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Yellow Emperor’s Native Place Scenic Spot),位于河南省郑州市
新郑市轩辕路1号,规划区位于郑韩故城城墙内,北至郑韩路、东至迎宾路,南至人民路,西至阁老路。景区规划用地面积 53.66公顷,景区面积7万平方米。
命名
历史典故
历史上最早记述
黄帝居轩辕丘的是战国《世本》,说:“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产青阳及昌意。”汉代戴德《大戴礼记·帝系》、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从此说:“黄帝居轩辕之丘。”但轩辕丘在何地,史书记载不明。到晋代,
皇甫谧《帝王世纪》说明了轩辕丘的地望,说:“(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有熊,即今河南新郑是也。”说轩辕丘在有熊国,即今河南新郑县。
因为新郑古为有熊国,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创业、建都之地,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所以名为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
有熊旧都
河南新郑古为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降于轩辕之丘,定都于有熊,史书多有记载:
战国,《世本》:卷一帝系篇,少典生轩辕,是为黄帝。注:号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国君之子故也。都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产青阳及昌意。
汉朝,《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晋,《帝王世纪》:“(黄帝)授国于有熊。有熊,今河南新郑县也。”
西晋,《续汉书·郡国志》:“河南尹新郑县,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
北魏,《水经注》:“或言新郑县,故有熊之墟,黄帝之所都也。”
唐,《括地志》:“黄帝征战蚩尤,初都涿鹿,即位乃都有熊。”
宋,《太平御览》:“或曰黄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
《大明一统志·古迹》:“轩辕丘,在新郑县境,古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生于此故名。”
自汉代在新郑北关轩辕丘前建有轩辕庙以来,历史有毁有修。明代隆庆四年修葺,于祠前建“轩辕桥”;清康熙五十四年新郑县知事许朝术于祠前立“轩辕故里”碑;清乾隆二十九年修葺,《重修大殿碑记》记载:“古传郑邑为轩辕氏旧墟。行在北有轩辕丘遗址,乃当年故址”。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缅怀始祖功德,新郑市人民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黄帝故里进行了多次整修、扩建和改造。可以说,黄帝故里历经了千年风雨沧桑,见证了历代王朝沉浮,而黄帝故里的变迁历程恰恰是社会大变革、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缩影。
历史沿革
黄帝,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是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的一位首领,建都于有熊,故亦称有熊氏。
相传尧、舜、禹、伯益、商汤等都是黄帝的后裔,所以黄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
新郑市古为有熊国,是古有熊氏的族居地,五千年多前,轩辕黄帝出生于新郑北关的轩辕丘,长于姬水河畔,黄帝元年即位,居
有熊,初制冕服。
汉代时,为纪念黄帝功德,人们在轩辕丘上建造了
轩辕庙,此后历代都有修复。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新郑县令许朝柱在祠前立“轩辕故里碑”。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修葺。《重修大殿记》记述:“古传郑邑为轩辕氏旧墟,行在北有轩辕丘遗迹,乃当年故址。”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缅怀始祖功德。
1958年,“大跃进”期间,轩辕祠有损毁,“轩辕故里”碑被毁。
1990年,新郑县人民政府又对轩辕祠进行修葺。
