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劳弗高地战役
1945年德、苏间的战役
施劳弗高地战役,是施劳弗-柏林攻势行动的一部分(1945年4月16日至5月2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最后的一场堑壕战。 战斗持续超过3天,从1945年4月16日至19日,大约有1,000,000隶属于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78,556人属于波兰第一军团)的苏军,由格奥尔吉·朱可夫指挥下,攻击这个“柏林之锁”,这里由隶属于德国第9军团的110,000人据守,该军团由费尔德·布塞指挥,其隶属于德国维斯瓦河集团军。
战役背景
在1945年4月9日,加里宁格勒落入苏军手中,这令由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能移向奥德河东岸。在4月的前二个礼拜,苏军做了一次二战以来最快的调动,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接替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奥德河下游斯科特到波罗的海的防务,这使得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得以专心负责南半部的攻势。在另一端,苏联乌克兰第1方面军,在伊万·科涅夫指挥下,将部队自上西里西亚西北方移至尼斯河。
这3个苏军集团共集结了250万人、6,250辆坦克、7,500架飞机、41,600门大炮或迫击炮、3,255台喀秋莎火箭炮、以及95,383部车辆。
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拥有9个正规军团和2个坦克军团包括77个步兵师、2个骑兵、5个坦克和2个机械化军,8个炮兵及1个亲卫迫击炮师,以及1个混合炮兵和火箭发射器旅。该方面军有3,059辆坦克及自行火炮,及18,934门火炮及迫击炮。11个军团中的8个被部署在奥德河沿岸。在北方,第61军团和波兰第1军团控制了从施韦特至与菲诺运河会合处沿河岸。在奥得河畔科斯琴的苏军桥头堡,第47军团、第3突击军团、第5突击军团和第8亲卫军团被集中参加进攻。第69军团和第33军团掩护向南至固本的河岸沿线。第2亲卫坦克军团、第3军团及第1亲卫坦克军团版作为预备队。第5突击和第8亲卫军团需直接面对敌军最强的防御区,在这里柏林高速公路通过该高地。
德国第9军团防守从菲诺运河至固本的战线,其中包括施劳弗高地。它拥有14个师及法兰克福要塞、587辆坦克(512辆可以操作、55辆被修理中、20辆被运送途中)、2,625门火炮(包括695门高射炮)。 再往南的战线由德国第4装甲军团防守,以对付乌克兰第1方面军。 哥特哈德·海因里希将军在1945年3月20日取代希姆莱指挥维斯瓦河集团军。海因里希是德军中其中一位最好的防守战术专家。他正确地预言,苏联的重点进攻将集中渡过奥德河和沿施劳弗高地的东-西高速公路。他决定只以小规模前哨战作为屏幕以防守河岸。相反集中防守施劳弗高地,是奥德河高大约48米的高地及此处能眺望该河流而高速公路在此通过。他把在其他地区的兵力抽调至该高地。在奥德河的洪氾区因春季溶雪而饱和;德军工兵从上游水库放水,把平原变成了一片沼泽。在这背后他们建立了3道防线,延伸回柏林。最后一道防线是“沃坦”线,在前线背后10至15英里。这道防线包括反坦克壕沟、反坦克炮阵地、广泛系列的战壕和碉堡。
朱可夫元帅,斯大林最信任的副手,被指定为征服柏林行动的指挥者。在忠诚、成功的完成了无数任务后,这位以攻击迅猛见长的元帅接手了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这支部队被部署在奥得河沿岸,距柏林约有50多公里。无数火炮、坦克、飞机、和步兵被补充进这支部队,看上去它似乎能不费吹灰之力荡平柏林的抵抗。不仅如此,斯大林在几星期前还给朱可夫的进攻加了一道保险。他改变了先前的计划,命令南方的科涅夫元帅,以及他麾下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北上,支援朱可夫。这道命令的目的很明显:斯大林希望尽快攻下柏林。但是,在这场向柏林的冲刺竞赛中,科涅夫有一个相当大的劣势:他离柏林太远了。
