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德植
厦门大学教授
方德植(1910~1999),浙江瑞安人。数学家。192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就读,数学成绩名列前茅。1928年因在温州发起组织抵制日货的运动遭政府迫害,遂去上海。1929年以同等学力同时考取中央大学、交通大学、上海劳动大学、浙江大学。选入浙江大学,师从数学家陈建功、苏步青教授。1933年大学毕业,留浙大任教,用英文撰写了引起国内外同行注目的论文《定挠曲线的一个特征》,发表于日本《东北数学杂志》,不久被中日多种教科书采纳。1936年晋升为讲师,得教育部的科学论文奖金,并被选拔为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研究员。研究集中在射影微积分几何,发展了平面曲线和空间曲线的射影微分几何学,发现了空间曲线的射影曲率和曲率形式的新的几何意义。多篇论文刊发于日本、意大利和国内学术刊物上,赢得中外数学界的赞赏。抗战爆发后,随浙大内迁,颠沛流离,但始终教学如常。1940年应聘为福建师范专科学校副教授。1942年,被时迁福建建阳的暨南大学聘为数理系教授、系主任,此后一直在厦大任教。1952年数理分系,任数学系系主任。1956年后,又兼函授部主任,并倡议成立厦门市数学会,自任理事长,创办《厦门数学通讯》,陈景润即为该系学生。其主要学术贡献集中在射影微积分几何领域,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共16部。生前是厦门市政协委员,福建省数学会名誉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理科数学、力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
人物生平
方德植生于1910年,是浙江瑞安县人。小学时就表现出数学天赋,中学时数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少年的方德植已萌发了献身祖国数学事业的宏愿。1929年,他以同等学历同时考取了南京中央大学、上海交通上学、上海劳动大学、浙江大学。当时已有名气的陈建功教授正应聘浙江大学,并准备和苏步青博士共同在浙大建立培养数学教学人才的基地,方德植于是选择进入浙大攻读。
1933年,方德植在浙大毕业,留校担任陈建功教授的高等微积分和苏步青教授的高等几何课程的助教。不到一年时间,方德植就用英语写出了一篇引起国内外同行瞩目的论文:《定挠曲线的一个特征》,这一成果被许多国外数学家引进了他们编写的教科书。方德植接着又发展了平面曲线和空间曲线的射影微分几何学,发现了空间曲线的射影曲率和曲率形式的新的几何意义。写于1936一1939年的这些论文相继发表于中国、日本、意大利的数学期刊,被美、德、日等国数学家视为科研新成就,在他们的专著和论文中广泛援引和采用。
方德植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废寝忘食搞研究。其时他由助教提前升为讲师,分担了陈建功和苏步青两位教授的部分课程,有段时间甚至一人担任五门课的任务。抗日战争时期,浙大内迁,条件十分艰苦,且空袭频繁。而方德植的教学科研从未间断,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张素诚研究员、北大数学研究所所长程民德教授、杭州大学数学系主任白正国教授、郑州大学数学系吴祖基教授都是方先生这一时期的学生,得到方先生的教益。
1943年,方德植得悉厦门大学迁到长汀后,在萨本栋校长领导下,教学环境和教学秩序都比较安定,教学质量为全国榜首,就应聘到厦大担任数理系教授。当时数学教师缺少,数学课由物理专家萨校长担任。方德植来了后,一下就开出高等微积分、高等几何、高等代数三门课。从那时起,二、三、四年级的数学课,全由他一人担任,有时一学期甚至要担任四门课的教学。
新中国成立后,厦大数学系从数理系分出独立,方德植任数学系主任。他的振兴祖国数学事业,提高中华民族数学水平的宏愿得到进一步激励。他兴奋不已,立即提倡成立厦门市数学学会,亲自出任理事长,亲自创办《厦门数学通讯》,为办好厦大数学系,在制订教学计划,建立工作规章制度,加强图书资料、改善教学环境、整顿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诸方面,方德植都付出了大量心血,他特别强调师资队伍的提高建设,认为这是办好数学系最重要的核心工作。为此,在狠抓数学的同时,也狠抓教师的科研。他亲手组织教师讨论班,定期讨论,自此成为数学系一种雷打不散,坚持几十年的独特制度,他自己身体力行,在每周至少有14课时的繁重教学并兼任行政工作。同时,还挤出两天时间,保证科学研究。这一时期,他翻译出版了俄文版希洛夫著的《向量分析讲义》前六章,德文版柏拉斯凯著的《微分几何引论》发表了《关于曲面的初等形式和射影素的新定义》、《论一致曲面的特征》《论曲面的规范直线》、《关于一对相交空间曲线的一个射影协变二次锥面》、《两条相交的空间曲线》《关于具有高阶奇异点的某种平面曲线对》等十几篇论文,以自己严谨的教学和出色的科研成果、一丝不苟的治学作风,为教师作出了楷模和表率。