经过2002年和2007年两次大的扩建,形成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
2005年4月10日,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塑像落成。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上级政府和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大力支持下,新郑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力打造黄帝品牌,对黄帝故里进行了扩建改造。
2020年5月,景区再次启动规划提升。
2021年11月24日,新郑市黄帝故里园区改扩建工程全面进入加速状态,准备对轩辕殿工程、黄帝像雕塑、贵宾室工程、石材铺装、景观绿化、嫘祖路建设六个重点工程进行扩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河南省新郑市轩辕路1号,地处北纬34°16′至34°39′,东经113°30′至113°54′之间。北靠省会郑州市,东邻中牟县、尉氏县,南连长葛市、禹州市,西与新密市接壤。北距郑州市区38千米;东北距中牟县城45.6千米、开封市区120千米;东至尉氏县城42.6千米;南至长葛市区20.4千米、许昌市区40千米;西南至禹州市区36.5千米、平顶山市区84千米;西至新密市区34.5千米。
地形地貌
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的地形地貌主要包括山地和丘陵,景区内的具茨山主峰风后岭海拔793米,相对高度540米。
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在自然地理分布中处于二阶台地前沿,秦岭纬向构造东端,在河南省地质构造单元划分中,跨两个地质构造基本单元,西部属于嵩箕台隆,基岩裸露,构成西部山地、丘陵的地质基础;东部属于华北坳陷的通许凸起,第四系松散堆积物覆盖于基岩之上,构成东部平原的地质基础。
气候
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所属的新郑市,属温带季风气候。气温适中,四季分明。公历3月至5月为春季,天气温暖,多东北、西北风,雨水偏少;6月至8月为夏季,天气炎热,多东南风,雨水偏多,降水量占全年的52%;9月至11月为秋季,天气凉爽,风向不定,雨水偏少;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天气严寒,多西北、东北风,雨雪偏少。
水文
新郑市地处淮河流域,境内河流分别属于颍河和贾鲁河水系,属颍河水系的主要河流有潩水河、双洎河、黄水河(古溱水)、梅河、暖泉河和莲河,潩水河,境内河段约24千米,流域面积102平方千米;双洎河,清朝以前称洧水,发源于登封市阳城山,在新郑境内河段35.5千米,流域面积239平方千米,为新郑境内最大河流;黄水河,本名溱水,全长29.4千米,流域面积110平方千米;梅河,发源于薛店镇岳庄西北,全长26.5千米,流域面积106平方千米。
景区布局
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整体布局突出了“中华民族之根”主题,从北至南依次分为轩辕丘拜祖广场区、黄帝故里祠区、中华姓氏广场区,构成“天、地、人”三大板块。黄帝故里朝拜序列在功能与形式上传承与延续了典型的中国传统中轴仪轨秩序,莅寻根之门,踏御路黄道;进同心寰,升祭祖坛;跨轩辕桥,朝故里祠;行静心之道,晋左右仪门;伫礼宾台,入拜祖庭;拜始祖殿,登临玺台,上轩辕丘。故里园区新增系祖坛东侧黄帝文化馆、西侧中华姓氏馆,形成了一条贯通东西‘两馆一坛’的布局和‘祭天拜祖’的副轴线。故里广场作为黄帝老家的“前客厅”,广场主线设计黄河“几”字弯水景造型,将接旨亭、新郑老城记忆等历史遗存点缀其间,穿过故里广场往北走,就来到了寻根门广场,再往前走就到了同心广场区,在广场中央建有系祖坛,是礼拜始祖之坛,坛四周刻有中国二十四节气,以致敬黄帝开创的中华农耕文明,随后便是故里祠静心园,祠前新建轩辕桥与明代古轩辕桥,形成双桥奇观,最后到达拜祖广场,该广场北枕轩辕丘、南接故里祠,广场中的轩辕殿是黄帝故里园区的标志性建筑,黄帝像端居殿中央,是黄帝故里园区的核心。拜祖区有轩辕丘、黄帝纪念馆、黄帝像、中华文明圣火台、文化长廊、拜祖广场等景观;故里祠区有黄帝故里祠,祠中供奉有轩辕黄帝及黄帝妃嫘祖、嫫母塑像,祠前有轩辕桥、青石坊、指南车、日晷、汉阙;广场区设中华姓氏广场,其中有镌刻3000多个姓氏的中华姓氏墙和黄帝宝鼎坛等景观。
重要景点
综述
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出生、创业、建都之地,战国《竹书纪年》和汉代《史记》等史书均有记载。汉代建
轩辕庙,历代迭修。明隆庆四年(1570年)于祠前建轩辕桥,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新郑
