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潮
20世纪70年代中国诗歌运动
20世纪70年代中国诗坛出现了大批的优秀青年诗人。他们对当代诗歌传统规范进行挑战,先后大量发表了当时无法让“正规”诗坛接受的充满新风格的诗。
“新诗潮”诗歌运动
概况
他们通过创作诗歌来反思人的本质问题,以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他们由地下秘密写作、交流转入公开写作和集会活动,形成了一个新诗潮诗歌运动
产生的背景和发展
以朦胧诗为主的新诗潮诗歌运动在70年代末“思想解冻”后逐渐进入高潮时期,其标志便是1979年3月号《诗刊》上北岛短诗《回答》的发表,随着《回答》一诗的发表,“朦胧诗”开始由地下状态进入公开状态,新诗潮诗人不仅很快就占领了各种文学报刊的主要版面,他们还创办了自己的民间诗歌刊物《今天》杂志,推出了一批优秀诗人的作品,如北岛、杨炼、顾城、江河、舒婷、芒克、江河、严力等,并且引发了诗歌界乃至整个文学界的一次历时数年的声势浩大的关于“朦胧诗”的论争。
这类诗歌在创作手法上大量使用象征的艺术表达方式,使得诗歌的文学意义充满多样性和不明确性,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朦胧诗。朦胧诗人们在反思和对自我价值的探寻之后,终于找到了自己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的位置,其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就是为后人提供历史的见证,因此,“提供历史的见证”也就成了“朦胧诗”的最终主题。
1985年11月出版的《朦胧诗选》收集了这些诗人的作品,这也是朦胧诗派一词的来源之一,又因为相当一部分朦胧诗人都在《今天》上发表过作品,朦胧派也往往被称为今天派。
20世纪80年代开始,朦胧派被陆续出现的新诗潮流派取代,从1984年开始,中国新诗潮诗歌运动进入“后朦胧派”发展阶段。
代表诗人
食指 北岛 杨炼 多多 根子 舒婷 芒克 顾城 黄翔 江河 梁小斌 严力 王小妮 林莽 方含 田晓青 哑默 傅天琳
民国诗刊《新诗潮》
刊物简介
《新诗潮》是四十年代初期问世于桂林、柳州、南宁等地的一份新诗专刊,主要编者为麦紫、罗迦等。1944年,因受战事影响该刊停出。1947年间,麦紫、罗迦等先后返抵上海,1948年1月又以“丛刊”形式在上海出版《新诗潮》。复刊后的《新诗潮》大体每三个月出版一辑;其基本作者以抗战期间初事写作的青年诗人为主,也有二三十年代已登文坛的作家,但不多;其内容以发表新诗作品为主,也兼登一定篇幅的诗评、诗论,还有少量的外国诗歌翻译。1948年底,《新诗潮》出版第四辑后停刊。
刊物方向
《新诗潮》在上海复刊伊始就明确表示“倡导社会诗”,编者特意声明:“不管诗人们是有所歌而歌,或是有所诅咒而诅咒,如果,我们敢于正视现实,又怎能忽视社会生活呢?去透视它!而且启发苦难者的思想吧!让诗人的灵魂拥抱在一起。时代需要好诗,诗人们应该尽忠地为时代歌唱。” 在上海所出的四辑中,共发表诗作七、八十首,尽管题材多样,风格不一,然而基本上都属于“社会诗”,即直接表现社会现实生活与斗争的情景;像羊 的《土地谣》,吴视的《向着暴风雨》,张大旗的《我,抗议》,红笳的《水灾》,杨琦的《该颤抖的不是我们》,阳光的《战士》,阎栋材的《到农村去》,柯金的《奇怪的国家》,金近的《天下乌鸦一样黑》,牧群的《你呀,你反说俺是强盗》等,从诗题上就不难推想出诗作的内容。就连刊发的外国诗歌翻译,如《爱吕亚诗抄》和《西班牙抗战谣曲选》(戴望舒译),也不离追求民主与自由,歌颂反法西斯斗争的主题。
社会评价
