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wū 、yū 、yú),汉语三级通用规范汉字。“於”原是“
乌”的异体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其古字形像张翅飞翔的乌鸦。后来用“乌”表示乌鸦义,“於”用作叹词,读作wū。又作姓氏用字,读yū。
文字源流
“於”字本来是早期“乌”字的不同变体,造字意是乌鸦。“乌”字金文作图A、图B,均像一只正在飞行的乌鸦。后来省去了表示张口鸣叫的符号和表示眼睛的一点,表示翅膀的三曲画的上一画向上移位为小斜画与表头的弧形相连。从西周时起,上部表喙处的部分笔画逐渐脱离主体,讹作“人”形(图1)。战国时期,或于人形之下多出两装饰性笔画。楚简文字或从鸟(图2)。秦汉时期,字形左边或讹作从“方”,遂为后世“於”字所从。
“於”本义与“乌”相同,是指乌鸦,“於”在这个意义上读wū。“於”除了音wū,还有两个读音,yū和yú。“於”作为姓氏,读yū。“於”后来假借用作介词、连词和语气词,读yú,古代即常借用“于”表示。“于”属于匣母鱼部,“於”属于影母鱼部,二者的音相近,所以虚化为介词后,其用法大致相同。文宥先生曾指出:“‘于’是历史悠久而且是全国通行的文字,而‘於’则是公元前五百年左右出现于东海岸一带的地方文字。这个地方文字原来并不作介词用,后来为了在东岸口语里读音和‘于’相近,所以也借作介词用。再接下去,由于儒家的经典都是由齐鲁一带的儒生传写开来的,所以这个东方的‘於’字愈用而愈广。”公认的说法是:在一些古书中,“于”和“於”是可以并用的,如《左传》《论语》《孟子》。在这些书里,“于”“於”是有大致分工的。如果所介的是地名,一般用“于”不用“於”;如果在被动句或描写句里,一般用“於”不用“于”,很少例外。现代汉语中,“於”字介词含义都并作为“于”。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近义辨析
於、于
古代汉语中,作为介词的“於”和“于”常常通用,现代汉语则把介词“於”并入了“于”。但“于”和“於”的意义不完全等同。“於”本义是指乌鸦。后借作叹词,表示感叹,赞美。如《史记·夏本纪》:“皋陶(yáo)曰:‘於!慎其身修。’”张守节正义:於,音乌,叹美之辞。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谨慎对待自身修养。“於乎”同“呜呼”“乌乎”“於戏”。“於”读wū时不作“于”。战国秦将领樊於期的读音为fán wū qí或fán wū jī,期的读音因年代久远,已难以考证其正确读音。但“於”wū音没有争议。规范简化字书写不可以作“樊于期”。“於”除了音wū,还有两个读音,yū和yú。“於”作为姓氏,读yū,与“于”姓不同。如美籍华裔作家
於梨华,规范简化字书写不能作“于梨华”。又如近代教育家、书法家
于右任,不可以作“於右任”。 复姓
淳于、
鲜于中的“于”也不可以作“於”。
“于”字本义难以考证,清代王筠认为:“于”即“吁”的本字,假借为动词“往”义,并由此引申出“到达”“在”“比”义,进而虚化出一系列介词用法。“于”作动词指去,往。《诗经·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里的于是动词用法,归是指妇女出嫁。“于归”不可以作“於归”;《诗经·卷阿》:“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意思是说凤和凰在空中相偕而飞,百鸟展翅紧紧相随,凤停在树上百鸟相陪。这里的“于飞”也不可以作“於飞”。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四下】【乌部】哀都切(wū)
(乌)孝鸟也。象形。孔子曰:“乌,𥃳呼也。”取其助气,故以为乌呼。凡乌之属皆从乌。
於,像古文乌省。
【注释】臣铉等曰:今俗作呜,非是。
说文解字注
“(乌)孝鸟也”注:其反哺也。《小尔雅》曰:“纯黑而反哺者谓之乌。”
“象形”注:鸟字点睛,乌则不,以纯黑故不见其睛也。哀都切。五部。
“孔子曰:‘乌,亏呼也。’”注:亏①,各本作盱,今正。亏,於也。象气之舒。亏呼者,谓此鸟善舒气自叫,故谓之乌。
“取其助气,故以为乌呼”注:此许语也。取其字之声可以助气,故以为乌呼字。此发明假借之法,与朋为朋党,韦为皮韦,来为行来,西为东西,止为足,子为人偁一例。古者短言於,长言乌呼,於乌一字也。《匡缪正俗》曰:“今文《尚书》悉为於戏字,古文《尚书》悉为乌呼字,而《诗》皆云於乎。中古以来文籍皆为乌呼字。”按经、传、《汉书》乌呼无有作呜呼者,《唐石经》误为呜者,十之一耳,近今学者无不加口作呜,殊乖大雅。又小颜云:古文《尚书》作“乌呼”,谓枚颐本也,今文《尚书》作於戏,谓《汉石经》也。洪适载《石经尚书残碑》,“於戏”字尚四见,可证也。今《匡缪正俗》古今字互譌。
“於,象古文乌省”注:此即今之於字也,象古文乌而省之,亦𠦶省为革之类。此字盖古文之后出者。此字既出,则又于、於为古今字。《释诂》、《毛传》、郑注经皆云:“亏,於也”,凡经多用于,凡传多用於,而乌鸟不用此字。
【注释】①亏(yú):同“于”。
广韵
央居切,平鱼影 ‖ 於声鱼部(yū)
於,居也。代也。语辝也。又商於,地名。亦姓,今淮南有之。央居切。又音乌。五。
哀都切,平模影 ‖ 於声鱼部(wū)
於,古作於戏,今作呜呼。
康熙字典
【卯集下】【方部】於;部外笔画:4
古文:𣱏、𤕘
(wū)《
唐韵》哀都切。《
集韵》《
韵会》《正韵》汪胡切,并同乌。《韵会》隶变作於。古文本象乌形,今但以为叹辞及语辞字,遂无以为鸦乌字者矣。
又《尔雅·释诂》注:於乎皆语之韵绝。疏:叹辞也。《书·尧典》:佥曰:於,鲧哉。《诗·周颂》:於穆淸庙。又《周颂》:於乎不显。○按,或作呜、乌,音义皆同。
(yū)又《广韵》央居切。《集韵》《韵会》《正韵》衣虚切,并音淤。语辞也。《博雅》:於,于也。○按《说文》:于训於也,盖于於古通用。凡经典语辞皆作于。
又《广韵》:居也。韩愈《示儿》诗:前荣馔宾亲,冠昏之所於。朱子《考异》:所,或作依。○按所於作依於,则是依之以居也。孔融书,举杯相於。曹植乐府,心相於。杜甫诗:良友幸相於。即相依以居之意。
又扬子《太玄经》:白舌於於。注:多难貌。
又《广韵》:代也。《集韵》:往也。
又地名。《战国策》:商於之地六百里。
又姓。《姓氏急就篇》:黄帝臣於则造履。《前汉·功臣表》:涉安侯於单。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