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黑白海豚(学名:Cephalorhynchus hectori):体长1.2-1.6米,体重40-60千克。是最稀有的物种之一,也是最小的海洋
海豚,头钝圆形,主体矮壮,有一个很短,敦实的鱼雷状形体,越靠近尾部越狭窄。没有可辨别的喙,侧面观喙不明显。侧面和背面是浅灰色,沿着中间部位有较暗的条纹,下侧是白色。尾大,脚蹼和特有的圆角背鳍全是黑色。
命名始末
新西兰黑白海豚的物种学名“hectori”和通用英文名称“Hector's dolphin”,都是采用新西兰的科学家——詹姆斯·海克特(James Hector)先生的名字,他是第一位考察和研究该物种的学者。
形态特征
新西兰黑白海豚体长1.2-1.6米,体重40-60千克。是最稀有的物种之一,也是最小的海洋海豚,头钝圆形,有一个很短,敦实的鱼雷状形体,越靠近尾部越狭窄。没有可辨别的喙,侧面观喙不明显,主体矮壮,背部急剧隆起,状如伛偻。鳍肢和背鳍之间身体最粗。背鳍三角形,位于体中略后,上端尖,但不呈镰状后屈。鳍肢小,桨状,狭而尖,前缘弧形。尾鳍不太大,后缘中央分叉处有缺刻。黑暗的斑块包围眼睛和气孔。下颌略前突于上颌。上、下颌每侧有齿25-30枚,齿小而尖。
侧面和背面是浅灰色,沿着中间部位有较暗的条纹,下侧是白色。尾大,脚蹼和特有的圆角背鳍全是黑色。黑色标志着从吻端眼部周围延伸到脚蹼。雄性和雌性的外观相似,但雌性往往比雄性略长。小豚有斑纹,其余与成豚相同,但胎儿的褶皱在较暗区域的苍白线可见,半岁后消除。
栖息环境
栖息于浅海水域,水深小于100米,通常在海岸附近7公里的范围内活动。然而,在某些地区的近海,也远达35公里的区域观察到。
生活习性
大西洋黑白海豚一般聚2-10头的小群。这些小群有时会临时联合起来形成更大的聚集群。集群时游速不算太快,但在角斗时游速却很快,瞬时速度估计可达20多海里。在嬉戏的时候,常将半个身体或全身都露出水面以上,溅起高高的浪花,有时还一边用尾鳍击水,一边绕着圈子主要在近海区觅食,也常追随猎物进入沿大陆架的浅水区。
此物种能进行约90秒的短时间的潜水。使用回声定位,以帮助它们在沿海栖息的水域,混浊的浅水中寻找猎物。以各种小型鱼类和乌贼为食,也吃磷虾、甲壳类动物和其他头足类动物。
繁殖方式
大西洋黑白海豚繁殖缓慢,在没有人类的影响下,野外每年最大约有2%的增长率。雌性在7-9岁,雄性在5-9岁之间达到性成熟。求偶行为涉及亲密接触、跳跃、追逐,交尾吋,雄性身体的前部和雌性几乎成直角,阴茎插入后,尾鳍前后摆动数次到十数次,持续2-6秒钟。交尾一结束,立即能听到雌性发出连续的尖声,喷气孔里喷出许多气泡。有的交尾一次就分散开,也有的半小时内重复交尾若干次。
每个雌性在2-4年的间隔期,在春末和夏季之间会生一头小海豚。20-25岁是最佳生育年龄。
分布范围
分布于新西兰(北、南岛)。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新西兰黑白海豚是新西兰海域特有物种,该物种大多数在南岛发现。北岛亚种“
毛伊海豚”,只发现在北岛西海岸的一个小区域。种群规模今天估计比1970年增长了27%,在1997年至2000年间进行过数量调查,南岛总数估计约为7000头,北岛亚种 比南岛数量小得多,大约只剩下有100头左右。
新西兰政府设立了两个保护区,以促进对新西兰黑白
海豚的保护。
班克斯半岛海洋哺乳动物保护区成立于1988年,根据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来保护新西兰黑白海豚。在1,170平方公里的范围并延伸70海里,整个区域包括近岸周围的班克斯半岛的Rakaia河,到4海里的海上。在这个区域内不允许体育赛事和商业化渔业捕捞。2006年观赏到该地区的海豚最多,在冬季时会有65%进入此区域越冬。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濒危(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