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后期,在美国从精神分析运动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它反对以本我心理学为核心,反对以泛性论为动力的生物主义和悲观主义,突出自我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社会学的重要价值和乐观主义精神。
概念
20世纪30年代后期,在美国从精神分析运动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它反对以本我心理学为核心,反对以
泛性论为动力的生物主义和悲观主义,突出自我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社会学的重要价值和乐观主义精神。新精神分析学派把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进一步从生物学、心理学领域转向社会学领域,肯定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在精神分析学派中,霍妮、弗洛姆、沙利文和埃里克森代表了比较有影响的社会文化学派及自我心理学的理论观点,他们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修正,创造出了一种清新的理论魅力。
形成背景
一战之后,经典
精神分析学说经历了一场危机,从而失去了在心理治疗方面的垄断地位。大量开业医生对精神分析的滥用,以及各种新的疗法(行为主义疗法、存在主义疗法)的兴起,使得1920年前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陷入了危机。
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遇到的主要心理困境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性压抑,而是新社会带来的生活无意义感、精神异化、焦虑。孤独、恐惧和忧虑,对此,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已经明显力有未逮。
此外19世纪末,社会学、人类学相继成为独立学科,此类学科认为人是社会产物。人的行为主要是由其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塑造,一部分心理学者受到这一思潮影响,纷纷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社会学科的发展逐渐冲淡了弗洛伊德所强调的性及本能因素,于是强调以社会文化因素作为人类精神生活基础的
新精神分析理论便应运而生。
形成理论
沙利文的理论
沙利文强调的是人这个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的人际关系。他认为人格不是别的,乃是一个人在以一定文化为背景的人际关系中一种日趋完善的相对持久的模型或完形。他为了与带有先天性驱力的自我概念相区别,提出了动能一词,包括在自我系统中的各种动能和次动能代表着心理过程的相对持久模型。个人从童年起,在涉及自身生存的时刻,动能就加紧活动,执行着防御机制的功能,缓解情绪上的困难,防止焦虑的产生。沙利文很重视人格发展中的认知过程,即不同年龄儿童在文化环境中习得的应付各种符号化的实际能力,区分出几种经验模式,并特别强调语言的共同有效性在人格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沙利文认为一个人在童年的人际关系中,如果经常遇到成人的不赞许或谴责,就会因其生理需要和安全受到社会环境的压力而产生焦虑,严重的焦虑可以导致精神分裂而产生精神神经病。他还主张在治疗精神神经病时,分析者应创造一种自己积极参与其中的双边情境,尊重患者,设法恢复患者的潜意识中人际关系的安全感。沙利文企图将精神病学与其他各种学科构成一种知识统一体。他的理论反映了美国现代实证论和实用主义的哲学思潮,也表现了美国当时心理学中的折衷主义倾向。
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 (1892~1949),美国精神病医生和
精神分析理论家、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祖籍为
爱尔兰。1892年 2月21日生于
美国纽约州的
诺威奇,1949年 1月14日卒于
巴黎。他曾就读于Smyrna Union School,之后又在1909年进入
康奈尔大学学习两年,1917年在芝加哥医学院获医学博士[1]。在进入精神病学界以前,曾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任
军医,其后在包括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在内的若干研究所服务。他深受著名神经精神病学家W.A.怀特的影响,致力于
精神分裂症研究。他也是一位医学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活动家。为了纪念怀特,他后半生创设了怀特基金会,任
华盛顿精神病学校校长,以及《精神病学》杂志编辑,以此促进他的
人际关系理论。
霍妮的理论
同弗洛伊德的巨大成就相比,这些理论的不同在于它们建议在他创建的基础之上。——凯伦 霍妮
霍妮从更广泛的社会联系中来探讨人格的形成和精神神经病的病因问题。她的理论的中心概念是基本焦虑,她认为人出生后就处于一个充满潜在敌意的世界之中,双亲对儿童的不良态度和行为会引起儿童的基本焦虑,因此家庭环境决定着儿童对社会的反应方式,从而决定着他的性格结构和人格发展。儿童为了克服孤独和不安之感,就在行为中采取种种防御策略。这些策略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人格的固定部分,即精神神经病需要。霍妮列举出10种精神神经病需要,并将它们归结为3种指向性活动或“精神神经病倾向”,即走向人们、反对人们和离开人们。这3种倾向都不足以对付现实,而且由于互相抵触而引起所谓基本冲突,循环往复,反而使精神神经病更趋严重。她还提出一个“理想化自我意象”的概念,认为理想的自我与真正的自我之间的矛盾,是导致精神神经病的主因。霍妮认为精神分析的治疗目的在于使患者能意识到自己的当前倾向和冲突,精神神经病的治愈不一定要追溯到幼儿期被压抑的欲望。霍妮在揭示精神神经病患者的社会制约性时,指出了“西方文明”中存在的剥削关系和竞争现象,严重地妨碍了人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矛盾和弊端。
