的一种过程和现象,内涵包括城市的景区化和景区的城市化。所谓城市景区化,是指由于旅游的发展使得城市内部景区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自身环境逐渐改善、美化的发展趋势;所谓景区的城市化,是指由于旅游的发展,带动景区及其周边地区出现的城市化现象,包括乡村城市化和由于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造成景区出现大量的旅馆、商业区等的城市面貌的建筑物。旅游城市化理论揭示了旅游与城市之间的内在、互动关系:旅游催生城市,城市成就旅游;旅游促大城市,城市壮大旅游;旅游提升城市功能,城市功能彰显旅游特色。
简介
1999年,美国《未来学家》杂志刊登文章指出:“到了2015年,世界部分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也将紧随其后。”美国著名休闲研究教授杰弗瑞·戈比预测,未来几年,在经济产业结构中,休闲产业的从业人员将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80%~85%。随着新科学、新技术等的发明应用,人们也将进一步从社会生产中解放出来,人的一生将有50%的时间可用于休闲。
消费城市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也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逐步发生演变。回顾城市的起源,早期城市的本质是人类聚集和交易中心。工商业萌芽及工业化革命之后,城市发展与商业、贸易、工业生产等因素密切相关。上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完成了工业化,欧洲和美国的一些城市开始进入转型发展期,在这一阶段,文化复兴和休闲旅游逐步显现出其在城市复兴转型方面的重要作用。
以位于西班牙北部的毕尔巴鄂为例,该市是仅次于巴塞罗那瓦伦西亚的西班牙第三大港,有着700年的建城历史,曾一度以出口铁矿石和制造铁器闻名。莎士比亚剧中的“毕尔巴鄂利剑”即指该地钢铁制成的剑。随着上世纪80年代传统工业的崩溃,曾经是欧洲重要的钢铁及造船业中心的毕尔巴鄂日渐式微,出现经济增长乏力和城市人口减少的现象。同时城市内部用地布局混乱、环境污染和交通问题等城市弊病日益严重,尤其是中心区废弃码头及大量的造船厂,使滨水地区的城市功能衰退,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针对这些城市问题,自1989年起,毕尔巴鄂开始实施一个以艺术、文化、贸易及旅游设施建设为主导的综合性城市复兴计划。通过修建文化艺术设施等标志性建筑(如古根海姆博物馆)、建设公共设施、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和积极注入新产业等具体措施,历经15年的复兴经营,毕尔巴鄂获得了巨大成功,创造了世界城市建设史上赫赫有名的“毕尔巴鄂效应”。如今,毕尔巴鄂已成为全欧洲生活、旅游、投资条件最好的城市之一。
由毕尔巴鄂的例子可以看到,休闲产业、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在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后工业化时代城市的要义是消费城市,而不是生产城市。因此,未来城市发展将不再是由工业化大生产来带动,而主要是由现代服务、旅游休闲、商业贸易等产业来推动。这种由工业之外的多种产业复合驱动的城市化过程我们称之为多途径城市化。事实上,不同地区本来就应该选择不同的城市化途径,而同一个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也会有不同的城市化途径。
旅游型城市化
旅游+城镇 加速全域城市化,旅游型城市化是多途径城市化中的新路之一。旅游型城市化是以旅游的发展带动人口、资本和物质等生产力要素向旅游依托地区积聚和扩散,从而带动城市地域的不断推进和延伸的过程。它包括使城市规模扩大和使城市质量提高两方面内容,同时,城市在旅游活动中的作用逐渐增大。旅游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伴随着旅游业和城市化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
旅游型城市化不同于工业型城市化,工业型城市化是将人口集中到一个地方进行规模化生产管理,这是一种消灭文化差异和景观差异的城市化道路。而旅游型城市化所采用的方式则是在民族文化或自然条件优越的乡村发展旅游业,让当地村民参与到旅游服务业之中,让村民在当地实现就业和生活水平的城市化。旅游型城市化更关注景观空间的文化内涵和异质性,且更关注生活质量的城市化水平,而不是土地和物质空间的城市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03-28 12:25
目录
概述
简介
消费城市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