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卫东,1964年2月出生于江苏如东,九三学社社员。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中国化工学会会士,南通大学船舶海工绿色修造与流体机械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64年2月,施卫东出生于江苏如东。
1980年9月,从家乡江苏如东来到镇江农业机械学院(现江苏大学),选择了动力系水力机械专业就读。
1984年8月,从江苏工学院(现江苏大学)水力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被评为“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
1993年9月—1997年9月,担任江苏理工大学(现江苏大学)流体机械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1995年7月,加入九三学社。
1997年9月—2001年3月,担任江苏理工大学流体机械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
2000年9月—2006年6月,就读于江苏大学流体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流体机械及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2001年,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
2001年3月—2001年12月,担任江苏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2001年12月—2007年3月,担任江苏大学流体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2007年3月—2009年12月,担任江苏大学研究生处处长、流体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2009年12月—2011年9月,担任江苏大学研究生处处长兼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流体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2011年9月—2011年12月,担任江苏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
2011年12月—2016年11月,担任江苏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九三学社镇江市委副主委。
2012年9月—2013年3月,担任
香港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高级访问学者。
2016年11月—2017年2月,担任江苏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九三学社镇江市委主委。
2017年2月,担任江苏省镇江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镇江市委主委,江苏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
2017年9月—2023年5月,担任南通大学校长。
2022年11月,入选“十三五”机械工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23年,当选为中国化工学会会士。
2024年,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施卫东长期从事环保用高效无堵塞泵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海水淡化用泵的研究开发、无泄漏磁力泵的研究与推广等,在石化用泵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施卫东及其团队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和技术创新,泵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研究实现新突破,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取得新进展,新产品开发和成果转化取得新成效,加速了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提高了行业辐射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了流体机械(泵)行业的科技进步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其间,为破解淡水资源紧缺和粮食需求上涨之间的难题,他带领研究团队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攻坚,创新研制了低能耗轻小型灌溉系统,提出了轻小型节水灌溉装备理论与设计方法,为抗旱减灾、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截至2023年4月,施卫东先后出版著作及标准20部,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0余篇。
截至2023年4月,施卫东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产学研重点项目等30余项、横向课题100余项。
截至2023年4月,施卫东先后获得授权美国、英国、中国专利100余件。
截至2023年4月,施卫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1、第2),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促进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30余项。
人才培养
2023年1月6日,出版的《江苏教育报》头版刊发施卫东题为《以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署名文章。文章指出,高校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潜心立德树人;要严谨求实治学,敢于开拓创新;要牢筑“命运共同体”意识,共谋学校发展。
2022年11月22日,施卫东为南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2022级新生上“专业入门与专业伦理”课。
截至2023年4月,施卫东先后指导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00余名。
截至2023年4月,施卫东领衔的团队先后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学技术创新团队奖、中国机械工业优秀创新团队、江苏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
截至2023年4月,施卫东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中国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奖1项。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2019年6月26日,出版的《人民政协报》在教育在线周刊以《填报志愿,考验综合能力》为题,就高考志愿填报采访全国政协委施卫东,施卫东从“认识自己 精准定位”“了解政策,合理填报”两个方面对高考志愿填报进行了指导。施卫东指出,考生要精准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切忌盲目跟风追热;要尽可能多的掌握招生政策,准确地判断学校与专业的录取变化,整体把握填报高考志愿的原则和方向,避免主观臆断、草率决策。
2020年3月25日,出版的《人民政协报》以《既要有家国情怀、又要有全球气度》为题,就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国际视野,对青少年进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教育问题专访全国政协委员施卫东。
2020年6月,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闭幕,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主席
黄莉新与全国政协委员施卫东的《关于促进长三角地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作为并案入选重点督办提案。
2021年3月1日,出版的《光明日报》以《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点亮”交通安全生命线》为题,报道全国政协委员施卫东的履职尽责情况。在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施卫东委员提出了《关于在学校门口过街通道铺设智能发光斑马线以保障学生出行安全的提案》,聚焦“校门口的安全”。提案一经提出便受到了家长、学校、交通部门的广泛关注。这种“智能发光斑马线”已铺设在重庆、武汉、南通等地学校门口过街通道上,规范了路口的交通秩序,避免斑马线周边发生交通事故,增强了人们的安全文明意识。
2021年5月6日,出版的《人民政协报》刊发全国政协委员施卫东题为《在创新中不断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署名文章。文章指出,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改革开放以来,各地不断加强创新社会治理,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社会治理结构拓展不足等问题。因此,还需加强社会公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顶层设计;建立完善多方融合、贯通机制;以“互联网+数字”推动治理综合平台建设;加强政府对基层社区法治建设的管理力度。
2021年6月16日,出版的《人民政协报》刊发全国政协委施卫东题为《优化学科结构,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署名文章。文章指出,中国正处于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急需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因此,需要构建分层分类、多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探索特色发展、动态调整的学科专业结构,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坚实的教育基底和人才支撑。
2022年7月13日,《人民政协报》刊登“人才强国”委员读书群之“向用人主体授权,积极为人才松绑”专题讨论,全国政协委员施卫东以《让人才真正静下心来做学问搞研究——基于江苏省与南通大学的实践思考》为题,建言献策。
2024年1月30日,施卫东提交的《关于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推动我国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获评2023年度全国政协好提案。
人物评价
施卫东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深耕教学、潜心科研、倾心治校,用知识的力量教书育人,用科学的力量报效国家;作为一名参政党成员,他心怀家国、担当有为,以所见所闻所感建言献策,以所言所行所思履职尽责。(《
团结报》评)
三十六载风雨兼程。施卫东从普通教师到一校之长,从科研工作者到博士生导师,还兼任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带头人、中石化重点实验室主任,一路走来,时间在变,身份也在变,但始终不变的是谦和温雅、循循善诱的师者风范;是严谨求真、笃学慎思的学者情怀。施卫东肩负起了时代赋予他的使命,担当重任,做到了亦教亦研心有大我,献言献策至诚报国。(中共南通市委统战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