县令许朝柱于庙前立“轩辕故里”碑。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多次进行扩建,景区面积已达7万平方米,整体布局突出“中华之根”主题,从北至南依次有拜祖广场、故里祠、中华姓氏广场区,构成了“天、地、人”三大板块。
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共分三大区域众多景点。中华姓氏广场:皇帝鼎坛、汉阙、姓氏墙;故里祠:故里祠、许愿墙;拜祖广场:黄帝像、轩辕桥、黄帝纪念馆区等。
中华姓氏广场
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门前广场原名轩辕广场,由于地处老城区,形状不方不圆,道路斜穿而过。2008年根据专家建议,将轩辕广场更名为中华姓氏广场,面积由原来的7千平方米扩建成1.5万平方米的方形广场,将景区内鼎坛移至百家姓广场,放至广场靠南三分之一处,鼎坛高9米,底座为35米×35米,坛面为21米×21米,共分三层15层台阶,鼎坛周围广场地板上刻满中华4600多个姓氏,并有抽象的祥云纹路散布广场之中,意喻“踩祥云之上,观百家姓,唱和谐歌,畅想民族腾飞之未来”。
姓氏墙六面刻有2006年公布的当代百家大姓及有文字可考的3000个姓氏。根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表明,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高频姓氏有129个,墙上镌刻的高频姓氏是按照人口比例的多少排列的,占全国总人口的87.5%。后面看到的是2871普通姓氏和稀有姓氏,是按照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来排列的,这些姓氏占全国总人口的8.1%。
黄帝宝鼎坛区位于轩辕庙后,南北长150米,东西150米,面积约2.25万平方米,由青石甬道铭文、民族图腾柱、黄帝宝鼎坛和楹联长廊组成。青石甬道铭文镌刻上自伏羲、神农、黄帝,下迄21世纪近万年历史,其中记有关黄帝在河南新郑诞生、建都等史实。甬道铭文两侧镌刻“客家人脚印”。民族图腾柱耸立青石甬道两侧,汉白玉石,10方,高3.6米,6棱,镌刻中华民族56个民族的图腾或族徽。黄帝宝鼎坛是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标志性建筑之一,坛基为正方形,代表八卦之一“坤”,边长50米。坛顶为圆形,代表“干”。坛高5米,代表“五土”,即山林、川泽、丘陵、水边、洼地等,象征大地山河。鼎坛台阶取3699之数,第一平台为3个台阶,为正道。第二平台为6个台阶,寓八卦中阴爻,即阴、阳、风、雨、晦、明等。第三平台、第四平台各为9个台阶,合为99,为至尊。鼎坛四周以青石铺面,寓意大地浩瀚,自然和谐。鼎坛上伫立九鼎,黄帝宝鼎立于中宫之位,青铜铸造,高6.99米,直径4.7米,重24吨。鼎腹三面,每面镌刻三条龙,其中一条巨龙居中,回首反顾,龙首有似火球,寓为黄帝宝珠,象征光明;龙口涎水纹,象征风调雨顺;鼎足为立熊,寓意国于有熊。此鼎为中华第一宝鼎。
新郑是鼎器之源,中国最早的鼎器出自八九千年前新郑的裴李岗遗址。五千年前,新郑人轩辕黄帝最早将陶鼎炊器制成铜鼎礼器。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其余8鼎,为四方四圆,通高1.25米,兽面纹饰,分别取仕、智、丰、爱、安、嗣、寿、财之名,以八卦之位环列黄帝宝鼎四周。楹联长廊位于黄帝宝鼎坛区东西两侧,各长150米,宽5米,楹联200幅,展示名人大家手笔,歌颂黄帝功绩,心系故里,其中多为书法艺术做品。
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的大门为汉阙。阙,系最古老的门。阙者,缺也,是古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的建筑物。这座汉阙其形为蜂腰形子母阙。母阙为重楼,上楼为重檐,高17.08米,东西两阙之间净距24米。
故里祠
故里祠始建于汉代,在历朝历代都经历了多次修缮,大体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制。故里祠的大殿敬奉的就是轩辕黄帝的老年金身塑像。上面的匾额,是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程思远的题词“人文初祖”。殿内四周的八幅壁画,生动地展现了黄帝一生的丰功伟绩。
拜祖广场
轩辕桥是轩辕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人为拜谒始祖轩辕黄帝,在祠前专门修建的。原桥为明隆庆四年(1570年)所建。桥东侧,有阴刻篆文“轩辕桥”三个字,西侧的古砖上,刻有“许州造砖户王仲”的字样。由于朝代更迭、历史变迁和地形地貌的变化,此桥被沉埋地下多年。2002年3月,新郑市恢复轩辕桥,在开挖新桥桥基时,正巧与古桥址相合。新修的这座轩辕桥,长12米,美观、典雅,如长龙卧波,横跨于姬水河上。