挡在朱可夫面前的是德国维斯图拉集团军群,由海因里希上将指挥。在当年三月底,他接替了希姆莱的职务,负责指挥该部,同时也接手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挡住俄军向柏林进军的脚步。同时,曼陀菲尔将军麾下的第三装甲军团被部署在北方,布施将军指挥的第九军团在南方,以此支援海因里希,防御朱可夫的进攻。不过这些德国部队的战斗力都不强。士兵们早已精疲力竭,战斗序列中充斥着匆忙拼凑起来的新兵蛋子们,不仅训练欠缺,装备也不足。而补充上来的国民突击队的战斗力就更别提了。一言以蔽之,海因里希的部队看上去甚至不具备稍稍把苏军阻挡一下的能力。
但是,海因里希本人可能是二战中最优秀的防御专家。长期以来,他就拥有着能够把防御战组织的固如金汤一般的美誉。在莫斯科战役期间,他曾指挥过德军第四军团,该军在苏联1941—42年的冬季攻势中成功阻挡了苏军的反攻。在后来的两年中,他经历了无数重要的战役。一次又一次,苏联人都试图在他的防线上打出缺口,但每次都碰的头破血流。
在苏联1944年的秋季攻势中,海因里希麾下的第一装甲军团顽强的拖住了敌人,直到德军能在后方建立稳固的战线后才撤退。还有一件事要说明。海因里希从来都不是元首面前的红人,所以他的部队也就从来没有得到过慷慨的补充。而海因里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奋战至今。一切又重演了。元首的战略目标在别处。
之前,德军对1944年西线突出部战役的总结是:战役的失败是因为部队缺乏油料补给。从那以后元首就认定夺回匈牙利珍贵的石油资源才是头等大事。3月时,元首将最后一批装甲预备队用在了一次力图夺回匈牙利油田的努力上,不幸,这次尝试失败了。即便如此,元首仍然认为来自南方的威胁大于东方。无论将军们如何劝说他,元首仍固执己见。最后,元首把剩下为数不多的预备队配属给了费迪南德·舍纳尔元帅的部队,海因里希的南线友军。
舍纳尔负责指挥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负责防御科涅夫元帅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这正中苏联人下怀。他们希望科涅夫的活跃能把德国人吸引到南方来,从而使通往柏林的大门洞开。很明显,元首上钩了,这使得海因里希面临了更大的难题。他面临着无兵可用的困境。
不过,这难题也是过去四年海因里希在东线一直面对着的老问题,早就习惯了。为此,他做好了准备。海因里希坚定地相信纵深防御的重要性,当他的部队和敌人接触前,他就命令他们在后方建立好通讯线和防线。这样,他就可以自如的调动部队,随时可以把较为安静的区域里的部队调往战况激烈的位置。同时,还可以保证部队在即将被敌人压倒前,把他们及时撤出战场,在第二条防线以逸待劳。不过,这样做风险也很大。
海因里希倾向于削弱次要地区的防御以加强主要战区的防御,但这样做等于使得次要地区完全不设防。不过,鉴于海因里希手下的部队数量少的可怜,这是抵消苏军在主攻方向上数量优势的唯一方法。同时,海因里希对侦查的重视也是他这样做的原因。通过对情报的分析,他可以及时掌握战场的全貌,推算出敌军进攻的重心,进而可以毫不犹豫地削弱部分地区的防御以加强主阵地。通过分析情报,海因里希还可以计算出苏军进攻和炮火支援的准确时机,借此掐准时间命令主力撤出一线阵地,进入第二防线(主要防线)进行防御。在这方面上他从来没失过手。
苏联人进攻的重心就位于施劳弗高地。
战役过程
朱可夫把部队集中在库斯特林附近建立的桥头堡内,正对着施劳弗高地。战役于4月16日拂晓前打响。朱可夫使用了这一时期苏军常用的战术,只不过规模大一些。他首先用重炮把敌人的阵地犁一遍,然后出动步兵打开一个突破口,为装甲部队扫清道路,最后大量坦克冲进口子,向纵深突破。苏军使用大量探照灯以克服在晚间战斗的不利因素。他们试图用探照灯照亮前方,并闪花防御者的眼睛。骄横的苏军认为他们不会受到任何激烈的抵抗,以为他们的炮兵早已把德国人扫的一干二净了。战役首日的计划就是攻克施劳弗高地,并打开通往柏林的大门。
海因里希用他手头上所有的部队加强了施劳弗高地的防守。他在朱可夫前进的道路上划出了三条防线,纵深达40公里。在施劳弗高地上土质松软,加之春天奥得河泛滥以及德军开闸放水,整个区域变成了一个大沼泽地。这大大不利坦克的部署,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苏军在装甲部队上的优势。德军在阵地前挖出反坦克壕,同时,大量高射炮和反坦克武器的部署加强了据守在壕沟网里的德军的力量。海因里希把拥有的一切都投入到了这东线的最后一战中。
