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杞,1937年8月出生于江苏东台,中共党员,中医骨伤专家,
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
国医大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
人物经历
1937年8月,施杞出生于江苏东台。
1951年—1957年,初中就读于浙江德清武康中学。
1963年,本科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后任职于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伤科,师从
石筱山。
1983年,任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
1992年,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
1995年,获评为首届“上海市名中医”。
1998年11月,正式退休,后又回到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2003年,任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所长。
2007年,被授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正骨疗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08年7月,被确定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2022年,当选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2月,入选第四届“国医大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施杞探索一条防治"慢性筋骨病”传承创新之路,发现“气虚血瘀、脏腑亏虚、筋损骨衰”是慢性筋骨病主要病机,提出慢性筋骨病“预防、诊治、康复、养生、治未病五结合整体论治”学术思想,构建了“中医骨内科学”学术体系,确立“内调气血脏腑平和,外调筋骨经络平衡”的“双调法则”。据2023年10月上海中医药大学网站数据,施杞已建立了22种治疗慢性筋骨病临床规范化方案和系列指南。开发出治疗颈椎病的中药新药“芪麝丸”,建立了“补肾填精方”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规范化方案;创立了“施氏十二字养生功”和“整颈三部九法”,纳入国家中医临床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并推广应用。
施杞形成了“八纲统领,气血为纲,脏腑为本,筋骨并重,病证结合,扶正祛邪,法宗调衡,少阳为枢”的防治学术思想。倡导“恢复筋骨平衡”的预防和治疗学原则,提出了颈腰椎病“从痹论治”以及“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是颈腰椎病发病的力学基础等观点。创立了“三步九法整脊平衡手法”及“调和气血12字导引养生功”。
施杞基于“气血”理论,以颈椎病、腰椎病等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为突破口,施杞和其团队建立了“椎体骨赘来源于软骨终板”学说,并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角度揭示了椎间盘退变“三期变化规律”,提出“颈椎病从痹论治”的学术观点,研发出芪麝丸、参芪麝蓉丸等中药新制剂;基于“肾精”理论,以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等骨代谢性疾病为突破口,揭示了“骨代谢动态调控规律”的新机制,研发出健腰密骨片、温肾阳颗粒、滋肾阴颗粒等中药新制剂;基于“痰瘀”理论,以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疾病为突破口,证明靶向促进淋巴引流是治疗关节炎的潜在靶点。
施杞创建了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
施杞强调益气活血,兼顾痰瘀,肝脾肾同治:重视气、血、痰、瘀的辨证 。主张“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兼顾,肝脾肾同治”。古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只有当病人自身抵抗力逐步增强了,才得以“驱邪外出”,并可“防患于未然”;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虚实兼顾: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征之一,治疗上当辨虚实,并分清其主次,虚实兼顾,才能达到治愈或缓解疾病的目的。
截至2023年5月,施杞已发表论文65篇,主编《中医骨内科学》等专著30余部。
据2023年10月上海中医药大学网站数据,施杞以第一完成人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和面上项目2项。
截至2023年5月,施杞已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7项,实现新药及专利成果转让8项。
截至2023年5月,施杞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11项奖励。
人才培养
施杞提出了“一体两翼”的大鹏战略,即继承中医药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主体,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又融汇现代科学技术,此为“两翼”,以推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施杞带领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骨伤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创新团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承创新团队和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据2023年10月上海中医药大学网站数据,施杞创立引路、铺路、养路“三路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已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45名,博士研究生48名,指导博士后5名,学术继承人和学徒47名。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施杞出生于“七七事变”后的一个月,世道多艰,家人便给他取“杞人忧天”之“杞”字为名。在施杞10岁时全家举家迁至上海。幼时幸得家庭开蒙,施杞的父亲是教师,祖父是乡里医生。祖父在内科、妇科、儿科等方面都有建树,幼年的施杞会依在祖父身边,观察开诊处方,有些哮喘、高热病人,经祖父几贴药、几次诊治就痊愈了。耳濡目染之间,他从小就对“中医能治好病”有信心。
人物评价
“施杞以‘于仁厚处用心,于术精处用功’的座右铭自勉,立足临床,悉心钻研,努力传承石氏伤科学术思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构建中医骨内科学,从理论和实践上拓展了中国中医骨伤科学的范畴,弘扬中医药特色优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局长
王国强评)
“施杞长期致力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实现了中医药事业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是医学界公认的中医骨伤学科临床专家、教育专家和科研专家。”(时任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
徐建光评)
“施老师(施杞)身上有三个精神值得发扬光大。一是他在患者治疗方面追求精益求精,同时具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这样一种白求恩精神。二是立足于中医学的临床和实践,又结合现代科学,善于与时俱进的精神。三是送给所有弟子的一个座右铭:于术精处用功,于仁厚处用心。”(时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拥军评)
“施老师(施杞)的医术非常高超,他在对病人的治疗方面特别自信,并且具有创新精神,他非常想要去探索中医的理论,以及临床用药的有效的药理机制。”(上海中医药大学讲席教授、研究员梁倩倩评)
“施杞是中医骨内科学奠基人,作为海派中医代表的施杞,始终践行着‘继承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为中医骨伤学科的发展打响了沪上金字招牌。”(《
中国中医药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