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去疾
篆刻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
方去疾(1922~2001),原名正孚、超、之木,号心斋、四角草堂、宋玺斋、岳阳书楼等,浙江温州人。篆刻家、印学家。
外界赞赏
方去疾不仅是一位艺术风格独树一帜的篆刻家,还是著述丰硕的印学家。仅以他编订出版的《明清篆刻流派印谱》为例,乃印学界第一次对这个领域进行突破性总结分析,被认为“大有功于印坛”。
在艺术创作上,方去疾从深厚的传统积淀中蜕化,形成倚侧清奇如骏马驰骋的印风。他还曾开创性地将简化字入樱看过他治印的人说他落刀如风,一气呵成。殊不知他有时为一方印易稿数十过。他为唐云一方“药翁写意”,沉吟14载始成;为叶潞渊一方“叶丰”鸟篆,竟殚思竭虑28年。他还是对上海的文物事业颇有贡献的鉴定家和收藏家,病后曾数次将珍藏的古代书画印章捐给博物馆。
病中的方去疾有时厌恨透了那纠缠不去的病魔,发狠不肯吃药。但只要有学生或后辈来向他请教,他思路就显得特别清晰。很少说话的他会开口告诉你从哪几本典籍中,从哪位名家的哪方印章中,借鉴哪种篆法刀法,解决创作难题。篆刻家施元亮说:“方老师教学生话不多,但很实在,很管用。”
篆刻风格
篆刻熔诏版、凿印于一炉,并以汉器文字入印,章法追奇而不务怪,于欹侧中求平稳,疏密对比强烈,富节奏感,刀法苍劲而古朴,既流走又凝重,富立体感。书法亦与篆刻风格相似,常以秦隶、诏版掺以汉碑额,纵横奇肆,欹斜自然,醇厚高古,自具格局。
印学贡献
在当代篆刻界,方去疾是杰出且重要的一位大家,他在印学(包括篆刻)领域里的贡献至少有三个方面:
正本清源
钩陈索玄,梳理流派,正本清源。
自19世纪末叶始,中国对周秦两汉玺印的研究有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可是明清流派印章依旧被忽视和冷落。方去疾对明清以来1500种印谱和200种印学论著数百万文字,以40年的时间,梳理分析,比较鉴定,去伪存真,使明清流派重放辉煌的光彩,使文彭何震苏宣汪关朱简等一大批篆刻家的作风得以廓清。这类研究成果在他1980年出版的《明清篆刻流派印谱》一书中充分地作了揭示,这是明清篆刻研究领域第一次突破性总结。
自成家数
师心前贤,离迹出新,自成家数 。
方去疾对往昔的篆刻大师们师其心而离其迹,即以传统精华为基点,吸收、消化、发扬,既与前贤精气神韵一脉贯通又风格迥然不一,显示出特定的时代感。
方去疾有扎实的功底,他14岁在他胞兄方节庵先生创办的沪上首家专业印社—— — 宣和印社工作时,就开始用心揣摩和临摹汉印,16岁时所刻印章,洋溢着浓郁而老成的秦汉意韵,后来他出版《四角亭泥古》一书,记录着他对秦汉印的泥古印迹,他为出新而泥古,在泥古基础上出新。他曾对秦汉铜器、碑版中的文字、图案等第一手实物资料作过深入的综合研讨,他早年纯正雅驯的秦汉作风到中年就变为倚侧清奇、顺势得气的作风。他的见地影响了一批印人,如钱?、来楚生这些年长于他的印人。
普及印学
去其去奥,授人以法,普及印学 。
印坛传统的传授教学方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学生举刀彷徨,不知去从。方去疾创造出一种新的篆法章法刀法的教学方法。以篆法、章法为例,“牵一发而动全身”,即是他的基点,把一印一字及一笔的疏密、方圆、敛放、正侧、细粗、短长、俯仰、曲直、向背、顺逆、刚柔、轻重、枯润……都置于全局的协调中权衡,从而客观地筛选出理想的处理方法,在方先生严格真挚的指授下,一大批中青年印人脱颖而出,韩天衡先生就是其中一位。韩先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叶缘于方介堪老师的引荐,在印学方面继而得到方去疾老师的谆谆教诲。
个人作品
早在五十年代初,他继承方节庵未竟之业,继续完成《苦铁印选》《晚清四大家印谱》的编次印行,并编辑《二弩老人遗印》《散木印集》《福庵老人印集》《古泥印集》的原拓本出版。
方去疾的作品,生前曾编印有《去疾印稿》《四角亭泥古》《方去疾篆唐诗》等。与人合作出版印集《瞿秋白笔名印谱》、《古巴谚语印谱》、《养猪印谱》等。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2 14:08
目录
概述
外界赞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