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寨土楼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石寨土楼,位于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南磜镇石寨村,系郭姓五世祖于明嘉靖年间始建。
历史沿革
明嘉靖年间,为抵御土著进攻和防盗匪劫斥,郭姓五世祖建造石寨土楼。
清康熙年间,郭姓十世祖建造树德楼。
建筑特点
石寨土楼含方楼、楼德楼、郭氏宗祠,有新旧两座,旧楼称“方楼”,新楼称为“树德楼”。两座土楼相距100米,坐南向北,外形呈四方形,均为高13米的三层土木建筑。内为三层结构,每座楼各有60多个房间,底层多为浴室、厨房,二三层为住房或粮仓。石寨士楼是用泥土、沙灰等夯筑成墙的土木结构楼房,建筑材料是就地取材的山石、黄土、杉木、灰、沙、青瓦等。土楼承重墙厚度达1米,构架桁木长达7米,檐瓦每块达一尺宽。墙上的窗户用花岗岩条石砌筑。
石寨土楼具有客家古民居的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等特点,是典型的防御性民居建筑。楼的东南和西北端各有一高出楼顶约2米的立柱状碉楼,亦称炮楼、火角。碉楼上设长方形窗眼为枪眼或瞭望用,居高临下地控制着土楼四周。方楼有一个大门,一个侧门。树德楼则在主门之外还有四扇大门。大门用特大木料制成,并用铁皮钉面。门框上方从二楼斜挖数个嵌以竹筒的孔,称为护门孔,倘有匪徒攻门,可从孔中往下开枪或灌开水。
主要建筑
方楼
方楼为四方形楼,由郭姓五世祖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建筑面积3060平方米,有3厅75房。土围楼平面呈四方形(又称方楼),内分三层,高1.2米。土木结构,墙用三合灰料(石灰、泥、沙石搓成)夯筑而成,墙厚一米,楼内用木构架承重。桁子每条长7米,出檐瓦角块宽一尺。楼大门门厚20米,用铁皮包裹。门框上面从二楼斜挖4个嵌以竹筒的“护门孔”,以防御外敌,倘有贼至,居高临下掷石打枪,或以开水淋下拒敌,楼上窗户用细长条石制成石窗,形如枪眼,既可通风采光,又可御敌。屋内有一口水井,一层为厨房、用物房,二层为住房,三层为粮食仓库、储藏室,共有6个厅和63个房间。土围楼的四周(东南端和西北端)各有一个碉堡,作了望楼,平时可作仓库、堆放杂物,同时又为控制四周的情况起到全屋的哨所作用。
方楼一层为厨房,二、三层为住房及仓库,置有通廊,视野开阔,光线充足。楼上长方形窗眼为枪眼,当时的客家先民由此射击御敌,也可以瞭望观察。方楼的大门门顶有4个从二楼斜挖出来并嵌以竹筒的孔,称为“护门孔”。相传以前有土匪进村的时候,村民就会在二楼架起大锅,边煮开水边从竹筒倒出,土匪便无法近前攻门。
树德楼
树德楼为四方形楼,由该村郭姓十世祖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建筑面积2388平方米,有6厅、58房。树德楼建筑材料为就地取材的山石、黄土、杉木、灰、沙、青瓦等。土楼承重墙厚度达一米,构架桁木长达七米,檐瓦每块达一尺宽,整体布局独特,造型别致,结构坚固。站在楼内望去,建筑宏伟壮观,灰瓦红栏,布局错落有致,屋檐、走廊等多处地方雕龙画凤。
郭氏宗祠
郭氏宗祠,又称马山祖祠。原祠乃名师建造,结构独特历史久远。宗祠内墙壁上镶嵌的《重修宗祠记事碑》,是石寨村马山祖祠维修理事会于2002年重修祖祠后所立。碑文开始即以“太原分迁,庆衍汾阳,闽粤聚族”记载了郭氏家族的源流和迁徙发展的历史。据碑文记载:祖祠建立后,村寨中还有少许外姓人家,后来纷纷迁徙他乡,石寨统归郭氏家族。从此,“祖祠香火缭绕丁财贵旺”,“祖祠上堂两侧,挂满金字牌匾。十六条旗杆,分竖祖祠内外斗方”,以彰显历代获取功名的宗亲。祠堂祖先神龛两侧的对联上书写着:“祖庙壮乾坤承先代五世建祠旅聚马山上接闽杭统绪,宗功昭日月贻后人万年食德基不石寨长绵将相家风”;在祠堂外庭院的地面上还摆放着图案精美的旗杆基座石和已经残缺的“节孝”碑刻,它们见证了以“耕读为本”的客家郭氏的历史,以及马山祖祠曾经拥有的繁荣和鼎盛。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数百年来,石寨土楼内居民继承了客家人“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注重子女的文化教育。在清代,楼内出有举人1人,秀才多人。而今,从楼内考出去的大学生有多人,如“树德楼”郭宜汉一家就有5个大学生;有的还是博士研究生;已工作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多人。
文物价值
石寨土楼是典型地方特色、造型独特的古代客家民居,显示了客家人的勤劳智慧、合族聚居的民情风俗和艰苦开拓精神。石寨土楼见证着客家人历史的变迁,凝聚着客家人的智慧和汗水,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石寨土楼位于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南磜镇石寨村。
交通
从梅州西站出发,经长深高速、X045可至石寨土楼,约90千米,约需用时1小时30分钟。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9 21:3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