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佩耶尔大教堂(Speyer Cathedral)是位于普法尔茨州的施佩耶尔港口小城莱茵兰的大教堂。
世界文化遗产
基本资料
遗产名称:施佩耶尔大教堂
Speyer Cathedral
入选时间:1981年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 (ii)
地理位置:N49 19 00 E08 26 35
遗产编号:168
遗产描述
施佩耶尔大教堂(SpeyererDom)坐落在
德国莱茵河西岸、施佩耶尔河口的
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的施佩耶尔港口小城里。施佩耶尔大教堂是天主教的施佩耶尔教区主教座堂,用红色砂岩建造,是施佩耶尔市的著名标志。施佩耶尔大教堂是欧洲最大的具有
罗马式建筑风格的教堂,它继承和发展了卡洛林和奥托的建筑风格,在
罗马式建筑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
神圣罗马帝国时代的主要纪念碑之一。1061年举行了教堂的落成庆典。再此之前大约30年,即1030年,由
康拉德二世大帝亲自下令建造。其主要目的是希望该建筑成为当时最大的教堂,并以此来为其光宗耀组,使其地位显赫声势。因此,施佩耶尔大教堂明显地具有了皇家建筑的尊严与威望。
1981年根据
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 (ii),施佩耶尔大教堂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遴选依据标准(ii):施佩耶尔大教堂不仅对11世纪和12世纪罗马式建筑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而且对德国、
欧洲和世界从18世纪到现在修复原则的演变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评价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施佩耶尔大教堂最初是由康拉德二世(Conrad II)于1030年组织修建的,后于11世纪末进行了一次重修。大教堂的主要部分包括长方形教堂、四个角塔和两个拱形顶。这是神圣罗马帝国时代最著名的罗马式建筑之一。在近300年的历史中,德国皇帝都安葬在这里。
罗马风建筑杰作
施佩耶尔大教堂建筑长130M,中廊宽13.5M、长70M、屋顶高2.7M,是现存罗马风教堂中规模最大(据记载,最大的罗马风教堂是法国的CLUNY三世教堂,但建筑主体已被拆毁)。在教堂正门前,矗立着容积为1560升的主教圣杯,那曾经是城市与主教权力范围的界标。在教堂南侧的花园里,有一座被称为橄榄山的雕塑,它所在的位置曾经是教堂十字型基础的中心。建筑的中廊和侧廊通过有壁柱的柱垛来划分,柱垛之间由拱券连接,柱垛每隔一跨,在截面上有所补强(壁柱加粗)。屋顶在始建时是木屋架,后改成十字拱结构(12世纪时),西立面中央和中廊与横厅的交叉处有采光用的塔,室内空间深远高峻。建筑的圣坛部位和塔的檐口下有拱廊,此种手法后来被莱茵河流域教堂普遍采用。施派尔大教堂在平面、结构及建筑空间方面,对后来的莱茵河流域的教堂有深刻影响,尽管后来有不少不同风格的增建和改建,施佩耶尔大教堂仍不愧为是初期罗马风建筑的杰作。
建造历史
各种名胜古迹建筑,包括瑰丽的城堡、犹太人神圣的浴场、科技博物馆、皇家历史博物馆等均与之相距不远。当初建造之时,施佩耶尔大教堂是撒利族(4世纪时居住在荷兰法兰克部落)贵族的私人教堂和墓地,它在整个西方都称得上是最为宏大的神教建筑。教堂内的地下,即地墓大约竣工于1030年,世界上同一结构、同一类型的地下室能与之相媲美的寥寥无几。地墓成为一处绝好的旅游胜地。这里储存着包括康拉德二世大帝在内的许多中世纪的国王、王后的墓室(至少有8个)。这些坟墓均是在1039年至1309年之间下葬的。其中,康拉德二世大帝在逝世后的最初两年,其墓穴是葬于其它地方,因为当时的地下墓穴还未能全部竣工。爆发于1689年的皇室内部的王位之争几乎将整个城镇破坏殆尽,施佩耶尔大教堂周围地区连同它自身也未能幸免于难,一直到1770年,对这里的恢复重建工作才正式启动。自从1818年开始,施佩耶尔大教堂就一直被用作主教堂,但在法国大革命的混乱时期,大教堂遭到了攻击和亵渎。该教堂西半部分的建筑,连同内室的油画,是在路德维格一世的批准下,于1854-1858年间修建和绘制的。当初城市中开化自由的风气,仍深深地“镌刻”在这个教皇制度下的长方形