当苏军在16日拂晓前开始进攻时,海因里希已经做好了准备。朱可夫的部队没能按制定好的时间表攻下施劳弗高地。不像想象中那样,苏军没能够“高唱战歌,并踩着德军的尸体”前进,而是遭到了迎头痛击。在苏军炮击前,海因里希就高明地命令德军暂且撤出第一道堑壕。结果苏军的炮弹全砸在了空无一人的阵地上。等到炮击结束,德国人迅速返回了阵地。苏军的倒霉事还没完,本来用来照晕敌人的探照灯现却把自己人照的找不到北,士兵们在强光下根本看不清楚长官的手势,反而把自己的轮廓暴露给了德国人。苏联人受了德国人的一顿胖揍,就像水桶里的鸭子一样被动挨打。红军的损失相当巨大。
对进攻的迟缓而相当不满的朱可夫,下令把装甲部队(第一和第二近卫装甲军)投入战场,力图打破僵局。结果这被证明是一个大大的战术错误。这些装甲部队本来被用作预备队,等到步兵们打开缺口后才会被投入战场,所以战场上没有给他们预留的位置。同样,在坦克军和步兵军间没有任何协调沟通。结果,泥泞的田野把坦克们逼上了已经挤满了步兵的道路。结果就是双方挤成了一锅粥,谁都动不了。
虽然在某些区域苏军已经前进了6公里,但德军的防线在总体上还是稳若泰山。朱可夫只得于下午3点地向斯大林报告了战况,大林告诉朱可夫,在他进展迟缓时,科涅夫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战果。盛怒中的斯大林让朱可夫到了晚上再给他打电话。结果这第二个电话更令人沮丧。斯大林正确地指出了朱可夫过早投入装甲部队是导致这场僵局的重要原因。对朱可夫而言,更糟的话还在后头。斯大林告诉他,科涅夫已经得到了许可,从南方向柏林进军。施劳弗高地之战是对朱可夫威名的一大打击。
到了第二天,苏军成功向德军阵地纵深推进了一些距离,但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各作战单位都向指挥部请求支援,同时,苏联指挥官们也在私下里对波浪战术的效果表示怀疑。德军的防线到了那天傍晚仍然屹立不倒。海因里希的部队还在坚守,但也到此为止了。
在维斯图拉集团军群南部,战况进展对德军相当不利。位于中央集团军群左翼的第四装甲军团受到了猛烈打击,乌克兰第一方面军趁机推进,在17日打开了一个缺口。布施的第九军团为此被迫后退,以避免陷入包围之中。从结果上来看,科涅夫对舍纳尔成功的打击大大削弱了海因里希在施劳弗高地上的防御成果。
在第三天傍晚,德军的防线开始崩溃了。预备队们没能成功的抢在苏联人之前夺回阵地。德军已经没有多余的物资和时间来建立一条新防线了。今天,苏联人依然伤亡惨重,但是他们成功推进到了德军的最后一条防线前。已经没有什么能够阻挡苏军向柏林推进了。
到了第四天,苏联人终于在第九军团的防线上打出了缺口。施劳弗高地之战结束了。在三天的激烈抵抗后,德军已无力再战,朱可夫打开了前进的道路。海因里希已竭尽所能。一度辉煌强大的德军现只剩下一些残余,他们将在自己的首都和朱可夫决一死战。这里不会成为德军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奇迹不会发生。
德军在这最后一战中失败的命运早已注定,但海因里希已经达到了同等条件下无人能及的高度。他在施劳弗高地成功地把朱可夫拖住了三天,在战争的最后几天中把苏军最优秀的统帅搞得灰头土脸。不过,在这场向柏林冲刺的竞赛里,还是朱可夫笑到了最后。
战役结果
在施劳弗高地上的防线是柏林以外最后一条主要防线。海因里希将军曾表示在施劳弗高地的战役在没有增援的情况下只可能坚持3或4天。在第4天,4月19日,进入柏林的道路(向西长90公里)仍然开放。到4月23日,柏林被完全包围和柏林战役进入最后阶段。2个星期之内希特勒死去和在欧洲的战争得以完全结束。
战争结束后,朱可夫的批评者说,他应该在直接沿高速公路进入柏林时已经暂停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攻击,及经由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战线渡过尼斯河。这将避开在施劳弗高地上强大的德军,避免了大量人员伤亡和延误了向柏林的推进。但是,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集中在一条非常狭窄的战线,因此这样的动作可能是不可能的。其他方面军的指挥官,也可以及已经绕过主要的防线。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23:53
目录
概述
战役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