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岙遗址位于浙江省
宁波市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村施岙自然村西侧山谷中。2020年9月起,在先期勘探基础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进行了考古发掘。初步钻探发现,附近古稻田总面积约90万平方米。
发掘历程
2020年9月起,为配合遗址所在的相岙村地块土地出让建设,在先期勘探基础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进行了考古发掘。此区域古稻田分布范围约8万平方米。在古稻田分布区,共发掘约7000平方米。
2020年下半年,施岙遗址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面积的河姆渡文化早期、晚期与良渚文化时期的古稻田,河姆渡文化晚期与良渚文化时期稻田均有比较清晰的道路系统,尤其良渚文化时期的道路呈“井”字形结构。
施岙遗址考古发掘时为了解道路延伸情况,考古队对局部道路进行了解剖。2021年1月中旬工地收尾阶段,在其中一条道路东端解剖沟中,除了发现十余根散乱木头外,还发现了一段长约1米的凹弧形木板,沿着弧形木板清理到探沟外,发现其延伸5米多,后将其整体清理出。
根据这段弧形木板的形态来看,其应是一残独木舟。因水稻田比较泥泞,往往在道路中铺垫数量不等的木头作为垫木,考古队认为这一残独木舟废弃后成为了道路的垫木。同层水稻田经碳十四测年树轮校正后在公元前2900—前2700年。同时,这一解剖区域发现了一条更早阶段的用竹子铺垫的道路。
发掘成果
2020年度
2020年度发掘发现三个时期的块状水稻田:
第一期可能属于
河姆渡文化三期(BC4000年前后),发现田埂。
第二期属于河姆渡文化四期,即相当于
崧泽文化阶段(BC3700-3300年左右),发现田埂三条。
第三期属于
良渚文化时期(BC2900-2500),发现大面积的块状水稻田,由纵横交错的田埂组成“井”字形结构,田埂(有些为木头铺垫)明确的有近20条。明确的三块田块面积分别为900、1700、1900平方米左右。东西向田埂数量较多,田埂宽约2-3米,间距约15-40米之间。水稻田堆积中出土极少量鱼鳍形鼎足、泥质黑皮陶等,这正是良渚文化的典型陶器。
2021年度
2021年4月10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消息,宁波余姚施岙古稻田遗址发现一艘宁波地区最早的独木舟。这也是继萧山跨湖桥、余杭茅山遗址独木舟之后浙江发现的第三艘史前独木舟。
2021年11月,此次发掘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大规模稻田遗存,年代距今约6700年至4500年。河姆渡文化时期稻田因发掘面积较小,仅发现少量稻田、田埂、河沟遗存。良渚文化时期稻田结构清晰,发现了凸起田埂组成“井”字形结构的路网,以及河道、水渠和灌排水口组成的灌溉系统,确定了面积为750、700、1900、1300平方米左右的四块田块。出土陶釜口沿、鱼鳍形鼎足、平底罐底和石刀、石锛、石犁残片等器物,一条残损的独木舟被埋入田埂中。经检测,稻田堆积中含有较多水稻小穗轴、颖壳、稻田伴生杂草等遗存,植硅体分析结果显示,稻田堆积中水稻植硅体密度远高于一般古代稻田的认定标准。
2021年12月1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聚焦新石器时代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进展,会上通报了浙江余姚施岙遗址古稻田重要考古成果。
价值意义
如此大规模的“井”字形结构的水田,截至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仅见于浙江地区,起源年代有可能早至距今6000年以上,突破了学术界对史前时期水稻田的认识。
施岙遗址古稻田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面积最大、年代最早、证据最充分的大规模稻田,良渚文化的稻田已经出现了比较完善的路网和灌溉系统,这种大规模稻田起源年代可能早至距今6500年以上,并一直延续发展。
此次发现表明,稻作农业是河姆渡文化到良渚文化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撑,进一步深化了对长江下游地区史前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程的认识。
保护等级
2023年7月,浙江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