基督教堂中,无处不在,清晰可辨。
建筑风格
大教堂的石头颜色奇异,比较惹人注目:
鹅黄色与各种红色混杂交织在一起,再加上大教堂建筑本身的宏观外型,堪称为世界建筑史中的一大奇观。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所有的这一切会出现在德国如此小的一个城市中,这的确算作该
城市的一项殊荣!这座德国最大最漂亮最奢华浮夸的宫殿,是在两位先后继位的王室大主教的资助下兴建的。由一批以诺伊曼为首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师、油漆师、雕刻家和泥水匠共同建造。四周围绕着美丽的花园。施佩耶尔大教堂是座千年古城,最初的宗教中心,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发展成为繁荣的手工业城市。自从1803年以来一直处在
巴伐利亚州的管辖之下,它以和谐的对称之美而著称,是德国南部
巴洛克时期最为宏伟精美的建筑。凡到过这里的人,无不为它气势恢宏的设计所深深地感染和震撼。主教宫殿前面饰以浅黄色的
沙石;站在排列整齐的豪华的房间里,美丽的花园、宽大的楼梯以及富丽堂皇的中央大厅尽收眼底、一览无余:
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格,丰富的雕饰,整体巍巍壮观,而每一部分又是及其精美纤细。
建筑艺术
在德国的有100多个教堂和
圣坛(祈祷祭拜的地方),而且从巴伐利亚北部到施泰尔马克(奥地利东南部一州)最南端,迄今为止已发现有1500多个类似这样的地方。初次到施佩耶尔大教堂旅游观光的游客,一定会惊叹于施佩耶尔大教堂的奇观,每个人都会禁不住扪心自问:一个如此超脱、气魄辉煌的
建筑物竟然奇迹般的出现于这处几乎与世隔绝的隐蔽之地!从许多角度来看,许多不平凡的事的确在此处发生了。人类的眼泪是精神建筑的栋石,创造出施佩耶尔大教堂这颗洛可可式建筑风格、闻名于人类历史上的璀璨
珍珠。作为朝拜救世主之地,同时也是
巴洛克建筑风格的艺术之宝,早在8世纪,施佩耶尔大教堂的声望就已经风靡于整个欧洲。由于该处地势比周围要高,所以即使从很远的地方,人们也可以一眼眺望到这座与众不同的教堂。整个建筑的设计思想都围绕着“
朝圣”这个中心原则,它着重体现了苦难、悔罪和拯救。体现在施佩耶尔大教堂的每一个细节中,但这一切看上去却并非华而不实,所有细节连同那些各式各样的装饰品都像是视觉感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施佩耶尔大教堂将建筑风格以及人们心中的“天堂”竟能融入到装饰用的灰泥之中,如此天衣无缝的结合真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洛可可式的建筑风格在此处可谓是达到了极点,这也是绝无仅有的一例。除此之外,施佩耶尔大教堂的
神学来源也是不可估量的。教堂的精神中心上帝的儿子、人类的救世主--耶苏·基督。许多来自世界各地拜访施佩耶尔大教堂的游客,都希望能从这里获取生活的方向,教堂凭借自身的艺术表达形式和其精神源泉的力量,满足人们的欲望。在经过长达7年(1984年-1991年)的恢复重建工作之后,施佩耶尔大教堂成为为数不多的具有完整的18世纪之风的教堂保护区。古老的施佩耶尔大教堂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又焕发出新的
光彩。教堂依然是精神与艺术之源;正因如此,施佩耶尔大教堂依然是人们心目中的天路教堂:在此可以进行朝拜、祈祷;同时,这里也是吸引游客之旅游观光胜地。每年到施佩耶尔大教堂的来宾、普通游客、艺术爱好者和圣地朝圣者数以百万计。
建筑技术领先
施佩耶尔大教堂在罗马式建筑中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继承和发展了卡洛林和奥托的建筑风格。那个时代困扰建筑师的最大问题是教堂的穹窿,小教堂可以使用半圆形的穹窿,亨利四世在施派尔大教堂的侧翼使用十字形的穹窿,它不再是传统的一整个平面而在中殿使用圆形穹窿,这给人以一种全新的空间感受,这种在垂直高度上的运用已经有些类似哥特式。 大教堂中殿穹窿的建造要求很高的技术,因为它不再是传统的一整个平面,而是由很多小块组成。施佩耶尔大教堂的外部由一种独特的罗马样式装饰,与当时著名的美因茨大教堂和沃尔姆斯大教堂完全不同。