轩辕庙是整个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中最古老的建筑也是最核心的部分。汉代建祠,明清修葺,有正殿、东西配殿和祠前庭。
轩辕庙位于新郑市区轩辕丘前。汉代建筑,历代多有毁建,明清重修,存有大殿、东西厢房和前殿门。清,康熙五十四年县令许朝柱于祠前立“轩辕故里”碑。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金石志》:“国朝,轩辕故里碑,碑在北门外,康熙五十四年邑令许朝柱立。”(卷三十九)清,道光十七年《林则徐日记》记述:此年林则徐任湖广总督,农历二月二十日,途经新郑,由郑州市施牧和新郑县令李嘉礼陪同,至县城北关轩辕庙拜谒黄帝。
轩辕庙正殿五间,中央供奉轩辕黄帝中年金身塑像,上面人文初祖的扁额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思远的题词,殿内四周的壁画生动形象的展现了皇帝一生的丰功伟绩。东西配殿各三间,东配殿塑黄帝元妃嫘祖—“先蚕娘”像;西配殿塑黄帝次妃嫫姆—“先织娘”像。
祠前庭三间,以图照展示新郑的裴李岗、仰韶和龙山文化时期文物。祠庭院内,树“林则徐拜祖碑”和
世界客属总会拜祖碑等。
轩辕丘与黄帝纪念馆区位于黄帝宝鼎坛之北,占地约1万平方米。轩辕丘旧址于此,清末被毁,今又象征性修复。丘高19米,直径100米,丘上植草木。黄帝纪念馆位于轩辕丘下,总投资1600万元,高11.9米,宽50米,二层,建筑面积30018平方米。由郑州市大学建筑工程院和河南省古建筑研究所进行建筑设计和装修设计。纪念馆采用地穴覆土式建筑手法,为新石器时代人字形建筑,通过岩画和青石等传统表现手法,表现根文化主题。一层在地下,北壁墙中央端坐轩辕黄帝黄铜像,通高5.9米,取“九五”之尊,右手执权杖,左手握拳置膝上,目视前方,睿智、英武、端庄、慈祥。纪念馆门前亦有一尊玻璃钢仿石雕黄帝像,与馆内塑像相同。黄帝纪念馆前左侧靠东墙树“世界客属第十八届恳亲大会拜祖纪念碑”。历年大型祭拜活动在黄帝纪念馆前黄帝宝鼎坛区举行。
寻根门广场
寻根门广场突出了“老家河南、根亲中国”的文化底蕴,表达了全球华人认祖归宗、八方来朝齐聚故里,开启寻根拜祖之旅的愿景。
寻根门设计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牌坊形象,将黄帝文化元素中的百家姓采用铸铜工艺体现在紫铜板上,整个寻根门上面总共有635个椽头,通过这些工艺可以体现寻根门铜光内敛大气庄重的效果。
黄帝文化花园区
黄帝文化花园区以五行万物的种植理念,与轩辕丘一道形成山环水抱的总体景观布局,体现中华文明所追求的“生生不息,自然和谐”之美。
同心广场
同心广场内圆外方,蕴含中国传统理念,中心积石起坛,礼天拜祖,正中铺设天心石,环砌九块石板,以九九之数向外每环增加九块,合计九环表最高尊崇。
系祖坛由粗犷整石所筑三层高台,四周水系环绕寓意四海,栏板石上阴刻二十四节气,以致敬黄帝所开创的中华农耕文明,圆拱形天心石位五方之极,站在其上敬告始祖,如山鸣谷应,天地同声。
中华姓氏馆展陈采用大体量数字化语言,是以此由数字化语言与艺术语言共同打造的5G时代文博展馆。
文化活动
拜祖祭典
2018年4月18日农历三月初三,戊戌年“新郑黄帝拜祖祭典”在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举行。戊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政协河南省委员会、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等联合主办,由郑州市人民政府、政协郑州市委员会、新郑市人民政府承办。
“新郑黄帝拜祖祭典”是自春秋战国以来,华夏炎黄子孙于黄帝故里轩辕之丘(今河南省郑州市下辖新郑市)祭拜先祖黄帝的仪式。唐代后升格为官方祭典。大典现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委、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世界客属总会(香港)、欧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台湾中国统一联盟主办,郑州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郑州市委、新郑市人民政府承办。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吴伯雄,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中国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出席历届大典。在“首届全球根亲(客家)文化盛事颁奖大典”被评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根亲文化盛事”。
