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克(1918—2009),原《红旗》杂志社副总编辑,1918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桃江县。1937年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相继在军队以及地方担任政治宣传工作,1978年7月—1982年担任《红旗》杂志社副总编辑,晚年潜心研究辩证法,著有《王船山哲学思想研究》、《中国辩证法思想史》、《中国军事辨证法思想史》等专著,2009年1月28日在北京逝世。
人物生平
方克,原名莫立本,1918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桃江县武潭镇合心桥村(今景致村),方克从小天资聪颖,16岁便考上长沙长郡中学。在长郡,他因学业优异,被湖南省长何键和校长王季范授予“乃文乃武”银质奖章。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正在长沙长郡中学求学的方克,关心民族存亡,认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年的11月初,19岁的方克在长郡中学校长、毛泽东表兄王季范的鼓励下,怀揣毛泽东另一表兄、时任长郡中学庶务的文运昌的介绍信投奔延安,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并被安排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1938年4月,方克在抗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任抗大政治教育干事。1939年7月以后,他随抗大分校挺进敌后。为抗日游击战争培训干部,历任晋察冀抗大总校政治教员、总校第三团研究室副主任,新四军军部抗大政治教员,新四军某部副科长、副处长。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他潜心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毛泽东著作,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在干部培训和教育工作中,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日战争时期,在枪林弹雨中,方克仍笔耕不辍,以笔作刀枪,撰写了一批宣传党的主张,揭露国民党假抗日、真内战的书籍和文章。
解放战争期间,方克随部队转战南北,从事宣传、新闻工作。历任山东华东军政大学资料研究室主任,新华社华东总分社研究员,河南豫西日报社社委委员兼研究部主任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方克在湖南从事干部培训教育和党的宣传理论工作。先后任湖南人民革命大学教务处处长、副教育长,湖南省行政学院副院长。1955年,调任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1961年后,先后任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南局理论小组副秘书长,湖南省委党校副校长。他为党的宣传事业做了大量工作,为共产党培养了大批干部。方克一生勤于学习,酷爱读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独立思考。他涉猎广泛,成就非凡,一生除了从事干部教育、理论宣传本职工作外,还钻研辩证法,填词作诗,编写青少年读物,硕果累累,有很多著作流传于世。1978年7月,调任红旗杂志社副总编辑。1982年离休。
2009年1月28日,方克因病在北京逝世。新华社发布了《方克同志逝世》的消息:“原红旗杂志社副总编辑方克同志(部长级医疗待遇),于1月28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1岁。方克病重期间及逝世后,胡锦涛、李长春、习近平、刘云山、李源潮、曾庆红等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主要作品
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他潜心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毛泽东著作,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抗日战争时期,方克以笔作刀枪,撰写了一批宣传党的主张,揭露国民党假抗日、真内战的书籍和文章,其中《蒋介石卖国真相》一书,1947年由东北书店出版发行,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方克1982年离休后,不顾年老体弱多病,潜心研究辩证法,著有《王船山哲学思想研究》、《中国辩证法思想史》、《中国军事辨证法思想史(先秦)》等专著。
1987年,为配合爱国主义教育,方克主编了《中国的世界纪录》,分经济、科技、历史、文教、地理、体育六卷,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和教育工作者的好评,其中科技卷获得1988年度“全国优秀图书奖”。
主要事迹
窑洞会见毛泽东
1937年11月初,19岁的方克在长郡中学校长、毛泽东表兄王季范的鼓励下,怀揣毛泽东另一表兄、时任长郡中学庶务的文运昌的介绍信投奔延安。方克先从长沙乘火车经郑州转西安,后在西安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的安排下,改乘军车去延安,经过半个月的辗转奔波。方克于1937年11月15日傍晚到达了他心向往之的革命圣地延安,望着被夕阳映红的宝塔,方克激动不已。刚刚被安排住进边区招待所里,他连忙将文运昌的介绍信交给招待所所长,所长很快就转交给了毛泽东。刚吃完晚饭,毛泽东就派警卫员通知方克去见他。
方克在警卫员带领下走进窑洞,在摇曳的灯光下,一个魁梧高大的身影朝他走了过来,方克激动地喊了一声,“毛主席您好!”并恭恭敬敬地敬了一个鞠躬礼。毛泽东也回了一个鞠躬礼,望着方克面带微笑的问:“你就是长沙来的莫立本吧?”“是的。”方克回答。毛泽东端详了一会儿方克,可能看到了他校服领子上绣的“长郡”校牌,就很亲切地问:“你是长郡中学的学生呀!”方克点点头。毛泽东对长郡并不陌生,他就读的湖南一师范与长郡相距不远,而且他的老战友任弼时、李富春、李立三、肖劲光、陈赓、曾三等都是长郡中学毕业的。
方克也仔细打量毛泽东,昏暗的灯光下,只见毛泽东脸容消瘦,颧骨突出,头发也很长时间没理了,看上去显得有点憔悴,方克后来才知道,这段时间毛泽东正忙于写作《矛盾论》和《实践论》,是经常熬夜和缺少营养所至。不过,此时的毛泽东精神状态很好,他问方克:“你们王校长怎么样,对你们好不好?”方克就将毛泽东两位表兄王季范和文运昌的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毛泽东还不时插话提问。
随后,毛泽东微笑着问方克:“你为什么要到延安来?”“我是从《全民抗战》三日刊上看到陕北公学招生简章,因此想到陕北公学去学习。”毛泽东听后,立即起身到隔壁窑洞给成仿吾校长打了电话,回来后说:“陕北公学现在不招生;抗日军政大学正在招生,你愿意去吗?”方克因没有思想准备,就问了句:“抗大都学军事吗?”毛泽东说:“抗大有政治队,课程和陕公差不多,外来的学生一般都进政治队。你如果不愿意去,也可以回去,我们送你路费。”
方克一听急了,心想自己这次来延安是因为相信共产党,崇拜毛泽东,才到这里追求真理,参加革命的,怎么能回去呢,就连忙说:“我决不回去,我到抗大去学习。”
毛泽东微笑着点了点头,并顺手从办公桌上拿起纸和笔,给抗大罗瑞卿教育长写了一个便条,推荐这位书生意气的长郡高材生到抗大学习。
方克接过便条,将要起身时,毛泽东见他衣衫单薄,就很关切地说:“冬衣问题那边会解决的。”时值初冬,陕北高原已是寒风凛冽,尚未着棉衣的方克,听了毛泽东的话,心里感到暖融融的,方克道谢告辞时,毛泽东送到了门口,并轻轻地挥了挥手。
这年11月27日,毛泽东亲笔复信文运昌,信的开头写到,“运昌吾兄:莫立本到,接获手书,本日又接十一月十六日详示,快慰莫名”。《毛泽东书信选》原注:“莫立本,即方克,一九一八年生,湖南桃江人。当时是从湖南长沙去延安的一位青年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