霍妮简介
卡伦·霍妮(Karen Danielsen Horney, 1885-1952),医学博士,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
精神病学家,
精神分析学说中
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霍妮是
社会心理学的最早的倡导者之一,她相信用社会心理学说明人格的发展比
弗洛伊德性的概念更适当[1],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著有《
精神分析新法》、《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自我分析》、《我们内心的冲突》和《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等。
弗罗姆的理论
弗罗姆的理论充满了社会哲学的色彩。他把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密切结合起来,强调社会中大的切面对人格的影响。弗罗姆是从社会发展的过程来考察现代人的性格形成的。他认为人类从原始社会,经过中世纪封建社会直到
资本主义社会,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但由于面临现代社会中冷酷竞争的现实,反而产生孤寂和恐惧之感,因此现代人的主要动机是逃出自由。他认为个人逃出资本主义社会是“积极的自由”,但不可能实现,于是只得转而寻求“消极的自由”,即将孤寂不安之感压抑到潜意识之中,结果变成了强迫性观念和行为,神经病即由此而生。弗罗姆认为人能获得安全的社会制度有两种:一种是权威主义,一种是
人本主义。他讨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应付孤独感的各种机制,称之为性格的动力倾向性。其中接纳、剥削、贮藏和市场4种倾向性都是人格的病态表现,只有一种生产倾向性才是常态的、健康的表现。根据讨论的结果,弗罗姆企盼的不是革命,而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人本主义社会的乌托邦。弗罗姆的理论多少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丑恶现象,但他得出了只有改变个人的病态心理才能改变病态社会的错误结论。
新精神分析一派中值得一提的还有A.卡丁纳,他采取的是文化人类学观点。他曾亲身调查了一些土著民族,深信应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能揭示出每种文化所特有的基本人格。这代表着精神分析的另一个方向。
弗洛姆简介
弗洛姆(Erich Fromm.1900 - 1980年)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旨在修改佛洛伊德的
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精神处境,弗洛姆在此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此外,在德国时弗洛姆还是
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移居美国后始终保持和该学派的关联。弗洛姆思想的特色便是企图调和佛洛伊德的
精神分析学跟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学说,其思想可以说是
新弗洛伊德主义与
新马克思主义的交汇。
1900年3月23日,弗洛姆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市一个犹太人家庭,为家中独子。1918年 弗洛姆进入法兰克福歌德大学学习两学期法学。1919年暑假后,弗洛姆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改学社会学,老师有Alfred 韦伯 (马克斯·韦伯的兄弟)、Karl Jaspers和Heinrich Rickert。1922年从海德堡获哲学博士学位,次年至慕尼黑大学专攻精神分析学,1925年-1930年,他在柏林精神分析学会接受精神分析训练完毕。1930年,他开始临床实践,加入法兰克福社会观察学会。纳粹在德国执政后,弗洛姆搬到日内瓦,1934年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1943年离开哥伦比亚后,他帮助组建华盛顿精神病学学校 纽约分校,1945年 William Alanson White 精神病学,精神分析和心理学协会。
1950,弗洛姆搬到墨西哥城,成为UNAM教授,直到1965年退休。这里的医学院建立精神分析部。他担任
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从1957到1961年,1962年以后担任纽约大学文理学院心理学客座教授。1974年他搬到瑞士Muralto,1980年,八十岁生日前五天死在家中。弗洛姆坚持临床实践,出版著作。
共同特征
新精神分析这一派中各种理论的侧重点虽互有差异,但也有其共同特征,大致为:①他们都强调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②他们大都强调家庭环境和童年经验对人格发展的重大作用。③他们都重视自我的整合和调节作用,对精神神经病的治疗持乐观态度。
必须指出,新精神分析在作了一些不同的解释的情况下,仍保留了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如潜意识动机作用,压抑和抵抗,
精神决定论,移情作用,以及自由联想法等。新精神分析学家在各自理论中提出的如基本焦虑,原始恐惧,逃出自由等概念,尽管名称有所不同,但归根结底,仍然是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在起主要作用,不过表现于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