“新郑黄帝拜祖祭典”为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仪程共九项,分别为:盛世礼炮、敬献花篮、净手上香、行施拜礼、恭读拜文、高唱颂歌、乐舞敬拜、祈福中华、天地人和。拜祖大典将继续坚持“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谐和睦”主题,体现互动性,对黄帝故里文化以外的少林文化、中国功夫、嵩山文化等由黄帝文化派生衍生文化进行互动彰显。
2024年4月11日,甲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将在黄帝故里中国河南·郑州新郑举办。大典的主要仪程分别是盛世礼炮、敬献花篮、净手上香、共拜始祖、恭读拜文、高唱颂歌、乐舞敬拜、祈福中华、天地人和。
顶拜轩辕
新郑是黄帝故里,是轩辕黄帝的出生、建都地,人文始祖黄帝在新郑建立,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新郑就有三月三风后顶拜轩辕的习俗,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华夏炎黄子孙的共同祖先。据史书记载,轩辕黄帝故里在河南新郑。春秋时代的历史典籍中就有三月三登新郑具茨山(俗称“始祖山”)朝拜黄帝的记载,唐代以后渐成规制,盛世时由官方主拜,乱世时由民间自办,一直绵延到被发现。
影片文化
从2021年起,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献礼影片以轩辕文化为创作主题,围绕着黄帝文化、黄河文化、根亲文化进行创作,讲述中华民族根脉的故事,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献礼片开始《5000年很长吗》系列影片。
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帝祭典(新郑黄帝拜祖祭典)在入选2008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黄帝文化国际论坛
拜祖大典举办17年来,形成了“文贸衔接、政经协同,以文促经、互动双赢”的良好局面。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期间,将举办2023全球豫商大会、黄帝文化国际论坛、“轩辕情·中国梦”全国中国画书法篆刻作品展、“根亲中国”华语电影短片大会等四项关联活动,其中,黄帝文化国际论坛是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系列重要活动之一,自2007年起已连续成功举办十五届,第十六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2023年4月20日至21日在郑州新郑举办。
其他看点
郑国车马坑遗址博物馆
新郑市郑国车马坑遗址博物馆位于新郑市区文化路南端,为春秋时期郑国国君及其家族墓地,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韩故城遗址的重要区域,该区域有春秋墓葬3000余座,大中型车马坑23座,其中6米以上的大型墓近180座,长宽均超过20米的特大型墓4座,2002年,新郑市建成郑国车马坑景区,2013年4月对其升级改造重新开放。
新郑考院
新郑考院是新郑文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清代县级科举考试的重要场所。始建于清代晚期的考院,原为黉学,即古代教育机构,后改为了县级科举考试的地方,考院博物馆总占地面积4893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多平方。2021年,新郑考院入选河南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第八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欧阳修陵园
欧阳修陵园位于新郑市区西13千米辛店镇欧阳寺村。欧阳修陵园占地约万余平方米,主要由中殿、大殿、东西配殿及墓冢组成,欧阳修墓冢高约5米,周长15米,并排右侧有薛夫人墓,陵园坐北朝南,建筑为仿木结构仿宋风格,欧氏陵园在1958年“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松柏被伐,碑碣流失,垣墙倒塌,1994年,在政府和有关人士资助下,又修葺一新,2000年被河南省文物局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6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发与保护
开发