在方德植先生的带领下,经过全系师生的共同努力,厦大数学系出现了团结奋发,蒸蒸日上的局面,逐步形成自己优良的教风和学风,成为新中国数学界一支生气勃勃的劲旅,教学和科研都有突出的业绩,1955—1957年间,厦大数学系一再受到高教部的表扬和兄弟院校的称费,被誉为祖国“东南的数学花朵”。高教部介绍了厦大数学系,并派专人来了解和总结厦大数学系培养师资的经验。《光明日报》记者采访了数学系,作了专题报导。厦大数学系的成就举世瞩目,1958年在英国爱丁堡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特来函盛情邀请厦大数学系参加。
黄伙泉教授是毕业于厦大数学系这一时期的学生,且曾是方德植先生数学课的科代表,毕业留校工作后又一直在方德植先生的培养指导下,黄教授发现了“线性时变系统的稳定判别定理”,后取名为“厦门定理”。一谈起方德植先生,他就很动情,对方德植先生一辈子致力于数学事业,呕心沥血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崇高献身精神心感身受。他说:“我上了三年的方先生数学课,第一年数学分析,第二年微分几何,第三年变分学,变分学方先生采用俄文原著打印成讲义,让同学们既学了数学,又学了俄文。方先生每周14课时,亲自开基础课,授课时数这么多,这在当时全校教授中是少见的,何况他还是我们的系主任。”“到了期末,这三门课除了笔试外还要口试。口试时每名同学要回答由浅入深的三个问题,第一题是基本概念,第三题则是启发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全班70名同学,口试题目很少有重复的。”“70个同学,每人三题,先生要出210道题,口试过程中,还随时提问。你想,只要一次口试,事先的设计,先生要花多少心血!就连口试试卷,都是他亲笔书写。先生的字我很熟悉。”黄教授激动地说:“方先生给上三门课,总共700多节课时,风雨无阻,没有缺过一堂课,也从未迟到过。有一年,先生动了痔疮手术,上课在黑板上示范演算时,我们发现他强忍痛楚。我是科代表,代表同学们请求他回家休养一段,他就是不肯,咬着牙硬是坚持天天来上课。”方德植先生家住鼓浪屿,大家知道,从鼓浪屿到厦大,五十年代并不容易,六十年代以后更惨,直到九十年代后半期厦门公交公司开通了许多线路,从鼓浪屿到厦大才有多班次的公共汽车。
半个世纪以来,方德植先生就这样不辞劳苦,日夜奔波在这条又是船又是车的旅途上,从人生的青壮期直到耄耋之年,用数字计算,这里有多少个赶路的旦夕晨昏,有多少次车船的飘摇颠簸!在“左”倾路线统治和“四人帮”肆虐的历史年代,贤愚倒错,人妖颠倒。这个年代既然张扬浮夸作假,憎恶诚实正直,既然只需奴才,害怕英才,那么,越有正义感,越是秀出,越是典型,就越不随波逐流,越备受摧残。正当方德植先生把厦大数学系从一个十几个人的小单位建设成为在国内领先并引起国际注意的科系的时候,他接“连三地受到无情的冲击。
继1957年的反右扩大化后是1959年的拔白旗,批白专道路,方德植先生成了受批判的典型对象。由于方先生对学问的执着和锲而不舍,他已经把整个身心投入数学和科学研究,他没有时间顾及其他非学术性的活动,也不愿分心于其他与专业工作无关的社会往来。有人邀请他参加党派,他坦言:“君子不党。”这面白旗为何不拔?于是斗争、批判,一连串的折磨。1956年,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方德植先生曾带领系里骨干教师制订出科研十二年的远景规划,要在“大范围几何与分析”这个广阔的领域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争取创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学派。这个规划未及实施,就这样遭到了灭顶之灾。十年动乱时期,方德植又被关进“牛棚”,连番批斗,身心备受摧残。然而,方德植的宏愿没有动摇,他的造诣、他的成就无法被否定。
粉碎“四人帮”后,在重建厦大数学系的困难时刻,年已古稀的方德植教授毅然再度出任数学系主任。他的头发已由黑转白,如今是满头雪花了,如雪的白发映着他那双永不疲倦的深邃眼睛。75高龄了,他还身先士卒,带领中青年教师,还亲自为本科生讲授微分几何课程,还为研究生和助教进修班授课。他不顾年迈体弱。从1978—1988年十年间,夜以继日,笔耕不辍,决心要追回被无端虚掷的宝贵岁月。先后撰写出版了《解析几何与线性代数》《射影几何》《非欧几何基础》《基础数学概要上下》《微分几何基础》《解析几何》《微分几何导引》《近代微分几何》等多种专著、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总计200多万字。厦大于1986年授予方德植首届“南强奖”一等奖,1988年被收入《世界名人录》。
方德植先生为祖国数学事业可谓鞠躬尽瘁,死而不已。他生前讲过:作为教师的人所必须的师道和师德就是培养超过自己的学生。从厦大数学系走出了一批如曾融生、谢希德、陈景润、美国宾州大学数学系杨农道,芝加哥州立大学江潭,安徽大学郑祖庥等国际享誉的数学家,走出了许许多多战斗在各个岗位上的优秀数学工作者,诚如苏步青在方德植先生从事科教工作六十年时贺诗的前两句所说的:“黉舍辛勤六十秋,芬芳桃李遍神州。”方德植先生用他毕生精力,用他的全生命实践了不朽的师道和师德。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6 00:4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