《新诗潮》中的诗篇,有抒情诗,有叙事诗,也有政治讽刺诗,还有积极尝试用工农民众语言写作的“大众化”诗。该刊编者知道,“一个好的诗刊,它对于现实性和艺术性都要同样重视的”。然而在事实上,当“现实性”与“艺术性”两相比较时,编者往往更看重的是“现实性”。与此相关,写实主义也就成为《新诗潮》诗人大多奉行的创作方法;文辞朴实简洁,情绪坦率粗犷,也就构成《新诗潮》诗作的一般艺术风格。《新诗潮》里的诗作,有些形象生动,情感真挚,于情景交融中蕴寓事理;有些则不免种种稚弱,或缺少文采,或说理直露,或形象苍白,或夹杂“标语口号”等。从整体上说,《新诗潮》的诗作,有强烈的现实内容和积极的社会意义,但在艺术技巧和风格上,则较为单调与平浅。《新诗潮》在当时文坛的地位和社会影响,相对要逊色于《新诗歌》、《诗创造》和《中国新诗》。
主要诗人
《新诗潮》的诗人分布广泛,大多散居于国内(主要是国民党政权统治区)各地,在上海的不多,但是该刊的中坚。《新诗潮》在上海的主要作者,有麦紫、罗迦、王采和吴视等。
麦紫(1911—1982,广西荔浦人)原名麦春乾,抗战初期开始文学写作,在桂林与罗迦等结识,合作创办《新诗潮》,抗战结束后到上海。在沪期间,除了《新诗潮》,他也不时在其他报刊发表诗作,如《仇恨》、《血》、《小牛犊》等。麦紫的诗作多为短章,主要表现农村的阶级压迫与阶级剥削,诅咒不合理的社会,同情农民的苦难,文辞质朴敦厚,但数量不是很多,当时没有出版诗作集。《新诗潮》的具体编辑事务,以麦紫操办最多,上海复旦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新诗潮》在沪复刊第一期,即麦紫当年赠送友好的签名本。
罗迦(1921—1992,浙江鄞县人)原名沈明德,曾用笔名有郁江、骆间、李洛漠、沈蕾、沈莱、阿虎、骆大风等。抗战爆发后他由杭州奔赴桂林求学,三十年代后期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他写散文、评论、报告文学,而以新诗最多,也最受文坛注意。1947年春到上海后,罗迦文学写作最多的还是新诗,至1949年陆续出版四部诗集,其中的《诱惑的城市》和《要太阳的人》是两部长诗,《我爱早晨》和《给屠杀者》是短诗合集。罗迦的作品大多为叙事诗,其内容主要表现现实社会的阶级对立与阶级斗争,抨击社会邪恶和残暴统治,呼唤民众觉醒,赞美人民革命。宣判法西斯独裁统治必然灭亡的《给屠杀者》;表现抗日战士在民族自卫战争胜利后面对国内阶级斗争现实而觉醒,决心再向反人民的统治阶级开战的《我回来了》和《我的家在高原》;全景式描绘四十年代后半期上海繁华而糜烂的都市景象,赞扬学生和市民“反内战、争民主”群众运动的《诱惑的城市》;谴责反动统治者贪婪残暴,断言其必将在人民革命中毁灭的《要太阳的人》;都是这样的作品。罗迦的主要诗作,结构较为繁复,尤其是他的长诗,往往围绕主题从多侧面、多层次展开编织,通常集描述、控诉、讥讽、歌颂于一诗,各有所指,爱憎分明,景象开阔,气势宏大。在诗体方面,罗迦多用马雅可夫斯基的阶梯样式,然而又有他自己的特点:文辞简短明朗,甚至一个词组即为一行,以此取得意象突出、节奏沉稳而快捷的艺术效果。完全写实的《诱惑的城市》是这样,应用象征手法,具有一定浪漫因素的《要太阳的人》也是这样。罗迦的诗,也存在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化词句(如“紊乱的中国呀有旋律的罢工”,“而这个战争和从前的战争已经两样”等等),但其积极的现实社会意义和鼓动革命倾向,则十分明显而强烈。有材料说,《要太阳的人》除在上海刊行,还曾在当时仍处于国民党政权控制下的青岛、沈阳等地的报刊连载,都曾受到当地军警的查禁,有关报刊的编者甚至为此遭受迫害”。五十年代,罗迦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育,后受“胡风事件”牵连,又因言致罪,成为“右派”,至八十年代获得平反,不久病逝。这位早先热情激昂的诗人,在五十年代以后再无引人注目的诗作问世。