2002年,中铁十五局集团黄帝故里核心景区改扩建项目是一个包含园林绿化、仿古建筑、地下综合管网及相关配套设施等多项综合工程的EPC总承包项目,占地面积38.6万平方米,主要分故里园区和故里广场两大建设模块。2007年,黄帝故里景区改扩建规划开始编制。2020年,景区启动提升工程,提升工程由清华大学教授、著名古建筑专家郭黛姮担纲前期总体规划;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及其团队负责详细规划、建筑单体、室内设计及园林景观,提升后的景区将地域文化与时代背景融为一体,整体设计遵循“大巧若拙,自然成器”的理念,采用简洁古典的营造工法和现代工艺,并借用《史记》中“黄帝采首山铜”及“轩辕有土德之瑞”的历史记载,主体建筑采用紫铜、黄色花岗岩两种材料以体现历史传承。
保护
黄帝故里风景区,原为轩辕黄帝出生地,汉代建故祠,历经几个朝代,现在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在新郑黄帝故里遗址发现一座编钟祭祀坑,年代为春秋中晚期,编钟祭祀坑东西长2.6米,南北宽1.4米,深0.8米,坑内出土有三排钟架,共24个编钟,分别有鎛钟4枚、钮钟20枚,10枚为1套,共计2套。新郑黄帝故里的遗存也是随着发展而不断流变的,合理规划,有序开发,在开发过程中,一些地下文物的出土,如明清时期的石幢等的出土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新郑博物馆,坐落在河南省新郑市区黄帝故里西侧,是河南省县(市)级规模最大、馆藏文物最多的博物馆。现存馆藏文物有六万余件,主要陈列有裴李岗文化石磨盘、石磨棒,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礼器等。新郑市博物馆作为一个收藏保护、研究及展示藏品的机构,可将这些可移动文物及时清理并登记入库,为参观者提供展览,让公众了解黄帝故里风景区这一区域全貌。对于区域内不可移动的古建筑来说,由于建筑材料及其他因素影响,寿命有限,设立警示牌和标志牌,进行有效保护,确保其本体不受破坏,必要时要进行规范性修缮。
重要事件
2000年,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内轩辕故里祠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4月6日,新郑始祖山黄帝文化景区被中国侨联命名为“中国侨联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6年6月,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被公布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07年,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被列为郑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8年6月7日,“
新郑黄帝拜祖祭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2010年,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被命名为河南省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5年6月,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被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授予“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称号。
旅游信息
门票
免费。
开放时间
08:00-17:00,建议出游时间:春秋两季,建议游玩时间:2小时。
交通方式
郑州火车站广场乘坐以下运营巴士:
郑州市一新郑市汽车站,05:50一19:30,夏天9分钟/班,票价7元。
郑州市一新郑市汽车站,06:00一17:30,冬天9分钟/班,票价7元。
新郑市汽车站—黄帝故里景区步行890米到达。
公交转乘:
从郑州市火车站走约190米到火车站总站(大同路)乘坐;981路(原K81路)(坐11站)到万客来站(S103)下,走到新客运南站总站转乘;郑州市客运南站一新郑北关汽车站(坐1站)到新郑市北关汽车站总站下。走约680米到黄帝故里景区。
自驾指南:
郑州市—新郑市
1、107国道:从郑州市区—十八里河—107国道—新郑西关—向东直行经西关双洎河—腾飞像阁老路向北—阁老路与轩辕路交叉口向东200米—黄帝故里景区。
2、郑新公路:从郑州市区—十八里河—郑新公路—新郑迎宾路—黄帝故里景区。
3、京珠高速:从郑州市上京珠高速—途径机场高速—新郑高速下路口—沿解放路向西300米—解放路与神州路交叉口向北—神州路与人民路交叉口向东直行—经人民路大桥、西亚斯学院、黄帝像、新郑宾馆—人民路与新建路向北—新建路与黄水路交叉口向东—经步行街—黄帝故里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