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福利经济学是3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研究经济福利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理论。因与庇古为代表的
旧福利经济学在论证方法上有所不同而得名。该学说认为,一定收入对于不同个人所具有的效用是不能互相比较的,因此,旧福利经济学中“收入分配越平均,社会福利越大”理论并无科学根据。他们提出一些新的判断福利的标准,最著名的是所谓的“帕累托最佳状态标准”,即只有在经济制度中的变动至少使一个人的境况有所改善,而又没有使任何人因此遭到损害的条件下,才能有把握说社会福利增进了。除此之外,还有所谓“补偿原则”和“福利函数”等说法,试图从不同的限制条件下说明福利的标准和最佳的福利状态。
1939年卡尔多(N.Kaldor)发表了《经济学的福利命题和个人间的效用比较》,将帕雷托的系数
边际效用价值论引入
福利经济学,并把帕雷托提出的社会经济最大化的新标准——帕雷托最佳准则作为福利经济学的出发点。随后,卡尔多、希克斯、伯格森和萨缪尔森等经济学家对帕雷托最佳准则作了多方面的修正和发展,并提出了
补偿原则论和
社会福利函数论,创立了新
福利经济学。卡尔多、
希克斯的
补偿原则,是指某一经济变动虽然有受益者和受损者,如果受益者给予受损者以补偿,使得受损者也接受这一变化,那么这一经济变化就意味着社会经济状态的增进。伯格森和萨缪尔森的
社会福利函数是采用
社会无差异曲线和
效用可能性曲线来确定帕雷托最佳状态的最大值,其值由社会无差异曲线和效用可能性曲线的切点所确定。