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胡同,呈东西走向,西起南小街,东至南竹竿胡同,长564米,宽5米。自清代起一直称新鲜胡同。1965年将五道湾胡同并入。胡同内原有清正白旗觉罗宗学(现
新鲜胡同小学)。40号院原为清桂公府,1986年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东口路北有清内务府大臣
绍英旧居。路南有
礼部尚书绍琪花园。79号院中有一直径30公分的
酸枣树,果实大,人称“老虎眼”。
元大都的街道,规划整齐,经纬分明,相对的城门之间一般都有大道相通。《
马可·波罗游记》一书记述云:“全城的设计都用直线规划。大体上,所有街道全是笔直走向,直达城根。一个人若登城站在城门上,朝正前方远望,便可看见对面城墙的城门。城内公共街道两侧,有各种各样的商店和货摊……整个城市按四方形布置,如同一块棋盘。”
《
析津志》载:元大都街制,“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弄通”。元大都街道分布的基本形式是:在南北向的主干大道的东西两侧,等距离地平列着许多东西向的胡同。大街宽约25米,胡同宽约6—7米。
元大都内的胡同,其规划是以相邻两城门区间为一区域。近年在元大都光熙门(东北门)至大都城东北隅进行勘查,计发现东西向胡同22条。值得注意的是,今北京
东直门(原崇仁门)至
朝阳门(原齐化门)之间现仍保存的东西向胡同也是平列的22条。而东四三条至九条整齐划一的胡同格局,更是典型的元代胡同宽度。
元大都胡同与胡同南北宽可融四进大四合院的距离(约90米),正是元代蒙古人住宅要有马厩、草料房的建筑格局要求。当年元大都城的规划是有统一格式的。因此可以说,新鲜胡同是具有800多年历史的老胡同了,始建于营造
元大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