历尽沧桑
施佩耶尔大教堂,也称作凯撒-玛丽亚大教堂,由
德国皇帝康拉德二世斥资建造,建筑过程自1030年至1061年历时30多年。这座教堂同时也是皇室的最终归属地。唱诗班席位的下面,是保存完好的未经改动的地宫,那里埋藏着8位德国皇帝和国王,4位王后及几位大主教。
中世纪
法兰克尼亚王朝(
萨利安王朝)的德意志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康拉德二世在1030年下令建造施派尔大教堂,目标是建立一座欧洲最大的教堂,但是他甚至是他的儿子亨利三世都没能亲眼目睹大教堂的完工,直到他的孙子亨利四世时的1061年大教堂才得以交付使用。传说康拉德二世先是为BadDurkheim的Limburg修道院奠基,然后带着他的妻子和儿子骑马来到施派尔为大教堂和圣约翰教堂奠基,为了将建造大教堂所需的石料和木材运送到施派尔,还特意挖凿了一条从普法尔茨森林通往莱茵河的运河。
大教堂动工将近20年后,亨利四世下令推倒了其中一半的建筑,为的是能够实现比原先设计更大的规模,教堂的西楼楼顶被拆除,建筑增高了5米,并根据当时的罗马式建筑风格,将木质平顶换成了浅色的十字形穹窿。教堂的东楼则被完全拆除,重新铺设了8米深的地基,东楼的钟楼穹窿是当时典型的罗马样式。在亨利四世去世的1106年新教堂终于竣工,大教堂长444罗马尺(1罗马尺约合31厘米至34厘米),宽111罗马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建筑。
施佩耶尔在当时仅有500个居民,为什么亨利四世会在这么小的一个城市建造那么大的教堂,这是有着他特别的政治原因: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不仅是世俗世界的最高统治者,他也认为是宗教世界的领袖,由此导致了他与教宗圣额我略七世在继位权纷争中激烈的政治矛盾,施佩耶尔大教堂的规模和气势就是为了彰显皇帝宏大的政治权力抱负。
中世纪后至现代
1689年,施佩耶尔在
大同盟战争中遭受法国军队的进攻,市民们将他们的家具搬到大教堂中,希望这样能够免于被法国军队烧毁。几米高的家具堆在大教堂内,但并没有因此而幸免,法国军队依旧焚烧了家具,浓烈的火焰高温使得教堂西楼穹窿倒塌,而东楼在火灾中得以屹立未倒,教堂内的一部分皇室墓冢被法国军队破坏并洗劫一空。18世纪后半叶,施佩耶尔筹集到了足够的资金重修大教堂的西楼,新楼被建造成巴洛克风格,但它仅仅安稳了约60年时间。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施佩耶尔大教堂再次成为人们政治攻击的目标,暴动的人们损毁了教堂内的所有圣坛,1806年人们又打算将大教堂完全拆除,所幸得到美因茨主教JosephLudwigColmar的阻止。拿破仑的法国军队还曾将大教堂作为他们的牲畜圈、粮食和物资仓库。
拿破仑溃败后,大教堂得到重新整修,1818年起成为主教堂,1846年至1853年德国画家Johannvon Schraudolph受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一世的委托,为大教堂绘制了一组Nazarene风格的
湿壁画作品,而保存至今的教堂内西侧的作品则是1854年至1858年间完成的,它们被认为是19世纪的大型作品,路德维希一世甚至相信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施佩耶尔大教堂内的绘画作品是最大的。
现状
20世纪中叶,施佩耶尔大教堂经过了一次全面整修,按照当初的罗马样式,但又与当时的罗马样式不同。在1960年代的这次整修中采用了一项新技术,保存完好的湿壁画被取下,放置在事先准备好的特殊织布上保存,仅有主窗上的19平方米大的湿壁画被保留在原处,整修中还将摇摇欲坠的砂石柱被注入水泥加固。
在当今的建筑学文献中,施佩耶尔大教堂被作为“以现代古迹保护标准来进行复原整修”的范例。1996年起大教堂又进行了新一轮的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