王采(生平不详)的文学活动大致始于四十年代初期。抗战时期,他参加过宣传演出队,主编过湖北《大刚报》的文学副刊《大江》,1948年春到上海。此后,王采接连出版两部诗集:《你在哪儿》和《给魔鬼》。《你在哪儿》所收多为1947年间的诗作,主要表达投身革命队伍的渴望。在一首题为《自传》的诗篇中,诗人简要介绍了自己的经历与追求:出身穷苦,在苦难中觉醒,青少年时代便别母离乡,后投身革命,坚信社会主义新生活必将到来,虽一度“在敌人的拳击下铿然跌倒”,也曾入狱,然而“没有举起白旗”,现在渴望重归革命队伍。与诗集同名的《你在哪儿》,则表现“我”对革命组织的苦苦思念和寻找。《沉默的时候》、《反击》、《我一次看到海》和《画家的梦》等其他诗篇,也都借事借景以言志,从不同侧面表达诗人寂寞孤独又斗志弥坚的精神状态。《给魔鬼》出版于上海被人民解放军占领仅仅几天的1946年6月。这部诗集所收大多为1948年间的诗作。《扬子江的颂歌》、《伸出钢铁的胳臂》、《他们来啦!》等,欢呼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期待人民翻身作主时代的到来;《我来到上海》、《枪的祈祷》等,倾诉蔑视邪恶、渴望战斗的情怀;《丑角》、《给魔鬼》、《奴才》等,则对反动统治者及其各类帮凶走卒进行辛辣的嘲讽。王采说:“诗的本身,就应该是一个人对人生热烈追求的精神状态的高度升华”;“我只是把作为一个人的,或散兵的向前突击或追求,痛苦与反省,不断的克服过程,一点一滴的很真实的写了出来”。王采的诗,长于袒露个人的精神世界,尽情宣泄内心情感,激情澎湃,气势雄壮,意境质朴而广阔,语言喜用多重修饰的复合长句,节奏偏快且起伏感强;较明显的欠缺,是有些诗作近似分行排列的散文。五十年代王采调往武汉文联工作,不久因个性张狂和固执偏见受到严厉处分”,调至中学教书,遂逐渐淡出文坛。
吴视(1914—1982,湖北黄陂人)的文学写作始于三十年代,但早期发表的多为旧体诗词,四十年代初期转写新诗,是抗战时期大后方文化界救亡民主运动的积极参加者,1947年春到上海。他在《新诗潮》发表了《向着暴风雨》等诗作,参加了“新诗潮社”组织的“关于新诗的方向问题”讨论活动。1949年出版的《大陆的长桥》,是吴视四十年代在川渝地区所作主要新诗作品的结集,或抒发抗战时期的种种感慨,如《凄凉的亭畔》、《我经过大陆的长桥》、《大流亡线上》等;或表现战后的种种社会景象,如《向着暴风雨》、《从黄昏到半夜》、《重庆的街景》等。吴视的诗,写景详实,抒情奔放,文词朴素,节奏快捷,但也有“散文分行”的情况。上海解放后,吴视参与筹组“上海诗歌工作者联谊会”,后出任该会常务理事兼理论批评组组长,随后加入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五十年代初期因工作调动离沪。
四十年代后半期出现且比较活跃的几位上海青年诗人,如罗山、罗根等,也是《新诗潮》的主要作者。罗山发表的诗作,有描绘江南农村现实景象的《村野诗抄》和《赶早呀,完成桥梁的工程》等。罗根发表的诗作,有用上海方言反映国民党政府抓壮丁,使老百姓困苦生活雪上加霜的《一叠烂钞票》等。五十年代以后,罗山、罗根似乎也不再见闻于文坛。
网络期刊《新诗潮》
本刊介绍
《新诗潮》网络期刊是第四人称于2009年基于一起写网而创刊的诗歌期刊,是致力于推动中国诗歌发展的网络期刊,并面向网络公开发行。
栏目介绍
主要栏目有:“本期推荐”、“新人力作”、“新诗广场”和“经典回顾”。
编辑团队
主 编 第四人称
副 主 编 李 极
本期编辑 幽忧子兰等
主编介绍
第四人称,原名聂俊忠,字承定,号纄銂13少,有笔名沿原,89年生于四川蓬安,半熟诗人,《新诗潮》网络期刊主编,著有网络诗集《印象·记忆》。
诗歌观点:在格律里寻找自由,在自由里寻找格律;为诗,在于寻心!
喜欢的书:迅哥儿的、寒哥儿的以及自己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4 23:31
目录
概述
“新诗潮”诗歌运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